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自传练习题及答案
鲁迅自传练习题及答案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厦门( ) 皖南( ) 学籍( ) 乞食( )
②、páng huáng( ) shuāi败( ) chóu办( )
zhè江( ) nà喊( ) 亲qī( )
2、《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_____和______。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 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_______________。他的第一篇小说___________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上,后来收入小说集________里面。
4.本文以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①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③ “……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④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这两句话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②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7、(2006年长沙巿)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8、(2006年重庆巿)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进行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
孔子 屈原 李白 苏轼 曹雪芹 安徒生 高尔基
人物:_______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6、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 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①xià wǎn jí qǐ ②彷徨 衰 筹 浙 呐 戚
2. 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示例:(1)母亲是停机坪,儿子是那遨游在蓝天上的飞机.(2)母亲是港湾,儿子是那漂泊在大海上的航船.
3.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狂人日记》 《呐喊》
4.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5.①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现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②“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 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
③“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④新文化运动
6、①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②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7、B
8、提示: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吻合,语言简练即可。
示例: ①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教育家,有“孔圣人”之称。
②苏轼,宋代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二、
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6、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7. 《狂人日记》
第2篇:《鲁迅自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鲁迅自传》
1.厦门(xià)皖南(wǎn)学籍(jí)乞食(qǐ)
2.páng huáng(彷徨)shuāi败(衰)chóu办(筹)
zhâ江(浙)nà喊(呐)亲qī(戚)
二、根据语境,理解加粗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意外发生的事情
3.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4.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3鲁迅原名 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风筝》。他的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 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上,后来收入小说集 《呐喊》里面。
4.本文以 时间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1881年出生_到_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①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因为他发现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 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的人)?
②“„„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③ “„„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④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 新文化运动。
6.下面这两句话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②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7.(2006年长沙巿)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6.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7.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狂人日记》
第3篇:《鲁迅自传》练习及答案
《鲁迅自传》练习及答案
1.厦门( xià ) 皖南( wǎn ) 学籍(jí ) 乞食( qǐ )
2.páng huáng( 彷徨 ) shuāi败(衰 ) chóu办( 筹 )
zhè江( 浙 ) nà喊( 呐 ) 亲qī( 戚)
一、根据语境,理解加粗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 学力 。
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 变故 。
意外发生的事情
3.这是我乡 衰落 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4.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 维新 有很大的帮助。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3鲁迅原名 周树人 ,是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家、
第4篇: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阅读《鲁迅自传》选段,完成1-4题。(14分)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第5篇: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鲁迅的《鲁迅自传》,完成1~11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捕拿( ) 段祺瑞( ) 厦门( )
2、解释几中加粗的“因”。
(1)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______
第6篇:《鲁迅自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鲁迅自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