浅谈古诗词平仄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31 07:14: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浅谈古诗词平仄

浅谈古诗词平仄

古典格律诗词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这种对仗不紧紧是字数,词性上的,还包括声调。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和固定仍是重要的原则,对词而言,在固定的位置上只能放入符合平仄的字。

律诗绝句以及词曲的各种固定形式,(包括句数,字数,对仗,压韵,平仄几方面特定要求)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律诗绝句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从记忆心理学上讲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固定形式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比如压韵,即使现代汉诗也有这样要求。由此可见压韵在诗歌表现形式中的重要性。比较而言,平仄的重要性又如何呢?平仄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单词仅有音节特征,没有声调(英语所谓的声调完全不是此处所讨论的定字要素,故不深究)。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升降长短的变化特征。音高是什么呢,就是某个音的振荡频率。

现在的普通话,阴平是高平调(不升不降),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谓中),上声是低升调,去声是高降调,简单说为音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岁历史变迁变化很大,又有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现在将普通话中的阴阳平声归入平,上声去声归入仄,而古韵则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上去入归入仄声,与今天的声调分类不一样。其具体的发音情况也不能详细知晓。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以古韵而言的确如此。确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而且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但是现在推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来的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这四声中,“湿”字按新韵讲为阴平,属平声类。那么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拥有最多使用者或者说拥有国家指定的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其实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这首诗的重要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苛求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由次事实可见,平仄在律诗绝句的创作中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古音读来入格的诗,现在以今天普通话的标准来朗读,很多竟然出律,可是我们仍然欣赏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为甚?因为我们重视的是诗的内容之实之丰,意境之美之巧,而忽略了平仄,由此可见,平仄的重要性实在次之又次之。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是这样一种读的方式。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或吟诵,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吟或以诗入乐来看,平仄在诗中,其美学特征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是什么字,仅凭正确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发声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逐渐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不得以以另外的声音形式来加以区别,以便听者能够根据声音判断出是委婉的“琴手”呢还是骂人的“禽兽”。歌唱时还有一种处理的办法是在发音前根据字的平仄声调加一个倚音。

平仄的重要性,由上可以看出,实在并非非此不可,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超过了达到要求后的对应的重要性,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8000年前的贾湖鹤骨笛,就可以吹奏出七个在今人检测仍然是非常准确的音,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鹤腿骨笛上的第七个音孔下有一个小孔,那是骨笛制作好后吹奏时发现此音偏低而纠正钻的孔,由此可见中国人对音的敏锐感觉,以及对音律的正确理解。据考证,在明代朱载堉发现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的音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其实,凡是两个音的音高频率满足f1=2*f2的关系的,即是八度音程,八度音程是一个协和音程。其他的如大三度,小三度,大五度,也是协和音程,协和音程给人听觉以协调优美的感觉)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专门音乐人创建十二平均律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既然中国人有如此的音乐敏感性和正确的音律认识,为何古乐却差强人意呢?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与西方音律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真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虽然五音之外还有变徵变宫之说,一个变字,恰好说明其实还是未当作一个真正的音看待,也未真正进入音乐家的有意识的创作之中。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约束和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古人所制律诗中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和词牌钗头凤中“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的句式,其韵律感强,的确很优美,但是,它仅仅是具有优美韵律感的一种句式,还有其他更多的句式。它相当于是协和音程当中的一种,在具体的创作中,我们当然可以使用更多的协和音程,而不是只使用一种协和音程。只要我们满足了韵律美这一音乐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古诗词创作,不用只遵照古人创制的某种已有的固定形式。尊古泥古而不知诗的真正韵律美之本质,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放弃诗词的韵律美之考虑,恰恰相反,而是从更高角度去看待诗词的韵律平仄。多读古人的成就斐然的`诗词作品,对于今人体会并逐渐掌握诗词的韵律,是必须走的路程。

其实,除开协调的美感之外,还有不协调之美,只要与诗词的意境相一致。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不协和音程如大二度,增减音程等,使人的听觉受到刺激。这种刺激具有特定的意义,在特定的情绪和条件时经常使用到这种不协和音程的,我们在音乐作品会常常听到它们。律诗绝句强调平仄相间,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古词牌钗头凤便似此例,结尾末字均为仄声);也可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恬和淡雅,中庸正平的意境。从各种形式要求的重要性评价来看,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结构,第二是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以及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几者的重要性不能一概而论,平起平坐。苛求平仄的形式要素,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句,“明”字处应为仄声,也不入格。于此,又产生了所谓“拗救”的方法,好像能将出格变成不出格了,其实出格就是出格,拗救只能是将出格处变得读起来似乎通畅一些而已,并不能掩饰其出格之本质。这显示出两点信息,一是古人允许出格并适当补救,二是仍然将文字意境重要性高于格律之平仄视为创作的原则。创造并将格律诗写到极至的唐代诸人尚且灵活通便,今人何至于食古不化,贻笑大方。格律诗如此,古词由于词牌众多,形式复杂,而且本身在词牌的创建中就掺杂了作者个人因素,因其作品较好的表现力才固定下来成为一个词牌,它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汉语单字的平仄也处于灵活的变化中,如双声叠韵等连绵词中的轻声(轻声出现的地方很多);一七八不几个字的变调,(一条,一在平声前,读去声,为仄声,一个,一在仄声前,读阴平,为平声);双上声(如理想一词),前面的上声变为半上,等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还会有个人创造性的变化。我听到过足球进球时,解说员激动的“好球”一词,有时把好念成半上声,有时则直接念成阳平声。这些灵活的变化处理,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诗词中,平仄同样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应用。硬要把平仄句式“平平仄仄”看作比“平仄仄平”更美更高妙,实在牵强。

既然平仄在格律诗词中,主要是出于形式的需要,其美学意义并不十分大,而且,优美的平仄句式是很多的,根本不只局限于现有的,那么,如果格律诗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根据其各种形式特征的重要性,变化斟酌,适当放宽平仄限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甚至摒弃平仄的约束,灵活调整平仄结构和位置,只要符合音韵之美学特征,读起来不拗口,能引起美好感觉的共鸣即可,以此为要求,另创造出新体古诗词,是一个明智之举。也许,这就是格律体古诗词在现代的命运之路。

附文:新古文体

格诗:除平仄限制外,所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押韵等要求均与律诗一样的诗体。可灵活调整平仄结构和位置,符合音韵之美学特征,读起来不拗口,能引起美好感觉的共鸣即可。

散词:分上下两阕的长短句诗体,各句字数长短不一,两阕字数,句数基本相当,讲究押韵,不受已有词牌的限制,可自由创作,无平仄限制,可灵活调整平仄结构和位置,符合音韵之美学特征,读起来不拗口,能引起美好感觉的共鸣即可。

(欢迎同好者加入研讨创作,并给予准确的定义,以下几首,聊作抛砖引玉。同时欢迎反对者和蔑视者砸砖。)

七格长宁竹海仲夏夜吟

重山深远寂无色一穹月华霜满坡

岚绕青篁岂有意蛙藏墨池暗生波

回风清泠袭襟被落影颀秀舞桫椤

独坐幽馆人不寐数尽残星语已多

五格碧浪湖

垂纶浑不动山色湖光中

波泛树影浮棹远岛陂空

翠鸟伫浅池白鹭落青松

静宇若无宙何须羡彭翁

散词登翠屏塔楼有感

凭栏极目瞭沧桑

千古几多兴与亡

白塔近

金沙长

山河留胜迹

名流如苍江

自古文章惧权炙

敢笑太白不猖狂

莫言醉

邀朋党

煮酒论因果

漫说波斯王

注:一古希腊哲学家曾说,我宁愿得到一个因果性的解释,而不愿得到一个波斯王位。

散词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天尽头,悠悠,独倚江栏望行舟。轻飔过,犹疑牵襟袖。伊人何在,相思处处秋。

昨曾相携金沙畔,休休,一人欢乐一人忧。鹭回南浦,梦断沙洲。纵使长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第2篇: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拓展:古诗词韵律操诗词集锦

1、梅花(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暮归 符 野

来时迎旭日,归去霞披时。

天边飞鸟白,池面绿映赤。

3、悼正弘禅师(唐)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

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4、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5、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6、 春日(南宋)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悯农(唐)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示儿(宋) 陆 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游山村黄昏所见(明) 靳 书

翁担山中柴,妪洗池旁菜。

对歌水底鱼,也唱天边白。

10、 秋浦歌(唐) 李 白

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 夜会问答(唐) 皮日休

霜中笛, 落梅一曲瑶华滴。

不知青女是何人,三奏未终头已白。

12、耶溪泛舟(唐) 孟浩然 (用后四句)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清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13、燕

唐 滕白

短羽新来别海阳,

真珠高卷语雕梁。

佳人未必全听尔,

正把金针绣凤凰。

14、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15、丰乐亭游春 宋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与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16、画松 唐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 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 石桥南畔第三株。

17、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18、赐小瑀 唐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 智者必怀人。

19、白鹭 唐 白居易

人生四十未全衰, 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 无愁头上亦垂死。

20、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第3篇:对联平仄

对联平仄

对联有两个源头,其载体源头是民间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文本源头则是古诗文中字数相等且对称相应的语句.二源合流才成对联.

厅堂对联

高堂日永

绮阁春生

今上玉音

章皇天语

名昭图史

言炳丹青

贫不学吝

默无过言

事理通达

心气平和

四时佳景

满座高朋

庭宇有福

华堂聚和

文悬日月

庭列钟彝

一轮明月

四壁清风

以文会友

与德为邻

博览增见识

广交得观摩

承家乡旧德

继世有清风

池圃足高卧

图书供古欢 胡林翼家居自署

地静人都逸

山青花欲然

福家多美德

华室有春风

高怀同霁月

雅量洽春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

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 齐白石赠毛泽东

户牖观天地

诗书见古今

江山开眼界

风雪炼精神

恪勤在朝夕

怀抱观古今 康有为赠友

劳动传家久

勤俭继世长

门墙多古意

家世重儒风

千流归大海

高路入云端

勤为摇钱树

俭是聚宝盆

清风挺松柏

逸气上烟霞

诗礼袭遗训

风雪入壮怀

守旧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对联平仄

对联平仄

要创作好对联就要熟悉平仄的应用,把关于平仄的基本规律熟悉。

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浅谈古诗词平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古诗词平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