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商籁体.读冯至》诗歌
《商籁体.读冯至》诗歌
时空返回八十四年前,
一群英俊少年,
手擎“德先生,赛先生”的铁拳,
涌向街头向吃人的.“封建大人”高声呐喊!
新月下读出悦耳的语丝,
一群志士仁先,
在未名湖畔入社,
在浅草边放歌舒展。
反帝反封的炮声不断,
文学的武器发出震耳的誓言,
新青年创造新天地,
紧跟着短裤党把旧世界打翻。
冯君你是爱情的圣人,
你在拯救爱的苦难,
把缘化成恨悲愤红尘,
把爱化成债要子孙承担。
因听说丑陋愚蠢的谗言,
她便下山当了尼庵,
当听说和看到少年翩翩,
少尼已泪流满面。
少年抱定永久不婚的志愿,
少尼得知从此相思病缠,
将相思用绣针绣满帷幔,
涌出少尼一片冰心和玉莲。
第2篇:商籁体第十八首英语诗歌
商籁体第十八首英语诗歌
Sonnet 18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商籁体第十八首
威廉·莎士比亚
我想把你比作夏日的晴天,
但夏日哪有你的温柔平和?
常有恶风抽打嫩稚的花蕾,
四季轮回难留时光的过客;
酷暑的骄阳往往目光如电,
金色的面庞时时雾障云遮;
机遇或命定世事最难逆料,
万事万物的美丽总遭摧折;
娇好的`夏季在你身上常驻,
艳丽的容颜随你永不退色;
岁月悠悠写你永恒的诗行,
远避的死神对你张口结舌;
当人类耳聪目明生生不息,
青春伴你吟唱亘古的赞歌。
第3篇:诗歌鉴赏 冯至《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
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
第4篇:冯至蛇 诗歌分析
二、意象经营法
此诗最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构思新奇,创新之处是作者将「寂寞」与「蛇」联想在一起,而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的譬喻法,发展整首诗的主要架构。将「譬喻」法加以扩张铺写的其中一种修辞法即是「详喻」法,也就是将喻依加以详细说明与解释,让文气延长而加强譬喻的效果。例如先提出「A像B」的譬喻,然后接著铺陈B的性质、特色等等,让文句拉长,藉由对喻依阐述说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喻体的解说,此即為「详喻」。例如: 十年间,我宛如一头牛,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黄武忠〈岁月的河床〉)
此例的A(喻体)是「我」,B(喻依)是「一头牛」,C(喻解)则是「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而当对B进行铺陈的时候,也就是在C中进行叙述的
第5篇: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
第6篇:冯至
冯至(十四行诗)
(2009-05-18 13:17:31)转载▼
标签: 分类: 诗与诗人 杂谈
第一次看冯至的《十四行诗》时,自己就觉得应该将其留下,以后有机会再看,就像看完戴望舒和泰戈尔的诗歌一样。
冯至诗选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