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周二一年级数学组上了一节研修课《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上周三上午第二节课,组内教师都没课,大家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议,研讨。
评议之前,各位教师定的基调仍然是:多提不足之处,但对于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也要提醒大家关注。评课时众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非常融洽热烈,大家积极性很高,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主要有三大点:
一、本节课的亮点是: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设计好。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孩子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应该用减法计算,而且要让孩子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授课教师从比铅笔的长短,比彩带长短,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复习了比一比的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尤其是通过剪彩带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相差数”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2、板书设计好。一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分步板书课题:相差多少——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强调了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二是整个板书工整美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3、练习设计好。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新授结束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授课教师设计了“在教室找一组数据比大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性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及时吊起了学生的胃口。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同时又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学习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4、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时间安排恰当。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使用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过渡要自然,语气要抑扬顿挫,有活力、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长期自我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教态要亲切,有精神,讲解时双手不宜放在背后或插进口袋,应双手握于胸前比较好。
3、教学应用题中,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要进一步突出,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序的思考,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有:
1、新授内容教学时作一些拓展和延伸。补充变式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和红花一样多?红花去掉几朵就和蓝花一样多?红花和蓝花相差几朵?(教师可以先提一个类似问题示范,学生接着提问题,我在后一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提出相关问题,有个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比红花多一朵?)。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算式都一样,只有答不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总结出这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只是问法不同,所以解决方法都一样,用减法计算,大数减小数,答语不同,怎么问就怎么答。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个系统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
2、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备课不仅要看大纲,看教材中的例题教学,而且要备练习,这非常重要。例如本课的例题及课后习题中都没有上面所说的变式问题,但在教材后面的复习中出现了。如果不在新授课上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等到教学复习时,再讲解习题,往往事倍功半。
3、在本节课复习导入时,有一道练习题,比较三角形(7个)和正方形(3个)的多少,讲解过程中,授课老师提到三角形比正方形少是指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以正方形的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接着老师反问学生:“正方形比三角形少,是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课堂上现场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三角形”。少数教师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提到“标准量”这个概念太深了,提出来探讨。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的。首先,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可以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模糊的理解;其次,教师提到这个概念,只是渗透一下标准量的含义,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要求不高;第三,在比较中,都有个标准量,渗透这个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体评价:教学效果良好,这是一节成功的研修课。
第2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师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直观的摆放,引发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树相差多少。
教学资源: 若干花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谈话:老师问你们,以前你们回答问题对了的话,老师是用什么奖励你们的?
今天老师用五角星来奖励大家,看,有(拿出五角星的样板),老师拿来了几个呢?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有什么?(红五角星、黄五角星)谁多?多几个?
再来,谁多?多几个?
看看这幅图,上面有什么?(雪花片)哦,哪种多?多几个?
谈话:哦,这幅图上的雪花片太乱了,同学们数不清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知道里面到底是谁多,而且多多少个呢?
(学生回答)
哦,像老师刚刚那样排列就好了,就可以看出谁多,多多少,现在雪花片就在身边,来比一比看谁最快得出结果,预备,开始!谈话:同学们,预备,停。
谁来说说谁多,多多少?
怎么得来的?
结:先排红的雪花片,再排黄的雪花片,两个两个对应好了,那么你可以看出多几个?多几个?(多4个)两个两个比掉。
谈话: 有没有谁是用数数的方法的?好,你来说一说。
先把红的雪花片数出来,几个?(13个)再把蓝雪花片数出来,几个?(8个),要计算红的比蓝的多几个,就是比较13比8多几个,是吧?列算式的话就是13-8,从13个红雪花片里去掉这8个蓝雪花片,那剩下的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了,多几个?(多4个)板书完整。谁来口答:(板书)_______比多______个
谈话: 这个问题你会吗?你如果知道答案的话就说,说(少7个)为什么呢?而且刚刚老师发现你们都没有算的就知道答案的呢?
结:哦,原来,要求蓝雪花片比红雪花片少几个,也就是求红雪花片比蓝雪花片多几个,两个问题是一个意思。
所以,蓝雪花片比红雪花片少7个,同意吗?我们这一道题就就能解决两道问题。
其实,求谁比谁多多少或者是求谁比谁少多少的问题就是求两者之间相差多少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减法)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嘛!快速把雪花片推到桌子的右上角。
二、试一试
谈话:马上就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在排演节目呢!u 我们一起去学校的合唱队看一看,他们排练得可认真啦!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你会提什么问题?
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桌相互交流。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女生比男生多几个人?
独立解决问题,做在2号本上。
24-20=4(人)为什么可以用这个算是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女生比男生多几人,就是看24比20多几。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就直接写答案。
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
谈论:题中有两个问题,只用同一个算式就可以解决。小结: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比较两个数相差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谈话:图上谁和谁?小兔和小猪,在干吗?跳绳。
小兔跳了几下?8下。
我们来看看小猪跳了几下?18下。谁跳的多?小猪。问题是:小猪比小兔多跳多少下?谁来口答?
(小猪比小兔多跳10下)10下?怎么得来得?18-8=10 同学们,同意吗?方法会了,下面我们就来加快速度了 再来,多跳多少下?再来,多跳多少下?
同学们反应真快,再来,多跳多少下?恩,多跳6下?不是,是什么啊?(少跳6下)为什么啊?原来,这次小猪只跳了2下,太少了,而小兔跳了多少下?8下,所以是小兔跳的多,小猪跳的少,问题该怎么问啦?(小猪比小兔少跳多少下)同学们还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一起说。
谈话:现在老师这有两题课堂作业,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有信心吗?
1、有谁?在干吗?在采玉米,小猴采了多少?53个。小熊采了多少个?30个。问:小猴比小熊多采多少个,会做吗?
2、来一题,有什么?《数学故事》几本?30本。《童话世界》几本?42本。问题:《数学故事》比《童话世界》少多少本?会吗?
3、好的,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本62页,看想想做做第一、二题,握笔,开始。点评。
谈话:学校有兴趣小组,今天我们去那儿看看,有哪些?你会提一些问题吗?(同学们提问题,再回答)
他们提的问题有点难度,是什么?(航模组再来多少人和美术组人数一样多?)会吗?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美术组比航模组多多少人,后者是航模组比美术组少多少人,和刚刚的问题一样。这个问题没有难倒你们,敢不敢再接受难题?
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有30人,那么女生有多少人呢?谁来?
谈话:现在老师再出一个更有难度的问题,兴趣小组不止这几个,还有很多,有一个踢毽子组,它和刚刚其中一个小组有关系,你猜猜看,和哪个小组有关系,足球组对的。有什么关系?(比足球组多6人)足球球有多少人?那么求踢毽子组有多少人,你会吗?
足球组有10人,踢毽子组比足球组多6人,要求踢毽子组有多少人,只要10+6=16(人)就可以了。
为什么用加法呢?刚刚用的都是减法啊?为什么?
足球组有10人,如果踢毽子组合足球组一样多,那么踢毽子组有10人,但踢毽子组比足球组还要多6人,所以再加6=16(人)
四、总结评价,学会运用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本领?你能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两个数量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多少吗?你好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告诉你的同学吗?(用减法)
第3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说课稿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50、5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会解答“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算理,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算理,正确解答。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图和梨图、白兔和黑兔图、两个娃娃、投影仪等;学生准备白色、绿色、蓝色棋子若干、黑白反映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看图
(1)
师:有几个苹果?有几个梨?
生:有3个苹果,有3个梨。
师:梨和苹果相比,数目怎么样?
生:梨和苹果同样多。
(2)(再摆2个梨)
师:现在梨比苹果怎么样?
生:梨比苹果多2
第4篇:《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案设计
《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铺墙砖”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思考与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本设计直接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充分的讨论,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
第5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1教学反思 苏教版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第二册第61-62页的内容,旨在通过此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即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及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减法,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解决。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探究出结果,我在例题教学前增加了一个准备环节:比较两根彩带的长短,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接下来进行例1的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主动观察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归纳,初步统一认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例2的教学过程中则侧重于求两数相差多少为什么用减法这个问
第6篇: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版]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作者:刘冬云
点击数:945
发布日期:2011/4/25 14:10:20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学生对比较两个数量的多与少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就初步学习比一比,并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比较策略,旨在通过此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即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及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减法,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解决。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个特色:
1、本节课较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如:我们平时在比赛的红队、黄队、蓝队、绿队得分情况入手,学生兴致很高,让学生在轻松愉
第7篇: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 34+3= 80+17= 53+20= 4+75= 61+8= 20+52= 20+35= 48+50= 直接说出答案.2.导入新课.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二.新授.1.操作:(1)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