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初中门生要掌握阅读的三种方法:即能用平凡话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养成默读风俗,有肯定的速率;能较纯熟地运用略读和欣赏的方法,扩大阅读范畴,拓展本身的视野。初中门生应具有在通读课文的底子上,理清思绪,明白重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文句在语言情况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本身的心得,能提出本身的见解和疑问,并能运用互助的方法,配合探究疑困难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本身的情绪体验,开端意会作品的内在,从中得到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开辟。
《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读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生感受,这样的感受还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生活的准则、为人处事的原则,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识记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为能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想采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体验感受、探究思考、对话交流、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要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接下来我想谈谈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这一特点,这篇文章要求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主要情节,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教学程序的设计,共有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研读赏析,交流研讨
梳理拓展,体验反思
一、情境导入
故事导入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师:你能猜到这位上将叫什么名字吗?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⑴照原文顺序复述。
⑵创造性的复述:①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②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③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
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2、分组阅读讨论:(可以以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设置讨论题。)
⑴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⑵作品中的“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
⑶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各组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探究学习最后一段,研讨这次“脱险”经历所蕴含的哲理
(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忆的价值所在。也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事情所蕴含的“哲理”比较陌生,老师可举一些学生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哲理”。如学生最熟悉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同样应在读中体会、感悟。师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的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2、师生互动,对“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六、读写结合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这个讲授关键的计划,是本节课读写联合的末了一个尽头站。由于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切身材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意义。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联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展现蕴含原理的历程,对门生写作有很大的资助。实质上是东西性和人文性同一的再一次表现。)
七、讲堂讲授末端,再次建立景象,情绪的熏陶,
(和学生配合呤诵课文的末了一段,鼓励门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本身优美的抱负。)
第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说课稿
1、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是一篇重
要的讲读课文。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因此,学好本文,将有助于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探寻规律、摸索方法,更快地寻找突破口。
2、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把握整体内容。
2)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3)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媒体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阅读理解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说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的大门,虽然具备了windows操作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本班学生领悟性高,接受能力强,但好胜心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在一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此时最容易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使他们主动通过网络多媒体资源参与到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中,从而解开心中的疑团。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在把握文章内容上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可以使人联想到文章的主旨;
2、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3、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
在学习文章的心理描写上我采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把句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旁批夹注。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的心理描写。
在以上的基础上,我加入了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阅读法;
2、心理突现法;
3、比较显旨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小组探讨,教师指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疑、所获,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能力冲浪来进行巩固。
五、教学媒体设计
这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学程序
整个程序又包含着八个步骤:
(一) 以说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选择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而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然后引出了“如何面对困难”这个问题,导入了本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调,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利用说图片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并达到训练口头表达的效果。)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深刻地体会文中“我”的内心感受,并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着重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这是我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心理描写是教学难点,能抓住这个描写,就能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 看录像,听范读。直观形象效果的展示使学生能与之前的朗读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根据教学的难点,提出问题。
①在“我”冒险和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反复比较,再回答问题。)
②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从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稍后做小结)
③请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充分想像一下自己在面对同样困难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我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做法是根据问题教学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四)紧扣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然后请学生谈谈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质疑时间。
学生对课文以及对现实生活有不理解的地方当堂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六)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后也许收获很多,如在自己再到困难时知道自己如何面对,再如同学们在学习心理描写的过程中还学到了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朋友杰利等以及爸爸的语言及动作的描写)课件链接了可以让学生参考的资料。但是要重点明确以下两点:
1、心理描写的反衬作用。
2、以小见大的写法。
(七)心理测试
1、你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是否就 不想再干了。 是( )否( )
2、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为了快点做出来,经常请老师和同学给我帮助。
是( )否( )
3、如果我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不管这件事多么重要,我的积极性也不高。
是 ( )否( )
4、我能长时间地做一件重要但又枯燥无味的事情。
是( )否( )
5、遇到生活中一些较复杂的事情时,我常常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是( )否( )
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大大提高 ,遇到困难都能勇敢面对,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我设计了这几道心理测试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就能根据这些选择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的目标。
(八)总结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但是,心惊胆战并不能让你摆脱困难,只有鼓足勇气,坦然面对,那么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所以,同学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勇敢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艰辛的求学道路上一帆风顺。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在广阔的网络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七、板书设计:
根据我在教学难点中明确的要着重把握心理描写的写法,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板书展示了“我”在遇险和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文章结尾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个板书,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按照时间先后的写作顺序,并且由事及理,简单明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遇险: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头晕目眩→恐惧、疲乏
↓
脱险:顿生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
↓
感悟: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八、练习设计
通过学习,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述,并谈谈感想,注意使用心理描写等写法。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和拓宽知识面。)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小组研讨→再次揣摩→质疑时间→谈收获→心理测试→总结
(5分) (5分) (15分) (5分) (5分) (5分) (3分) (2分)
第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
第4篇: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
第5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说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
本着中学课改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在提高阅读本领的同时,也提高文学修养,二者相符形成,互相促进,针对本篇,我觉得应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全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能结合自身实际总结人生经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和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本篇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