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最后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
2、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
3、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1、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平台。
2、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文本品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3、合理运用课外补充材料,辅助文本教学。
课程资源1、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离我们时间并不遥远,学生记忆较深刻,电视等媒体对此渲染较多,对学生学习本课有着较大帮助。
2、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课文文字朴实,课外有较丰富的补充材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主要学习活动
1、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2、比较阅读。
3、通过表演理解词语。
3、小练笔。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生活中的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
生活中我们的谭千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他面临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的时候,这个普通的老师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
再读(着重注意动词)
(3)演示理解“撑”
“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
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4)再让我们来听听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声音。(课件出示)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句子朗读训练,读出情况的紧急,读出谭老师的镇静。)
(5)谭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给我们留下了这最后的声音、最后的姿势?
(引导出示环境描写,通过朗读体会环境的危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换一换?(不能,情况越来越危急。)
你怎么知道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学生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个别读,教师及时点评)
(6)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当碎裂的砖块砸下来的时候,(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的那一刻,(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楼房最终塌陷的瞬间,(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7)教师小结:情况越危急,就越能烘托出谭老师的品质,也正是因为谭千秋老师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人们深情的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8)补充阅读,加深人物感受。
让我们跟随一段资料去真实的感受地震中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配乐朗读介绍。)
正当谭老师指挥同学们往操场跑去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几个同学……”听了这句话,谭老师一惊,马上转身,不顾危险再次从三楼返回四楼。在四楼,他看到教室里还有正吓得大哭的刘红丽等四名同学,便连忙对着他们大声说:“不要哭了!快出来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逃生路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叫学生躲在课桌下。
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预制板随着教学楼的震动发出可怕的“嘎嘎”声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就在此时,楼上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了,压在了谭老师身上……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要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只要坚持就有生还的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是刘红丽他们发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弱了。原来,谭老师的手给水泥板压住了,右手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
谭老师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刘红丽他们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又一波大的余震发生了,他们再次惊慌地哭喊起来。他们哭喊了一会儿之后,突然发现了异样——谭老师没有再安慰大家,叫大家镇静……
B、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13日22点12分,当救援人员扒开一层层瓦砾,搬开一块块砖头,抬走一块块水泥板后,终于发现了谭老师,(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现在谭老师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引导学生质疑:刚才是谭老师的姿势是双手“撑在”课桌上,现在成了“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从这“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
小练笔:从这“撑在”到“趴在”我想到:____________
(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谭老师的伟大。)
(3)教师误读,体验感悟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体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交流理解为什么要用“死死地护着”?
(4)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热泪盈眶的和我们大家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也让我们——永生难忘!是啊,怎能忘?不敢忘?
(5)地震结束了,四个学生获救了,看着已经逝去的谭老师,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谭老师用他那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好一个——(引说)飞身扑!这飞身一扑,();这飞身一扑,();这飞身一扑()。
让我们和获救的学生一起深情的回忆:(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6)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是啊,他把自己生的机会给了学生,用自己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
(7)四十个小时前,他正为疼爱的女儿梳洗打扮,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三十二个小时前,他正为学生们讲课。三十一个小时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现在,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你有什么想对谭老师说的吗?
(学生练说: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8)教师小结,反复赞颂:同学们的一句句话都带着对谭老师的敬佩,带着感动,饱含着深情,姚老师要说的只有八个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C、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谭老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疼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课件出示,引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理解“最后的姿势”: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就概括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你的心中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谭老师________张开双臂,_________护住学生,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定格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的话,你觉得这姿势是怎样的姿势?
让我们再次记住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
(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大灾有大爱,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次来回顾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出示,指名朗读),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吗?
(反复点题,加强情感)
2、分组读三次姿势、齐读课题。
以下部分根据时间调控:
3、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回忆那些熟悉的身影。
(播放视频《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并作简单介绍。)
4、希望同学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人,课后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们的同学听,讲给你的朋友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的感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为更多人的前行增加动力和勇气。
课堂作业
搜集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讲给朋友、家长听,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第2篇:《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第3篇:《最后姿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最后姿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
2、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
3、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1、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平台。
2、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文本品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3、合理运用课外补充材料,辅助文本教学。
课程资源
1、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离我们时间并不遥远,学生记忆较深刻,电视等媒体对此渲染较多,对学生学习本课有着较大帮助。
2、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课文文字朴实,课外有较丰富的补充材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
第4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用生死攸关造句
2.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 大家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说说你对大地震的记忆。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根据题目质疑。(为什么叫《最后的姿势》?)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标出生字和文中的四字词语,把音读正确,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检查生字词语。
3.指名读课文。
思考:《最后的姿势》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 疏通文章层次。
(1)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可以放在
第5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用“生死攸关”造句
2.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 大家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说说你对大地震的记忆。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根据题目质疑。(为什么叫《最后的姿势》?)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标出生字和文中的四字词语,把音读正确,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检查生字词语。
3.指名读课文。
思考:《最后的姿势》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 疏通文章层次。
(1) 想想课文哪
第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