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鲈鳗的悲剧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5 07:12: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哲理:鲈鳗的悲剧

哲理:鲈鳗的悲剧

面对不同情况和问题,学会变通,适时适地改变策略才是正确的选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鲈鳗的悲剧这篇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启示!

鲈鳗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鱼类,体态呈圆柱形,皮很厚,鱼鳞细软到肉眼几乎无法辨认。它身上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从而保证自己身体的湿润,这样就可以在陆地上做短距离的迁移或捕食。鲈鳗的主要食物是小鱼、小虾、水生昆虫,有时也捕食蟹、蛙、蛇及河边的嫩笋、青草等。

鲈鳗的营养价值极高,被人称为“水中人参”,捕捉鲈鳗的人自然很多,却极难捉到它。因为鲈鳗嗅觉很敏锐,一旦发现险情,便会迅速撤离,甚至会用它尖锐的牙齿咬。台湾渔民在长期的捕鱼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极好的捕捉办法。鲈鳗经常爬到岸上吃草,在它经过的地方,身上的黏液会留下一条痕迹,下次再上岸的时候,鲈鳗还会继续走这条旧路。于是,一次又一次,黏液就加厚起来,阳光一晒,整条路就会发出光亮。渔民发现这个特点后,就在这条路上先横着埋下一排刀,每把刀都是刀刃朝上,在路的最后埋上一把直立的刀,这把刀必须非常锋利。然后,就可以跑到水岸边坐享其成了。

鲈鳗身上的黏液对鲈鳗具有保护作用。鲈鳗经过的时候,那些横着的刀会将其身上的`黏液刮掉。当失去了黏液的保护后,鲈鳗的肚子就会被竖着的刀刃割破肚皮,虽然顽强的鲈鳗不会立刻死去,可一旦爬回水里,肚皮里会立刻灌满水,鲈鳗的生命就结束了。坐在岸边的渔民只等着水面上浮起鲈鳗尸体,就可以顺利打捞了。

一竖一横,横刀刮黏液,竖刀破肚皮,渔民仅用两招就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鲈鳗。对鲈鳗来说,至死也不明白,将自己推向灭亡的竟然是那条走熟的路。

很多时候,人们总爱凭老经验办事,其实面对不同情况和问题,学会变通,适时适地改变策略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造成鲈鳗自身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变通。

第2篇:溪鳗教案

鳗非鳗,鱼非鱼

——《溪鳗》阅读

学习目的:

1.了解作家林斤澜,了解作家独特的风格。

2.注意小说的叙事特点,了解此文特殊的叙述视角,注意叙述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倾向。3.提高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以梳理情节为基础,以情节如何展开为突破口,透彻理解此文的叙事特点及语言风格。2.引导学生领悟溪鳗身上展示的人性美。

学法指导:

探讨,整合信息。

学习课时: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作家,曾经被人称作“京味小说家”,但从他的短篇小说里倒很少看出京味的端倪,“矮凳桥系列”小说是他回故乡温州住了一段时候的产物,他就是被冰心称为“有心作杰”的作家林斤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代表小说《溪鳗》,共品溪鳗的人生,共明林斤澜短篇小说的独特风格。

二、整体感知(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小说围绕溪鳗写了哪些故事?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完成)

⑴ *结束后,政策放宽,小市场兴盛,其中有一家“鱼非鱼小酒家”。店名的由来。

店主人名溪鳗的由来。

店主人溪鳗请袁相舟题匾。

袁相舟所见:现在的溪鳗饮食店,相貌装束,手艺,矮凳桥 袁相舟所想:白居易的诗,店名 袁相舟所见:男人(原镇长),溪鳗对男子的态度

袁相舟所闻所想:溪鳗的身世,溪鳗一直开店,溪鳗与镇长间的故事,鳗非鳗,鱼非鱼。

⑵.溪鳗的店,起初是白点,后来,“倒是这乡镇改造过商贩,也不断割过‘尾巴’,个体的饮食业好比风卷落叶了。可是风头稍过一过,溪鳗这里总还是支起个汤锅,关起门来卖点鱼丸。总还是有人推门进来那纸包了,带门出去”。在饿肚子、割尾巴的年代,人们离不开这条“鳗鱼”。现在,堂堂正正地开了店。店名由溪鳗鱼店变成了鱼非鱼小酒家。∕ 为什么溪鳗开店开了那么多年,才突然想起要重新取个店名呢? 细细想来,无非是溪鳗想要向镇里的人表明“溪鳗”非“溪鳗”,溪鳗是个堂堂正正的女人,“鱼非鱼小酒家”是堂堂正正的小酒家。溪鳗已从“溪鳗”中走出来,从困苦中走出来,她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店了,可以过她的好日子了,可以像她和女儿说的那样“做好人、开好店”了。溪鳗开始了她的新生活,“溪鳗”再非是“溪鳗”了。

体现了“人”的光彩 2.溪鳗与镇长的故事。做镇长时,“溪鳗那里就是个白点。„„溪鳗是什么好人,来历不明。没爹没娘,是溪滩上抱来的,白生生,光条条,和条鳗鱼一样„„”。但又下水帮拉网,并说“我没有醉,骗不了我,随你鬼鬼怪怪„„”

做水产公司副职时,“还藕断丝连地给溪鳗捎些做鱼松的小带鱼、做大鱼丸的大鲈鱼来”。放到渔业队里劳动时,“队里分鱼,看见鱼里有条鳗鱼,竟有两尺长,实在少见,就要了来盘在竹篮里,盖上条毛巾,到了黄昏,挎着篮子回家去”。∕中风倒在地上后,倒是溪鳗把他送到了卫生所,又把他接回家照料。这个“瘫在床上屎尿不能自理,吃饭要一口口喂”的昔日镇长捡回了一条命。体现了“人性”的美

三.品味鉴赏(小说怎样说)

(一)请大家描述一下溪鳗的样子。(单个学生三)

师评:听着大家的描述,老师脑海中突然闪现的是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刻画。尤其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样的描写,人物是清晰的,直观的,小说也有清楚的脉络,翔实的叙事。但这样的描写在《溪鳗》 中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许多事情写的扑朔迷离,有一种朦胧甚至有些神秘

(二)“朦胧”在小说中有哪些体现呢?

容貌和年龄?

兴风作浪的传说 ?

镇长逢五逢十地跟溪鳗谈话有没有其他的念想?

镇长一方面认为溪鳗做小生意是资产阶级尾巴,为什么又去帮她收网,难道仅仅是喝醉了犯浑?

镇长在那个晚上,他又为什么要将队里分下的溪鳗鱼带回去,他从这条鱼身上联想到了什么?

镇长都惹了那些祸,打了哪些“脚绊”?

镇长凭什么赢得溪鳗的同情,救他命,与他同伴,毫无半点嫌弃? 师评:小说中一再引用白居易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并且发挥为“鳗非鳗,鱼非鱼,来非来,去非去”,这也是这篇小说的自我写照:在是与非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明朗与模糊之间,营造出烟笼雾罩的朦胧意境和广阔空间,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迷离中给人留下无尽怅惘。

其实,在这种朦胧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地方,我们可以说,作者就正好少说了点,又有些地方,我们没话说,作者就多说了说。正如作者所说“有话的地方,大家都可以说,我就少说一点;没有话说的地方,别人不说我就多说说”,由此获得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这种“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实在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三)请再阅读,并讨论“无话则长”在文中哪里体现?为什么还是风格?(讨论,总结)

前面好几页说了鳗鱼的种类,鱼丸面的做法,袁相舟的诗兴大发,怎么想出“鱼非鱼小酒家”的店名„„。好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反而能够调动起读者的思维,跟着一起想,完全参与进小说里来,如此不是更感染人吗?所以作者开篇就说:“有些人事还扯不清,只好零零碎碎听凭读者自己处理也罢。” 生活是张网,由于作者不能把一切都看透,看懂,作者不想简简单单地讲述一大通人生大道理。如果作者没有明白生活这张网,又怎么能强迫读者明白呢?

又透过他的眼睛花了许多笔墨详写他这样取店名,写矮凳桥,写苔藓;作者到底意欲何为呢?细细品味起来,才发觉其中妙不可言,才发觉这是有意的结构散化。这种结构的散化,反而能够调动起读者的思维,跟着作者一起想,从而读者完全参与进入小说里,很好的进行“二度创作”。这是一种散文的笔法,但形散而神不散,正如《边城》中描绘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一样,此文写矮凳桥,写苔藓,写风俗人情,而正是这些濡染了 2

溪鳗的性情,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其实还有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这样的话,才是抓住最本质的特点。所以这些看似闲笔,看似废话恰恰构成了溪鳗的生存环境,而这看似随便,实则匠心独运。这是一种不写实写,虽不言具体相貌,但人物已展现的栩栩如生。直达人物的心灵境界,精神境界。大家看溪鳗是什么样的呢?不是一个勤劳的女子吗?不是个善良的女子吗?不是个水灵灵的女子吗?不是个磊落的女子吗?这样的女子不是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四)这篇小说还怎样说的?(单个学生三)

1.通过袁相舟带着酒意的眼睛去看,通过袁相舟酒中的思绪去联系人和事。整个小说起来也带上了朦胧的醉意,读者在酒的微醺中,也“鳗非鳗,鱼非鱼”起来,进入迷离甚至迷幻的小说意境。溪水“无处不散发着体温。像雾不是雾,像烟云,像光影,又都不是,只是一片的朦胧”,成为这篇“一片朦胧”的小说最恰当不过的自然背景。穿插了大量的民俗掌故、风物介绍,它们是云,是树,是水,是花花草草,经过作家这么点、染、皴,这么云遮雾罩、草木蒙翳,那山石形状便只能时隐时现,不识真面目了。读者也如袁相舟一般微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鱼非鱼,小说非小说起来,究底未明,只剩下那份美丽、愁怅与感慨。

——叙述视角的特别,线索人物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2.语言

店名“鱼非鱼”缘起于白居易那首名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小说第九段104页。(齐读)

“桥墩和桥面的石条缝里,长了绿荫荫的苔藓。溪水到了桥下边,也变了颜色,又像是绿,又像是蓝。本地人看来,闪闪着鬼气。本地有不少传说,把这条不起眼的桥,蒙上了神秘的烟雾。

“鳗非鳗,鱼非鱼;来非来,去非去;今日春梦非春时,但愿朝云长相处”这首小诗虽近口语,却具有古韵之态。

——追求意境,充分体现白居易诗作的神韵。且时又新奇的形容,平常中见不平常。既有古雅的韵味,又有生动亲切的生活感。

(师评:《溪鳗》给人的感觉是既有乡土气息又很干爽,《溪鳗》的意韵像是溪鳗“她做的鱼丸鱼饼,又脆又有劲头,有鱼香又看不见鱼形。”正如“花非花,雾非雾”,一切都在似与不似之间。“鱼非鱼”也正是“花非花,雾非雾”啊!。溪鳗因为做小本生意,被政府当成了“白点”,“逢五逢十”要到镇上汇报思想,“交待情况”,但溪鳗都顽强地坚持下来了。起早摸黑,溪鳗用她生存的智慧,在这个社会中寻找着生存的缝隙,并且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同情,她用自己勤奋的劳作与出色的手艺,一直支撑到好日子的到来。一个受过这般挫折的女人,该是满脸苍桑,该是满肚愁肠,但是溪鳗不是这样,即使在那非人道的岁月,也没有见过溪鳗哭一声,相反,她始终是乐观的,岁月的磨损、世道的炎凉没有在这个女人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她像山野的风,碧溪的水,美丽、清凉、磊磊落落,水灵灵、活脱脱,读之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

四、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林斤澜的《溪鳗》,透过小说着意追求意境,明白了这篇小说是怎样说的,把握住了小说特殊的叙述视角,感受到了作家独特的风格。至此我们也明白了小说美的力量,不仅美在主题上,还美在独特的叙述风格上,美在意境的营造上„„

五、课后作业:

总结思考林斤澜小说的风格是什么。在你看来作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后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我们应该怎么读?

附:板书设计 溪鳗

林斤澜

“人”的光彩 “人性”的美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实在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叙述视角的特别,线索人物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追求意境,且时又新奇的形容,平常中见不平常。

正派 勤劳 善良

清凉 磊磊落落 水灵灵、活脱脱的美丽

第3篇:溪鳗教案

鳗非鳗,鱼非鱼

——《溪鳗》

学习目的:

1.了解作家林斤澜,了解作家独特的风格。

2.注意小说的叙事特点,了解此文特殊的叙述视角,注意叙述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倾向。3.提高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以梳理情节为基础,以情节如何展开为突破口,透彻理解此文的叙事特点及语言风格。2.引导学生领悟溪鳗身上展示的人性美。

学法指导:

探讨,整合信息。

学习课时:1课时

补充知识

一、小说的标题

1、理解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A、线索,贯穿全文 B、点明主题 二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哲理:鲈鳗的悲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理:鲈鳗的悲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