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30 07:1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荷花淀教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便不觉联想起那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然而,这不是战争的全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为我们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里同样不泛紧张的战斗场面,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交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真情。(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伴随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新课。)

二、初读文章,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掂(diàn)记吆喝(he)穿唆掠(luè)水面膝(qī)盖

窜(cuàn)进横(hèng)样子吮(shǔn)手隐蔽嘱咐荷花淀(diàn)凫(fú)水噘(juē)嘴围缫(jiǎo)扑楞(lèng)楞

2、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

3、梳理结构(自拟小标题)(根据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课前,相信每位同学都预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接下来,让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先电脑展示问题,两位学生回答完后,再展示参考答案,以便让每位同学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一)夫妻话别(开端)(二)探夫遇敌(发展)(三)助夫杀敌(高潮中结局)

三、 再读文章,鉴赏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是多种塑造人物方法的综合体。对于本文来说主要是用了哪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学生:语言)

(一)夫妻话别

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思考: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和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反映出水生与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语言描写: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明确: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在让学生读出这种不同,传达出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其他学生评价。)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学生推荐学生读这一句话,突出“积极”,带着赞扬与嗔怪的感情。其他学生评价。)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动作描写:

“站起来要去端饭。”--关心丈夫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对丈夫要去参军吃惊的神情

“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不舍,坚强,勇于承担家庭

外貌描写: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没有特征化描写,一副普通年轻人的打扮,淡化的人物。

神态描写: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水生嫂心细,善于观察,关心丈夫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对丈夫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但又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深明大义。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过渡)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水生嫂。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二)探夫遇敌

1、 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 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3、 逐句分析:战争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第四句是“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莽撞,性急侥幸

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小结: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明确: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四、 品味环境,合作探究

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学生找出描写荷花淀环境的部分并诵读,分小组讨论作用)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学生讨论)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

小结: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 总结: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在孙犁先生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但是他的作品却像那荷花发出的芳香般愈久愈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第2篇:荷花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女人竞风流

----《荷花淀》教案

崇阳一中胡洁

文本解读

《荷花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秀小说。小说写的是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小苇庄的七个青年参了军,妇女们探夫未遇,归途中无意中帮助男人们打了一场胜仗的故事。作为孙犁的代表作,小说虽然以抗战为大的背景,但主要表现了农村妇女依恋丈夫的浓浓的夫妻之爱和在抗战形势影响下,开始觉醒并最终成长成熟的巾帼战士对家对国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篇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语言描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说,体味语言水平的高低,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从不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本文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教学设想

单元知识提示到,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景物美、细节美、情节美,作品中质朴简明又内涵丰富的人物语言是最大的亮点。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此本课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和情感构筑起来的美妙的语文世界。

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把握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对话描写对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 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品味含蓄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

教法学法

1、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细心体会小说中对话描写的好处。

2、 用讨论--点拨法研习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在预习的基础上,简括文章情节

三、 品味个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主题

1、 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对话)描写

3、把握人物语言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朗读

4、朗读品味夫妻话别的对话,用心感受水生嫂表现出的性格情感。

① 请两个学生分角色读

其余学生倾听并找出其中一句自己认为水生嫂说得最简洁最传神的话,分析对水生嫂的印象。

② 品味重要语句

1) “怎么了,你?”

A、 品味出倒装句式的恰当运用,使水生嫂表现出关心、敏感、聪慧。

B、 改句式

“你怎么了?”平淡,重点不突出

C、 再品读

2)“你总是很积极的”。--骄傲自豪,思想进步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支持、依恋

A、改:“家里怎么办?”

B、改句号为逗号

句号--强调前句,突出不阻拦(深明大义)

逗号--强调后句,突出依赖性(小鸟依人)

C、试着朗读出两种风格,感受原句的妙处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明理、坚强

水生嫂只是个普通的女人,丈夫走了,生产任务、家庭重担,赡养老人、照顾小孩,一副副重担都压到了肩上,没有顾虑没有依恋是不真实的。但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体现了中国妇女纯朴善良、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

当然,除了这几处,还有一些语句也能很好地表现水生嫂的性格。

比如“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关心、体贴。

又比如“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细心、敏感。

当然,后面答应丈夫的嘱咐的简短话语就更清楚地表现了女人的温顺和忠贞。

可以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对水生的女人来了一个特写。言为心声,通过质朴生动的对话描写,水生女人的个性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示。

5、朗读商量探夫,探夫不遇,战斗感受三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女人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孙犁自己曾经说:“《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

(1) 阅读“商量探夫”的这段特色对话

A、朗读并分析个性

B、概括: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这些人物语

言极具个性,或聪明伶俐,直率开朗,或谨慎稳重,心直口快,更有羞涩可

爱,都跃然纸上。

(2) 探夫不遇(简略分析)

(3) 战斗感受

A、女生齐读,共同感受

B、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

战斗让女人们增长了见识,唤醒了觉悟,战争让她们不甘落后,乐观勇敢,自尊自强。

这些女人是可爱的,也可见孙犁写女人的功底。

四、介绍孙犁及荷花淀派(见课件)

突出地位、作品、流派、风格。

五、课堂总结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孙犁是一位善于运用简练、质朴又生动、真实的语言来刻画女性形象的作家。

他笔下的荷花如此美丽高洁,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女人又是如此的淳朴善良、坚强勇敢,她们身上既有普通家庭妇女依恋丈夫的浓浓的夫妻之情,又表现出在抗战形势影响下,开始觉醒并最终成长成熟的巾帼战士对家对国的深深热爱之情。真可谓是“荷花女人竞风流”!

让我们用心记住这些可爱可敬的荷花淀女人吧!

六、布置作业

1、课后自由练习:或写或听或说一段对话来体会人物个性。

2、体会本文表现出的景物美、细节美。

附:板书

荷花淀

孙犁

第3篇:《荷花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在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荷花淀》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2.难点: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

导入语(一):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荷花淀》细节描写 教案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荷花淀》中语言描写的魅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在细节描写方面的独特艺术特点。首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首先我们要掌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其次是学会分析文章细节描写,掌握方法,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体会到小说的意境美和人情美。

好的,下面拿出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大家做的很好。我们一起看一下

1、 场景细节描写,这句话说“一片紫色的阴影”,显示出菲利普一家见到于勒叔叔后怎样的心情?--失望与沮丧

2、 语言细节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大家想想窃金窃银和窃书实际上都是偷,是吧?但是孔乙己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比大家高一等,所以读书人偷书似乎也不必受到社会和道德的指责。而社会已然不是那个读书人可以呼风唤雨的社会了。这正是表现了孔乙己性格中自命清高和迂腐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陈情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点:李密是如何表白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养刘余年的。

教学方式:诵读式教学与学案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 陈情表 李密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为核心,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孝”为主题。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荷花淀教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花淀教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