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活着》读后感:活着,笑对苦难
《活着》读后感:活着,笑对苦难
他,输尽祖业,生活困苦不堪;他父母先后离世,后被抓去当壮丁;他,女儿生病骤变聋哑,儿子抽血却被抽死;朋友自杀,女儿难产,妻子病死,女婿遇难,到最后外孙也因意外撑死掉了,只剩下一头老牛在残阳下陪他淡淡的笑叹人生......
福贵的人生篇章,弹起来就是一首苦难的交响曲,命运在岁月的谱线上填满了悲伤的音符。每次他为生活沸腾起来的心,总是不知不觉的化为一缕云烟,又消散在生活的风雨中。然而,福贵默默地忍受、乐观地面对灾难的身影,在月光下不断模糊,最终分散成千千万万个“福贵”的身影,随着月光散布在中国大陆上。这群身影,不知为何却“像鸟抓住树枝时那样紧紧地抓住我的心”。
纵使失去了所有亲人朋友,生活困苦不堪,福贵仍乐观的活着。这让我不禁认真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正如作者所言,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仅仅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不因为沉舟在旁而拒绝千帆竞渡,哪怕是病树的前头也有万木争春。
人活着总是要经历苦难的,或多或少。在苦难来临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消极的逃避、一味的退让,而是像福贵一般稍作休息又笑着继续走下去,因为人活着就是要去经历、承受苦难才会成长。就如赵美萍所言,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苦难的经历是一所人生大学。
只有去承担去忍受苦难,人才能在某个蓦然回首的瞬间,找到自己的幸福。
就如忍过了寒冬,才可能看到山花烂漫;忍过了磨砺,才会有宝剑锋芒毕露;忍过了破茧的痛,才有蝶儿翩翩飞。 且不说贝多芬、霍金和史铁生等人如何勇敢地承受人生苦难的洗礼;就连路边的小草,在路人的压力下,仍坚强的活着,不为其他,就为了活着本身。因为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的目的,就在于经历过了苦难,早上起床时仍能对着镜子发出感慨:我还活着!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活着的力量,就在于承受苦难的重量。 将灾难的这杯苦酒一饮而尽吧,如同福贵老人一样,把苦难当做你的老友,无论生活的苦难怎样欺负你,渡尽劫波,一笑泯恩仇。只有笑对灾难,才能把人生的悲惨世界谱写成一曲英雄赞歌。
福贵还活着,也只有福贵才能活着,他经历的苦难太多了,苦难的巨浪不断的打击着人生这叶扁舟,但是最终他都凭借着坚忍活了下来,因为他懂得热爱生命,他知道活着,就是对苦难最有力的嘲笑,像海燕面对暴风雨的笑,这是强者的笑!
夜深,掩卷。抿一口新茶,久涩余甘,大概,这就是活着的味道。
第2篇:苦难涅盘——《活着》读后感
苦难·涅槃
汉语国际教育祝晓瑜21005081
余华先生曾在1993年中文版的自序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看完小说《活着》,特意上网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曲调悠扬舒缓,流泻出淡淡的平静,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凄厉哀怨,如泣如诉,而更像是一种轻轻的诉说,就像是小说开头主人翁福贵向“我”娓娓道来他的故事。
《活着》的苦难要比《老黑奴》的苦难深切得多,因为《老黑奴》只是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而《活着》述说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活着》讲述了苦难的广度与深度,我想,这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福贵年轻的时候,在赌场里输光了家产,结束了自己浑浑噩噩的前半生,也开始了自己坎坎坷坷的后半生。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死去。福贵一家从几代居住的屋子里搬出去的那天,福贵的爹——曾以为会死在那屋子里的徐老爷从粪缸上摔了下来,没了气息。后来福贵进城给他娘请郎中,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去打仗,当他饱受战场的凶险与残酷,千辛万苦颠沛回家后,却发现娘已不在了,而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一家人在“土改、共产”的岁月里过着清苦的日子,一双儿女渐渐长大,虽说没有物质上的富足,却有天伦上的喜悦。然而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福贵的脚步。儿子有庆因为血型和县长夫人相同,而被过度抽血,终止了年轻的生命。刚从悲痛中缓过神来,开始沉浸于凤霞美满婚事的喜悦中,老天又再次给他当头一棒,女儿凤霞生了孩子后,也撒手而去。不久,他的妻子家珍也离他而去。从此,福贵、二喜(福贵女婿)和苦根(福贵外孙)就相依为命。我想,故事发展到这,福贵的苦难也应该到头了吧。却不想,二喜在工作中意外去世,留下福贵和外孙孤苦相依。有苦根在,福贵还是宽慰的,“香火还会往下传,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然而苦难还在继续,苦根吃豆子噎住了,断了气。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读罢掩卷,思绪依然徘徊于福贵一生的岁月里,情感
依然沉浸在无边的痛楚中。我说,作者是残忍的。他是命运的隐形推手,他一次又一次地推开了福贵身边的人,一次又一次的把痛苦加诸其身。作者又是狡黠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在苦难降临前,给福贵送去一点“安慰”,乐此不疲地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作者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作为读者,作为旁人,这是我读完小说后最深切的感受。但当我想写下点东西,以纪念这段旁观福贵人生的经历时,我想作者接下来说的话是对的,“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平时对他打打骂骂的爹,让他挑着铜钱进城还债,要他知道欠债就要还,要他知道钱来的是千难万难。临终时,他娘依然给予了他最大的信任,告诉他媳妇家珍“福贵不可能再去赌了”。穷困潦倒时,家珍对他不离不弃,毫无怨言,得妻若此,夫复何求?还有那一双儿女,懂事得让人心疼,给福贵带去了多大的欢乐与安慰。女婿二喜待他若亲父,孙儿苦根的可爱、乖巧与善良点亮了爷孙俩相依为命的孤苦日子。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为清楚,旁人,无论如何地设身处地,也是感受不了全部的。幸福如是,苦难亦如是。
作者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者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当我看到福贵牵着老牛福贵慢慢地行进在宽广的土地上,絮絮地念着“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我感受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作者说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的人,在这里大谈苦难实在有些“名不正,则言不顺”之嫌,但是,我想,在苦难中涅槃后,苦难也就变成了一种经历,成了一个人活着的痕迹。
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与时间的宁静。无论多么深切的苦难,在强大的时间面前,都有变得不那么痛苦的一天,就像煮沸的油锅,始终会从“动荡”趋于“宁静”。
第3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看完《活着》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出于富贵之家不但没有嫌弃自己的丈夫反而支撑起苦难的天空没有一句怨言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心。她觉的样活 着才是真正的活着。
在面对生活的确不幸她从未产生轻生的念头。女儿的聋哑儿子的意外死亡后来女儿又难产而死。她总是忍受着默默忍受着。哭过仍旧坚强地活着。
她的人生观是豁达的泪水流过便是坚强的活着。丈夫的恶习没有让她嫌弃总是一心挽回。孩子的死没有让她失去活下 去的确信心。
我觉的她真的很坚强一个女人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她的确心胸开阔能容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她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击溃她依然站着。
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
第4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你为什么?
——《活着》读后感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摘自余华第一次看余华的《活着》)
生命,是一段绮丽旅程,沿途你能感受到的,那是生活的气息。这么多年来,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生命这个词,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这本书,这是一本感悟生命,体味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名著。该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
第5篇:活着读后感
读《活着》有感
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活着》
文章描述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
第6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平实感人,令人深思。
活着,可以理解为以下三种词性。作为动词,活着的意思就是去活着;作为一个形容词,活着表示某个生物还具有生命;而作为一个名词,对于人来说,活着简直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课题名称。从动词到名词是一个活着的意义越来越丰富的、逐渐上升的过程。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家庭上演了一部凄凉、绝望的悲剧。福贵命运在戏剧般变化,导致了家庭生活极度拮据,再加上家人一一死亡,这种突如其来的、接踵而至的打击让福贵的家庭一一承担。
福贵从一个阔少爷落魄到一个佃户之后穷的叮当响。这种身份落差改变家人的人生轨迹,但他们还是在努力的去活着。在去活着的路上,他们也经历了种种幸福。穷人往往志短,他们的生活盼头总是很低,能够吃顿饱饭,家人在一起,能精打细算地计划买头牲口耕田,即书中的小鸡到鸭子
第7篇:活着 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法师这首著名的诗,据称是道出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有即为无,无即为有,生即为死,死即为生,一切归于虚无。
而《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
第8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储周松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题记
“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活着是一种姿态,活着就会有希望,因为活着就会有未来。在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活中无意间看到了,作者余华的《活着》。我想我生活在现在是幸福的,我能生活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中,我是应该自豪的,同时必须是应该是有激情,必须为了未来而奋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是困苦的。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自叙自己的一生,这位富家子弟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