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注重语言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要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经过反复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掌握些知识概念,而全在于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日积月累。对于字词,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一般的生字生词要掌握,常见常用字词更需要牢固掌握。课内的如此,课外的也如此。例如“森然”这个词,真是太熟悉了,但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呢?又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熟语)谁都会用,但是“雷池”是什么?不弄清楚含义,就难免误解和误用。语言的实际运用是不分课内课外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乃是终生之事,因此,培养学生“务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基础训练是一种启发,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引导。
下面是高三老师利用上课5分钟随堂练习的三个语言基础训练题:
1.分别用“定”或“订”填空。
(1)二人__交(2)__期开会(3)__价合理
(4)__立条约(5)__正错误(6)装__成册
2.判断正误(有歧义画“×”)。
(1)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按八折优惠售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20%来购买××公司股票。
(2)某厂93年改善管理方法,成效显著,产品合格率超过历年平均值的20%。
(3)某校开设五门选修课,高一学生踊跃报名,第一天就超过规定名额的20%。
3.解释加点词语。
(1)故国神游
(2)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唐·张祜《宫词》,写宫女哀怨)
(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唐·刘禹锡《石头城》)
(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上面第1题涉及普通(常见)字词的运用,第2题涉及到语句的实际运用,第3题涉及到汉语的多义性,延展到对四大“名”(名作家、名作品、名人物、名言名句)的记忆与理解。
语言基础训练要讲求实效,必须提高练习题的质量。像有些题,所给四个选项共16个词,而这16个词里只有一两个是易混(易错)的词,其它词早已掌握,训练作用就不大。
语言基础训练要注重实用,要避免在语法修辞的术语或纯概念性的东西里捉迷藏。例如:破折号的用法有几种?比喻和比较有什么区别?这一段话到底是描写,还是想象?等等。类似问题,有些连出题人自己也不大清楚所以然,怎能“使人昭昭”呢?而下面的训练则比较有意思:
“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甲)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乙)南面正在运河上。”甲、乙两处的标点应是什么?(甲:分号;乙:逗号)作者为什么在甲处使用分号呢?
这道题看起来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实际上涉及到对下文的理解,涉及到对作者思路的理解,这样的训练,实用性就比较强。
语言基础训练不能把丰富生动的语言现象简单化,出一些“一厢情愿”的训练题。例如随意把原文中某些词语或语句挖去,让学生来填写,不符合原文的就算错。其实,语言现象不是数学公式,除个别情况外,哪能只有唯一答案呢?这种训练不但难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还可能把学生引入歧途。
语言训练不仅在阅读中要抓,更要通过写作来抓,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更便于联系实际应用、综合性更强的语言训练。
请看以下几个写作训练题:
1.有这样一句话(即甲句)——
甲:梦中的一千次笑,不如现实中的一滴眼泪。
(1)如果把这句话写进作文中,你打算用它来论证什么观点(论点)?
(2)请你用甲句的样式(句子结构、字数等,大体上相当)续写出乙句和丙句,用来论证同样的观点(只写乙丙二句,不作其他论证)。
2.写出李老师要说的话:
元旦晚会上,学生们热情邀请李老师出个节目,有几个人说:“学狗叫吧”李老师想,学生们是好心,但学狗叫又实在不雅,于晚会欢乐气氛无益。于是,他解释道:_____。
一听这话,同学们心悦诚服。报以热烈的掌声。
3.请按要求补写下文空白处:
(1)在K1(即空1)处写一段100余字的话阐明“青蛙试验”给人们的启示。
(2)在K2处写一段100余字的例证文字(以李存勖为例,参阅语文课本第四册P318《伶官传序》)。
(3)在K3处写一段200余字的议论性文字,对上文进行总结、引申,使全文成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从青蛙试验说起
据说,美国康乃尔大学曾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竟跳出油锅,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下加热,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K1)_____。
类似青蛙试验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K2)_____。
一个动物的实验,一个历史的真实,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K3)_____。
第1题既涉及语言形式又涉及语言内容。第2题涉及特定语言环境(语境),是应变语言,也是一种放慢了速度的口语训练。第3题综合性最强,是训练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的综合训练题。
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是可以较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水平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我校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一直致力于文章阅读的知识体系的构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教学中,顾老师提出用设题、解题的办法模拟学生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这一做法在我们语文组得到推广,是行之有效的。
这一做法主要是依据教学目的和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出一套有启发性的、有梯度的、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语言和思维训练,学习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青年教师科建宇在讲解自读课《左忠毅公逸事》一课时设计的问题和教学步骤:
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文中记叙了左光斗哪些事迹?表现他什么精神?
2.文中记叙了史可法哪些事迹?表现他什么品质?
3.文中写史可法对表现主人公左光斗有什么作用?
4.作者方苞是如何知道文中所叙之事的?
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
5.左公“呈卷,即面署第一”,这样做是否有些草率?
6.史可法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句话是对左光斗的理解,还是误解,为什么?
教师讲解介绍桐城派“义法”的创作理论,请学生分析写作特色:
7.请你从“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两个角度谈谈对本文内容和章法的理解。
用当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的形式落实本课词语难点和其他语言知识点:
8.词语练习(略)
从科老师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
设题要抓住原文的重点。
设题要精,不要琐细、零散。
设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又不是张口就来,要“促”学生去读课文,去动脑筋思索,去概括,去考虑怎样才能完整、准确、全面的回答。
设题要有梯度、有难度,使学生感到上课有滋味,有趣味。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要“上几个台阶”,较为平坦的台阶大家都上来了,较高的台阶只有少数人能上来,其他人由大伙儿把他推上来,由老师把他拉上来。上述8个题,3、4题比1、2题难一些,5、6题比前几题又难一些,第7题是为水平高的同学准备的“偏饭”,其他同学听听,能“喝点儿汤”,有所得,也就够了,第8题是“干货”,要落实、要扎实。
教师的作用则不止于设题,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防止走偏,要随机应变(甚至临时改变教学计划),还要启发、引导。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只有用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来检验。
第2篇:高考作文训练要注重“练动脑”培养思维能力
在高考效应被放大、高考作文被倚重的今天,高三语文“写作课”应注重什么训练?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奉贤中学“创设温馨教室,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潜能”活动上,语文老师费雯上的作文指导课,聚焦思辨能力,带给观摩者不少启示。语文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员步根海说:教学生写作文必须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加油”。
指导要有“高度”有“力度”
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突破一般为写作而泛议写作技巧的俗套,选择的切入口是行文中的思辨方向和着眼点的确认。她在让学生反馈课前预习的材料、发表感想后指出:在写800字高考作文中,学生容易犯“两种观点都要,但又说不清楚”的毛病。随后,她以今年两篇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真的过去了吗?》为例,与学生共同梳理思维的不同侧重点:前者为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后者为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学生在琢磨两篇作文时,从字里行间了解和体悟出不同的思维轨迹。
“这堂课,看起来写作技巧说得不多,却抓住了提升写作技巧的关键,即思辨力是写作的核心要素。高三作文指导课要有这样的高度和力度”,观课的邹群老师说。
思辨训练应贯穿高中三年
到了高三,许多老师都急着让学生吃成个“胖子”,但有时并不得当。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步根海指出,目前高中生在作文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看似能面面俱到,但失之空泛;二是看似有自己见解,但失之偏颇。他指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不能光练技巧,要着重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要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形式、思辨的办法,正确地表达观点和想法。而目前作文指导中普遍存在思维训练不到位问题。
面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偏重议论文的现状,步根海说,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不论从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作文,还是实现语文功能,作文指导强化思辨能力的训练,是高中语文的题中之义。他强调,这样的思维、思辨训练要贯穿高中三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奏效的,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一切都会过去”,要考虑“过去”的是什么,“一切不会过去”,要深思“过不去”的又是什么。
思维品质培养是教学重点
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着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奉贤中学不是个别现象。该校通过近两年大规模的问卷追踪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发展存在一些缺陷,如缺少自信,缺乏主动表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一般。
于是,学校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潜能作为优质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合力探索构建“二二三四”导学制教学范式。“两点”,是指低起点夯实基础、高视点培养能力,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两度”,是指小坡度设置台阶,高密度思维训练。“三动”,指学生学习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相结合。“四导”,强调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课堂教学“导读、导思、导研、导行”,通过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等,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机械操练到意义建构的转变。
校长季洪旭认为,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就是“低起点高视点及小坡度高密度”的体现,她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依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将问题阶梯化,搭建层层而上的思维台阶,通过高密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促进学生内化学科知识结构和形成学科能力这个高视点。与会的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指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和增长点。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强调,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品质是一个重要元素。
第3篇: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
一、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概述
1.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2.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