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晏殊传》原文及翻译
《晏殊传》原文及翻译
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殊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晏殊传》原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丧母,求终服,不许。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进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康定初,知枢密院事,遂为枢密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子知止,为朝请大夫。
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就会写文章。景德(宋真宗年号,公元1004—1007年)初年,张知白到江南任职,安抚各地,晏殊被张知白以神童的资格推荐给朝廷。晏殊与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在朝廷上进行廷试,晏殊神采飞扬,毫不怯场,使起笔一挥而就。宋真宗对他非常欣赏,赐他同进士出身。当时,寇准任宰相,对宋真宗说:“晏殊是江南人,最好不要重用。”宋真宗说:“张九龄不也是江南人吗?”两天后,进士们又复试诗赋和时论,晏殊看罢、考题后上奏说:“这个赋的题目,我曾在私下里练习过,请给我换个题目吧。”宋真宗喜欢他的诚实不欺,待晏殊写完后,宋真宗看了连连称好,提拔他为秘书省正字,后来晏殊做官至翰林学士,又被任命为左庶子。宋真宗每次询问大臣们国事时,晏殊都用方寸大小的小纸作详细的记录,大臣们回答完毕后,晏殊也做好了记录封上,宋真宗很器重他这种做事的慎密。
第二年,皇帝召试晏殊为中书。升迁为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又迁为光禄寺丞,任集贤校理。晏殊父亲去世,回临川丁忧。皇帝夺情,晏殊不得已终止丁忧,从祀太清宫。皇帝下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晏殊母亲去世,晏殊恳求满丁忧之期,皇帝又不允许。晏殊再一次迁任太常寺丞,被擢升为左正言、直史馆,成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晏殊迁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日子久了,成为翰林学士,又迁为左庶子。皇帝每次待见晏殊,向他问及政事时,晏殊都用巴掌大的小纸片以蝇头小楷书写意见。晏殊等到答奏完毕后,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皇帝颇为看重他缜密审慎的作风。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授权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摄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非议。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此事方定。后晏殊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这是太子的旧臣,恩惠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时,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晏殊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风旨。
由于有次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怒了,用笏板撞他,把他牙齿打折了,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谪到宣州。过了几个月,改至应天府任职。晏殊延请范仲淹收徒讲学,兴办教育。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不久皇帝下诏任命晏殊为御史中丞,后改为资政殿学士、兼任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宋代的财政大臣),重新成为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这个相当于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等到太后逝世,晏殊从礼部尚书任上被罢免,主政亳州,后迁徙陈州,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以刑部尚书为本,兼任御史中丞,又成为为三司使(主财政的大臣)。
这时,陕西方面正在发生战争,晏殊请求撤除内臣宦官监军的制度,并把作战地图交给众将领,使得宋军能够便于攻守,应敌致胜;及时招幕弓箭手进行训练,以作好战斗的准备;晏殊还请求拿出皇宫中多余的物品来充实边防军费;其他部门管理钱财权力,晏殊都收归度支部统一管理。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施行。
康定(公元1040年)中,晏殊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平时喜欢结交贤才,当时的知名贤才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他的门下。等到晏殊做了宰相,便更加致力于提拔有才能的人,范仲淹、韩琦、富弼都是在这一时期被提拔到了重要岗位上,这些人都是一时的人才。宋仁宗也励精图治,想依靠这些人才的辅佐开创崭新的局面。晏殊于是又被调任陈州、许州,逐渐复任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任永兴军知州,又调任河南知府。晏殊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回京访医问药。一年后,晏殊的病情加重,宋仁宗打算乘轿亲往探视,晏殊得知后,派人急速报告仁宗说:“我得的是老病了,已经快要痊愈,不值得陛下为我担心。”不久,晏殊就去世了。宋仁宗虽然亲自前往致奠,但仍然以没有前来探望晏殊的病情而感到终生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司空兼侍中,朝廷追赠晏殊任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晏殊性情刚正简朴,生活清静节俭,他几次出任地方官,地方的官吏和百姓都很害怕他急躁的性情。晏殊善于识别人才,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的文章丰富华丽,才思不穷,尤其善长写诗,诗风闲雅有情思,晚年仍好学不倦。
《文集》共二百四十卷,等到删除梁、陈及以后名臣著述作品,成为一百卷的《集选》。
晏殊的轶事典故
1、不敢越职
据晏殊自述,他在担任知制诰时,曾被误宣入禁宫内。当时宋真宗已经病重,出示一纸文书给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晏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职。”真宗点头同意,召来翰林学士钱惟演(翰林学士被称为內制,辖此事),晏殊又奏陈:“臣担心此事泄露,请留宿在学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其内容与昨日所见大相庭径,晏殊深感惊骇,但不敢向外人说。
2、质朴不拘
晏殊入朝时,正逢承平之际,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宋真宗忽然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何,转天上朝复命,真宗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真宗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眷宠日深。
晏殊做宰相时,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他便请求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宋仁宗没有允许,他受到仁宗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
3、为人刚简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有一次,一个盗贼潜入晏殊家行窃,被抓获后,被晏殊施以搒击,直到昏死后才将其送官,结果刚被扶到开封府门,盗贼便因伤重而死。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
晏殊生活俭朴。尽管早已显贵,却仍保持清廉、简朴的作风。
晏殊的主要影响
一、政治
宋仁宗刚刚即位时,由其嫡母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宋夏战争爆发后,晏殊时以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去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诸将对敌时能随机应变;他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
晏殊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又能识富弼、杨察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时称“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二、文学
1、词
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冯煦《蒿庵论词》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开江西一派”。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认为,晏殊在词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启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更拓词中意境新”。
一方面,晏殊词大多为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谓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者。晏殊也是北宋专攻令词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晏殊词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他善于捕捉瞬间情景,即景传情,构造缠绵悱恻的情词,多有继承南唐的风格和形式,尤其受到冯延巳词风影响较大,学习冯词的明丽与疏朗,脱去了花间派的脂粉气,多所创新。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属于“第一境界”。
2、诗文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为天下所宗”;他还创作了上万首“闲雅有情思”的诗歌,其诗则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三、教育
晏殊任地方官时,极重视书院的发展。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第2篇:《晏殊传》原文及译文
《晏殊传》原文及译文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传》是对诗人晏殊的任务传体,下面是文章原文及译文,欢迎参考!
原文:
元代脱脱著《宋史晏殊传》,宋史三百十一卷,列传七十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丧母,求终服,不许。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进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康定初,知枢密院事,遂为枢密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於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諡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晏殊。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在大厅上参加殿试。晏殊神情自若,没有被这种场合所震慑,提笔成文。皇帝很是欣赏,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为宋敌国。这么说意即晏殊不可重用)。”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否定了寇准的建议。两天之后,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接到题目后)晏殊说:“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文题,请换其他题目考我。”皇帝喜爱他诚实的品格,等到他写完文赋,多次称道此文。于是皇帝把他擢升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皇帝命直史馆陈彭年暗中观察晏殊都与什么样的人交游相处,得到回复后皇帝时常称许晏殊。
第二年,皇帝召试晏殊为中书。升迁为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又迁为光禄寺丞,任集贤校理。晏殊父亲去世,回临川丁忧。 皇帝夺情,晏殊不得已终止丁忧,从祀太清宫。皇帝下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晏殊母亲去世,晏殊恳求满丁忧之期,皇帝又不允许。晏殊再一次迁任太常寺丞,被擢升为左正言、直史馆,成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晏殊迁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日子久了,成为翰林学士,又迁为左庶子。皇帝每次待见晏殊,向他问及政事时,晏殊都用巴掌大的小纸片以蝇头小楷书写意见。晏殊等到答奏完毕后,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皇帝颇为看重他缜密审慎的作风。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暂时代理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摄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提意见。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此事方定。后晏殊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这是太子的旧臣,恩惠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时,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晏殊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风旨。
由于有次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怒了,用笏板撞他,把他牙齿打折了,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谪到宣州。过了几个月,改至应天府任职。晏殊延请范仲淹收徒讲学,兴办教育。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不久皇帝下诏任命晏殊为御史中丞,后改为资政殿学士、兼任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宋代的财政大臣),重新成为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这个相当于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等到太后逝世,晏殊从礼部尚书任上被罢免,主政亳州,后迁徙陈州,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以刑部尚书为本,兼任御史中丞,又成为为三司使(主财政的大臣)。
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其它的部门也管钱财的都罢免,把财权集中到度支司(三司之一,掌经济出纳)。这些建议都被施行。康定初年,任枢密院事,于是成为了枢密使(宋代的太尉,皇帝外最高兵权持有者)。进而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宰相,位极人臣)。庆历年间,任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晏殊为相后,更加致力于选拔贤材,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被重用。担任要职的人,多是一时的贤士。皇帝亦励精图治,意气风发,想要凭借群材来革新政治,于是小人佞臣都受到打击。晏殊想派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谏官上奏挽留,皇帝没有答应晏殊的建议。孙甫、蔡襄上言:“宸妃所生的陛下是天下的`主人(这个就是有名的“狸猫换太子”),而晏殊曾接诏令为陛下生母作墓志铭,然而晏殊并无作为,此事便这样过去了。”又有人上奏说晏殊役使官兵治僦舍来获得私利。由于这个,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贬谪到颖州。然当年晏殊因为章献太后(仁宗养母)正在临朝,所以不敢修仁宗生母的墓志铭;并且所谓晏殊差使的士兵,乃是辅臣例宣借用的,时人认为这不是晏殊之罪。
晏殊徙至陈州,又徙至许州,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祭祀上天,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掌永兴军,迁徙河南府,又迁任兵部。因为疾病,请求归京师以寻医问药。康复后,再次请求出守,皇帝特地留侍经筵,下诏五日一朝,晏殊待遇同宰相一样。过了一年,疾病加剧,皇帝乘舆将要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无非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足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司空兼侍中,諡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晏殊性格刚强率直,生活清廉简朴。多次担任地方官,属吏颇害怕他的急性子。善知人,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担任宰相兼枢密使,同时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想要辞退他兼任的枢密使一职,皇帝下诏不许。可见晏殊被信任知遇到这种程度。晏殊文章赡丽,文思如泉,尤其工于诗,闲雅有情思。晚年笃学不倦。《文集》共二百四十卷,等到删除梁、陈及以后名臣著述作品,成为一百卷的《集选》。
晏殊轶事典故
不敢越职
据晏殊自述,他在担任知制诰时,曾被误宣入禁宫内。当时宋真宗已经病重,出示一纸文书给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晏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职。”真宗点头同意,召来翰林学士钱惟演(翰林学士被称为內制,辖此事),晏殊又奏陈:“臣担心此事泄露,请留宿在学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其内容与昨日所见大相庭径,晏殊深感惊骇,但不敢向外人说。
质朴不拘
晏殊入朝时,正逢承平之际,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宋真宗忽然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何,转天上朝复命,真宗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真宗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眷宠日深。
晏殊做宰相时,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他便请求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宋仁宗没有允许,他受到仁宗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
为人刚简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有一次,一个盗贼潜入晏殊家行窃,被抓获后,被晏殊施以搒击,直到昏死后才将其送官,结果刚被扶到开封府门,盗贼便因伤重而死。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
晏殊生活俭朴。尽管早已显贵,却仍保持清廉、简朴的作风。
第3篇:浣溪沙晏殊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晏殊原文及翻译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2)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
第4篇:晏殊诚实原文及翻译
晏殊诚实原文及翻译
晏殊诚实,男,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晏殊诚实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殊诚实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⑩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⑾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⑿,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⒀,唯殊杜⒁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⒂,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
第5篇:晏殊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殊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
第6篇:晏殊传文言文翻译
晏殊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殊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