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一个读书人参军报国、奋勇杀敌的场景。诗歌内容简单,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翻译出来。【学情分析】
学生对律诗并不陌生,之前也学过不少诗歌,但是单纯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本诗,稍有困难。【学习目标】
1、诵读本诗,结合注释,揣摩诗歌内容;
2、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
诵读本诗,揣摩诗歌内容。【学习难点】
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
导入:
在古代,读书人的奋斗目标就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读书人都深居书房、孜孜以求,然而一旦国家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这些文弱书生就毅然决然参军打仗,为国效力。初唐诗人杨炯就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诗——《从军行》。环节一:学习目标
1、诵读《从军行》,揣摩诗歌内容。
2、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复习旧知
1、初唐时期诗歌特点。
2、初唐四杰。环节二:自主学习
1、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本诗内容。(3分)
2、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3分)
3、颔联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场景?结合诗句分析。(3分)
4、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士们怎样的特点?
(4分)
5、尾联一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注:学生结合诗歌,通过圈点勾画,独立完成各题。环节三:小组交流
各组2号学生主持:“小组交流开始,现在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环节四:班级展示
1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1题;
问: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本诗内容。
答: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都城长安,心中很是不平。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统帅强悍的骑兵包围了匈奴要地龙城。大雪弥漫,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变得模糊暗淡;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个下等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点拨:结合课下注释,加入自己想象,句子表达要连贯通顺。2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2题;
问: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答:“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3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3题;
问:颔联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场景?结合诗句分析。
答: 写了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并且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地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4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4题; 问: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将士们怎样的特点?
答:“雪暗凋旗画”:视觉角度,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图案都黯然失色。
“风多杂鼓声”:听觉角度,写出狂风呼啸,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
描写了将士们冒雪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5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5题;
问:尾联一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教师及时点评并补充)环节五:检测反馈5分钟时间内背诵本词,组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班内抽查。环节六:总结评价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及其雄劲。布置作业
每组前3号同学赏析诗歌,原文和赏析写到作业本上;
每组4—8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原诗和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第2篇:《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烽火城
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板书: 愁 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四、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
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五、拓展积累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 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前军夜战洮河北,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红旗半卷出辕门。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结合注释,指导读诗。
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作者如何士卒思亲之情?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板书:
愁
久戍不归的的征人还有怎样的愁绪?
4、读一读,体会诗境。
四、析古诗,研写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
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环境:
烽火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
时间:
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音乐:
羌笛 《关山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 ,,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从而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五、拓展积累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 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前军夜战洮河北,从军行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红旗半卷出辕门。
已报生擒吐谷浑。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第3篇:《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
第4篇: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感悟古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古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喜欢阅读古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对吧,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首诗作者都是谁呀?(王昌龄)你们知道王昌龄以《从军行》为题,一共写了几首
第5篇:从军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
第6篇: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导学生识字和写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入诗文
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
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
第7篇:《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