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的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训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一换
换,就是语言转换训练,在学习课文语言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评阅的表达形式,变课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为多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转换词语、句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如在《雾凇》中有这样的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换“镀”字,比如“涂”、“贴”、“加”、“漆”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因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个“镀”字不仅体现了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把这种很轻很薄的柔美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品味出其神韵。
二、丢一丢
丢,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去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比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训练时,我故意丢掉“就”字,让学生体会,这样丢了行不行,对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经过讨论得出,去掉一个“就”字,就不能看出李时珍的那种“为了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只能“将就”住在破庙里之意。通过这样一“丢”,学生便从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语言的规律,获得了“语感”。
三、比一比
有比较就有发现。进行语言训练,也应让学生通过比较,比出问题,比出规律,领会语境。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词来比较:
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宙斯……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通过比较,同学们能体会到“决心”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的勇气。而对于统制诸神的宙斯来讲,惩罚普罗米修斯不需要请示任何人,“决定”一词表现了他的狠毒和独断专行。这样一来,同学们比出了味道,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把人物的形象铭记于心。
四、补一补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范文的语言进行思维发散,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仍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没有写,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缚后的心理状态等等也没有写。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补白进行语言补充,带领学生地充分感受人物的性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恐怕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做得到的。
五、调一调
调,即调换文章中语言的顺序,重新组合,句子里词语,一段话中的分句,有时前后调换一下并不影响意思表达,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有着天壤之别。如《珍珠鸟》一文的开头是这两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两句话的顺序调整一下,让学生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否相同。而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就能感悟出把“真好”一词放在最前面,更能表达出作者迫不及待要流露出无比喜爱珍珠鸟的感情。
六、读一读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的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意朗读指导。使读步步深入,并在计中合理穿插说与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七、演一演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感。如果课文是童话寓言,分角色演演;课文是叙事的,就开个故事会;课文是写人的,就介绍人物的事迹;课文是写景的,就当一次导游等,把形式搞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令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在精读精练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语感。
第2篇: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的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训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一换
换,就是语言转换训练,在学习课文语言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评阅的表达形式,变课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为多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转换词语、句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如在《雾凇》中有这样的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换“镀”字,比如“涂”、“贴”、“加”、“漆”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因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个“镀”字不仅体现了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把这种很轻很薄的柔美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品味出其神韵。
二、丢一丢
丢,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去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比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训练时,我故意丢掉“就”字,让学生体会,这样丢了行不行,对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经过讨论得出,去掉一个“就”字,就不能看出李时珍的那种“为了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只能“将就”住在破庙里之意。通过这样一“丢”,学生便从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语言的规律,获得了“语感”。
三、比一比
有比较就有发现。进行语言训练,也应让学生通过比较,比出问题,比出规律,领会语境。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词来比较:
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宙斯……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通过比较,同学们能体会到“决心”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的勇气。而对于统制诸神的宙斯来讲,惩罚普罗米修斯不需要请示任何人,“决定”一词表现了他的狠毒和独断专行。这样一来,同学们比出了味道,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把人物的形象铭记于心。
四、补一补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范文的语言进行思维发散,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仍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没有写,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缚后的心理状态等等也没有写。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补白进行语言补充,带领学生地充分感受人物的性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恐怕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做得到的。
五、调一调
调,即调换文章中语言的顺序,重新组合,句子里词语,一段话中的分句,有时前后调换一下并不影响意思表达,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有着天壤之别。如《珍珠鸟》一文的开头是这两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两句话的顺序调整一下,让学生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否相同。而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就能感悟出把“真好”一词放在最前面,更能表达出作者迫不及待要流露出无比喜爱珍珠鸟的感情。
六、读一读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的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意朗读指导。使读步步深入,并在计中合理穿插说与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七、演一演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感。如果课文是童话寓言,分角色演演;课文是叙事的,就开个故事会;课文是写人的,就介绍人物的事迹;课文是写景的,就当一次导游等,把形式搞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令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在精读精练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语感。
第3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
第4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阶段,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已经是全体语文老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有感情地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由之路,学生的作文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在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
第5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笔者提出应从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和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