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卷语文点评(教学总结)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9 07:15: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2010年山东卷语文点评(教学总结)

2010年山东卷语文点评

于海生

今年试卷难度不大,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其主要特点有:

1、扣准热点又不紧靠热点:同上年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现代文阅读,以至作文,处处都见到时政热点的影子不同,今年试卷中都涉及国庆、上海世博、地震、气候异常,但大都不直接与热点相关,而是选取与热点相联系的内容。尤其作文、现代文不在与热点紧密相连,降低了押题、猜题的几率。

2、强烈关注人文、人本,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延续上年文化气息、诚信、人格的塑造等内容,在关注人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关注人本身的发展。现代文小阅读谈论人生境界,诗歌和概括题关注人的品格,新闻阅读提倡世间大爱,作文则关注人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从过去关注人的外在困境(春来操自青)、关注社会,继续延伸到引导考生思考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3、题目稳中有变,强调语文能力。整个题型同上年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偏怪难题。语言基础题为常见题型;诗歌鉴赏选择托物言志诗,内容难度不大;名言名句以大纲背诵篇目为主,加上人们熟知的先秦诸子和《诗经》名句,考查了初中知识;语言运用在概括类题目上略有变化,强调了整体阅读,加强了能力考查,其余多为考试常见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继续选择散文体裁。但有几个变化值得注意:(1)文言文阅读改变了考察明清笔记,但选文选择了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尽量降低了阅读难度。(2)标点题考查了标点的基本用法,强调了基础。

4、探究题目更强调了文本内的探究,意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新闻的探究注意考查考生的阅读准确性--结合背景。但需要注意,在限制文本的同时,可能正在逐渐失去探究的活力。

5、体现语文味,重视语文内涵的挖掘。“古稀”兼考文化常识,诗歌和概括注重传统意象的挖掘,小说阅读考查名著节选,作文能够展现学生阅读的深度。

6、具有宏大的全球视野,取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不再局限于山东,地域涉及北京、上海、江苏、河南、美国、俄国,题材涉及报纸、笔记、名著,彰显大山东的全球视野,有助于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博观而约取。

7、作文体现了转型期中国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思想的深刻性作为大多数学生,要想将本作文写好,需要选好角度,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可以写全面得看待人的优缺点,也可以写如何对待别人及自己的优缺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

在2011年的备考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目光要多投向社会,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热点问题,让自己平常脑中有物,考试才心中不慌。

2、注重夯实基础,像“扪心自问”“顺遂”、“膨胀”、仿句等题目,都是课本或者平常练习中常见的内容,只要平常基础练习扎实,将题目做好就没有问题。

3、注意研究题型的相互融合,像词语成语题合一、概括与总结合一等,这类题目考查容量大,往往对考生的要求提出更高要求,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素质。

4、注重审题,像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注意紧扣注释答题等。

5、广泛阅读,重视文化知识,提高语文修养。

于海生

第2篇:名师点评高考作文 山东卷

名师点评2013年高考作文 山东卷 作文题目: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位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

名师点评(于海生):贴近生活实际,关注求学品格

山东卷的这个题目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挑错”这一行为,是求真务实之态,面对“挑错”的态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治学风格。材料自然没有回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同今上年孙中山名言一样,可以说紧贴时代,彰显文化,培养品格,又避免了“中国梦”等热门押题。

题目要求“选准立意”,自然莫言的话“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是一定不会偏离题意。

除了这一立意,还可以从以一下角度考虑:

1、“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位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可以有勇于挑错的立意。

2、“作家表示理解,积极回应”可以谈面对别人指出的错误,应当有什么样的态度。

3、铁凝、莫言的行为可以引出立意“感谢挑错”。

4、整个材料意在倡导勇于挑错、勇于改错的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

本题对于求学的学生来说,较切合生活实际,较适合写议论文,但是也可以写自己及身边挑错的故事、对“一字师”“推敲”等进行改编。也可以思维扩张开去,悲叹面对挑错固执己见的人,上升到国家层面如何面对挑错。

本题强调“选准角度”,在紧张的考场上,可能让学生因求稳而选择“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一立意,导致立意同质化、狭窄化。

第3篇:语文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及点评

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挑错的必要性,来自于主观世界的狭隘与片面。我们常常沉醉于自己超于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骄傲的同时保留一份面对不足的谦卑。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正酣,曹禺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丢失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点评

2012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 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优秀作文

汀州梅花香

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一个天朝沉醉的迷梦,四万万人民的眼泪映不出神州的方向,**前学生们的怒吼唤不醒一个早已枯朽的中国。但唯有一些人,用他们的身与心,用他们的意志与精神,撼天动地,共三光而永光。

一枝梅花落在你的眼睛里,可这本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实在不敢想象:你这个戏称自己是“一佳顶双目”的男人,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点评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命题出发点非常明确:与2008年的题目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有利于推进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为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倡导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命题非常有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吻合。

《见证》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见”看见或经历;“证”证明。因此这个题目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好。如果写成记叙文,重点在“见”的记叙,“证”只是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写成议论文,重点在“证”,论述证明,“见”只作为材料或论据的一部分。因此,高考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就表现在这里。

如果对这个题目还是理解不透,那么所给的那段材料表述十分清楚,既解释什么是“见证”,又指出写作的范围。这段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解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

2014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4年山东卷语文作文类型依然是新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内容围绕着“窗子”展开,以“窗子”为设题点,把窗子比喻成画框,通过窗子看到的风景喻为图画。句号标志着这是材料的第一层意思,后面列举了不同的人通过窗子看到的不同的“图画”,这实际上是立意的提示,也就是说,作文立意可以写高雅、宁静,也可以写粗俗、喧闹,可以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是需要否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最后的省略号,它的意思是说,还可以有很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高考山东卷语文答案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1.【答案】A【解析】B流水淙淙(cóng)C胴体(dòng)D一刹那(chà)

2.【答案】C【解析】A“佛教胜地”应为佛教圣地”;B“故有领土”应为“固有领土”;D“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

3.【答案】B【解析】 A“侧目”形容对对方敬畏或者愤恨,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状态是不对的。B此题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为“期间”,“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其中“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C“如坐春风”指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这里用错对象。D“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山东卷:见证

200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山东卷:见证

曾读过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文字:“我寄情于废墟,我又憎恶废墟。”余先生的话实在值得思考。

仔细想想,不禁为之一颤,废墟真的见证了太多,它见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耻辱,一个国家的刚强与坚毅。

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倒也值得理解。

圆明园的废墟应该是最难以让人忘怀的吧。英法联军的火光照亮了整个紫禁城,熊熊的烈火使这“万园之园”顷刻间变为废墟一座。从而开始了见证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的历程:天朝大国变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变为殖民地,变为人人可欺的懦弱王朝。然而它也见证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农民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台湾人民进行着英勇的反割台斗争,康梁维新解放了国民的思想,中华民国取代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我想,每一个中华儿女站在这座废墟前的心情都是复杂的,谁也不想看到民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2010年山东卷语文点评(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山东卷语文点评(教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