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敬畏自然 教案教学设计
严春友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2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蓬蒿、咫尺、狼藉、呐喊”等词的词义,学习运用“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成语。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画面、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2.设疑激趣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
作者介绍: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春友教授还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名称《敬畏自然》;人教社《语文读本》高二卷,课文名称《大自然的智慧》;收入广西教育出版社《新语文读本》高三卷,课文名称《大自然的智慧》。
(2)、理解题目及文体
“敬”:“尊敬”、“敬重”、“恭敬”。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畏”:“怕”“畏惧”之意
“敬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怕”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怕”,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鲲(kūn)鹏斥鴳(yàn)蓬蒿(hāo)咫尺(zhǐ)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美味佳肴(yáo)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精巧:精细巧妙。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佳肴:精美的菜肴。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3、学生自读课文两遍,初步交流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三、合作研讨,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段意,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小组组长归纳成员发言要点。
3.小组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酌情给予指点。
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段,从人类“征服自然”谈起。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200亿年,人类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包括2~7段,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2~5),比较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2~4段着重谈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算不了什么。第5段谈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宇宙中的一切都精妙绝伦,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第二层(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认识自我的工具;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得出人与自然是一体,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的结论。
第三部分(8~10),论述宇宙的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11),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4.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到结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多媒体显示)
四、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
1、提问: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明确:课文第11段。
2、为什么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3、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4、为什么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结论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2、找出文章中的反问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提问听写上节课的字词
二、研读课文
(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2)如何理解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它们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
(3)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4)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这一句话能否理解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这是否是一种天真、狂妄的心态,是极端的唯心主义?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一层为“畏惧”,但不是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2)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确实精巧绝伦,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实在奇妙;灰尘微小,内部结构却异常精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人类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苍蝇、灰尘也是,为什么不能相提并论呢?
(3)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也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包括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的大概念,一个是单指低级形态的小概念。“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4)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这一认识,就意味着人与宇宙休戚与共,人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同欢笑、共痛苦。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
(一)品味语言,体会句中哲理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讨论明确: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讨论明确: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讨论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修辞手法
反问:
1、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2、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白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3、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4、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归纳:反问句及其作用
1、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2、用否定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3、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比喻: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明确: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1)句,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2)句,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拟人:
(1)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明确:这三句都用了拟人的修辞。(2)句,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1)句和(3)句,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四、扩展练习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如: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3.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五、布置作业
对于“保护自然”,你有什么建议?写一篇文章。
第3篇:敬畏自然 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主备人:刘思宏
备课时间:2016.5.11
审核人:八年语文
集备组
整体目标: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文章的主题思想,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概括文章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展——
依据各班具体学情自行设计
导——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都是大自然富予我们的恩赐。但曾有
第4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名言”】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师: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啊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来,请大声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其乐无穷”等短语)说说你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人是万物之灵 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师: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天真幼稚、不自量力)
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敬畏自然!
【投
第5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格致中学 杨丽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味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掌握读懂句子的方法;了解反问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2、品味句子含义:掌握读懂句子的方法;了解反问的作用。难点: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三、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教读课(第二课时)
2、教学思路:回顾导入——师生共品——生生互助——自主学习——小结收获
四、教学过程
准备:课前预习作业找出本课中不懂的句子,写在作业本上。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这节课是本单元的
第6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敬畏自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