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风筝 2
最新版
第二课时
一、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1)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2)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3)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1)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2)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二、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三、课堂练习。
2017.3.1
第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行感情朗读,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了解风筝,导入新课 1.回顾古诗,导入。
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首古诗,出示: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2.了解风筝的有关资料。
读一读资料袋里的内容,看看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读资料袋,我们了解了风筝的来历和历史,知道了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搜集和利用资料是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好好运用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我么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一课,一起去体会风筝带给大家的快乐。(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一共写了哪几件事?分别在是哪些自然段? 2.交流,检查学习情况(1)读词语
重点指导“磨坊”两个多音字的读写(2)交流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 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出示: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这样我们能很轻松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根据它的提示把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这是我们今后的习作中要学习和运用的。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一)第一自然段,体会“最大的快乐” 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理解最大的快乐,指导朗读。)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感悟做风筝的快乐。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充满希望、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中的解释和我们猜的一样吗?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谁愿意来放风筝,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1)“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
④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3.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接着读下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 ①生读第四自然段的1、2句。
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通过朗读1.2句表达出来吗? 指名朗读(两人左右)生互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表示“极快地”意思,是哪个词?(倏地)你还可以换个什么词?(一下子、唰地)
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3)什么是“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想怎么样?找
①齐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看看他们有没有把“快乐”找回来。孩子们找到了吗?他们用心找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四处寻找了半个下午,依然没有结果。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吗?
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课堂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课后习题
1、用几句话写一写一次玩耍或活动时候的心情变化。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板书
做
充满希望
快活 10.风筝
放
快活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
哭了
垂头丧气
第3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风 筝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2.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3.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能力目标:
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一、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
第4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风筝
最新版
风筝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
第5篇:颐和园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颐和园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播放颐和园放光片。
2、我们课文中的颐和园更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颐和园的特点?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4、交流颐和园的特点是:大、美。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第6篇:《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风筝》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枯燥的识字课变得兴味盎然,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在四十分钟里高效学习,减少机械抄写的负担,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对几个重点字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学法,如:学习“精”字,把形近字“晴”“情”“睛”“请”放入根据课文情景自编的句子中--“今天晴空万里,我们精心做好了风筝,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野外放飞,风筝飞上了高高的蓝天,我们的眼睛一直追随着他,心里默念着:‘请你把我们的快乐讲给蓝天、白云听。'”使学生在情境中辨析形近字;学习“奔”字,从“奔”的甲骨文写法入手,让学生隔着几千年的时空,触摸汉字的脉搏,感悟汉字的形体美,从这个字的本源追溯现在的字形,再通过书写,达到记忆的目的;教学“歇”字,制
第7篇:《风筝》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10.风筝
备课教师:张淑萍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三、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不同心情的语句,读一读。五分钟后比一比谁找得准读得好。
四、 交流汇报
做风筝:
重点讲解: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这一段话写出我们做风筝是的快活)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让学生体会读)
练习题:虽然……但是加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
第8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纸船和风筝_人教新课标
20、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