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雪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5: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童年记忆散文

童年记忆散文

安黎出生于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九日,农历三月十五日。

1962年,这是一个让中国人能产生历史回忆的年份,是那个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第一年。而在安黎的童年记忆里,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困难时期就从来没有过去。

安黎姊妹八个,上面三个姐姐,安黎为老四,男孩中为老大,后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在安黎大概五岁的时候,他的舅母病故,母亲就抱回才过满月的小表弟抚养。孩子爱扎堆爱热闹,于是那大一点两个表弟表妹,此后也就时常住在安黎他们家。安黎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他们家就像个幼儿园。这话单独听起来似乎透着快乐与幸福,让人容易联想起一幅透着喜气的热闹画面。而事实上,这么多孩子,就意味着父母生活的负担是多么沉重,那是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人们经常为吃饱肚子而发愁。而当时的安黎是男孩中最大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安黎过早地懂得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他后来写到当时的情形:“我们家就像个幼儿园似的,有一大群孩子。要吃,要穿,要住。我们家的土炕特别大,它足以算得上世界之最了。每排睡六个人,还叉在两头睡。被子不够盖,就各人盖各人的补丁衫子。”

这么多人,这么多口张着要吃饭,可饭在哪儿呢?在安黎的记忆里,“父亲拿着口袋四处借,母亲夹着空碗满村跑。多少次,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烟囱一丝烟也没有冒,就心生怨气。烟囱没有冒烟,证明母亲还没有开始做饭。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母亲做饭晚了,我岂不是又要迟到?在小学阶段,我一直担任班长,负责点名。我都迟到了,怎么好意思给别人的名字处打叉?”

这一段真实时写出了一个少年的心态,尽管他已经比别的同龄孩子懂事,懂得父母的艰难,但他毕竟是孩子,在学校是个认真负责的班长,他的责任心更放到学校里。可以想到,学校里的生活让他感到幸福,感到无忧无虑。而在家庭里就感受到生活的重担,下面这一段他后来描写的关于父母为他们一大群孩子的吃饭而发愁的场景,让人读后为之揪心,动容——

“母亲夹着一个空碗,倚大门框而立。她的神情无比忧郁,脸上的愁云堆积如山。我不懂事,只关心自己迟到不迟到的问题,偶尔会抱怨母亲几句。母亲夹着个空碗出去,等了许久,却又夹着个空碗回来,脸上呈现着失望与尴尬。我当然知道,母亲已经借遍了全村,有的人家有粮却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借给我们,有的家庭和我家里一样,也是弹尽粮绝。没有办法,母亲就去了山坡,弄回来一些野菜野草之类,让我们充饥。”

正长身体的小孩子们,吃点野菜野草能起什么作用呢?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多年后成为作家的安黎所描写的`这一个特定场景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母亲因儿女的忍饥挨饿而无能为力的那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因为爱。尽管这么多孩子,母亲还是爱孩子,不论是自家的还是别人家的,见到孩子都要亲一口。善良可能是她这个人最大的特点了,那善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孩子,如果当时她手里拿着馍或者其它什么吃的,都要分给孩子一些,再遇到一个孩子,再分一些,直到分完。用安黎的话说就是“你永远别指望她把一样好吃的东西填进自己的嘴里。”

而父亲呢?安黎对父亲在有关饥饿的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可能就是年末岁尾村上分粮时:“无数次,村里喊分粮,父亲夹着空口袋去,又夹着空口袋回来。”因为他们家年年都是“超支户”。所谓的“超支户”,就是家里的劳动力给村上集体劳动一年的收入,也不够这一年他们家从村上提前借的粮食,还要向村上倒找。当然了,“超支户”在年终岁尾别人家都高兴地到村上分粮分钱时,他们家只能羡慕别人,自己家就只能绝望而无助。多年来,“超支户”这个名声,如同一座山一样压在安黎他们家每一个人头上,直到后来衽分产到户责任制。

超支户不能分粮,但家里人还要吃饭。安黎的父亲曾多少次去队长家里求情,请求队长开恩,把生活队的粮食先行借来。但更多的时候是遭到无情拒绝,“哪怕队长的目光是刀刃,哪怕队长的话语是玻璃碴,但父亲却要佯装一张笑脸,对队长极尽巴结讨好。”安黎听母亲说过,父亲还曾给队长下过跪。村上集体并不是没有粮食了,就在全村人普遍没有饭吃,用野菜野草充饥时,村上的那些干部们,如支书、队长、保管、会计等等稍有点权力的家庭,却从来不为吃饭而发愁,吃的还是白面白馍。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安黎的母亲借来一点荞麦,磨成面粉来包饺子。大年初一,尽管这饺子被安黎认为很难吃,但总算有吃的。而过年这一天,安黎的母亲得知有一户人家在别人家欢天喜地过年时,却因为没有吃的,全家人蒙被而睡,想以此来抵御饥饿。母亲得知后,就让安黎给这一家人端去一碗饺子。后来这户男主人当上了村里的贫协主席,生活一下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会为没有吃的发愁了。那家的孩子们还时不时的举着白面馒头向安黎他们炫耀。小小的安黎感到屈辱,他知道,那是那家的家长有着特权,和支书队长保管会计一样,他们是特权阶层,他们高人一等。后来成为作家的安黎一直有一点仇视特权的心理,可能就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当然,童年给他更多影响的,还是爱心。父母对他们众多儿女的无私奉献付出,在众多兄妹的生活环境中,作为长兄的他,对弟妹兄妹情谊,对父母辛劳的过早地体察与理解。越是在困难中,这种相互关怀的爱才更珍贵与必须的。哲学家弗罗姆指出,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付出爱的能力。真爱是不求回报的,回报就蕴含在付出之中。

第2篇:童年记忆-初中散文

童年记忆-初中散文

风吹起我如花的童年,而你们成为我最美的点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不久我们就要面临离别的忧伤,各奔前程。六年来,我们一起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一起哭过笑过。那么多美好的记忆,谁能忘怀?

老师,六年的相处,我早以将你是为我的亲人。小小的我不懂事,曾对你的教学产生过抵触的心理,有过埋怨,有过不理解。现在回想起来,不仅觉得有些好笑,真是……幼稚啊!其实,每次我在抱怨之后,就开始回忆起你的好,点点滴滴,却那么细腻,让我忘不了。我觉得你就像一个导游,与我们一起跋山涉水,带我们领略最迷人的风光。在与我们相遇,相识,相知之后,我们却要各奔东西了。我们继续向前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或许会在原地看我们的背影消失,然后叹气,带着淡淡的留恋,去带领下一个团队,如此循环,乃至永远。

我们不会成为你的唯一,但对我们来说,你只有一个,我们的启蒙老师只有一个,一生就只有一个,只能是你,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如今,即将分别,心中的不舍怎么也忽略不了。人生就是这样,聚散离合,来去匆匆。深谙此话的却还是忍不住悲伤。回首过去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心中带着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忧伤。

你在课堂上也许不算和蔼,总是那么严厉,现在却也让我怀念。至少这是最真实的你,在我们面前,你不用刻意假装。现在,我想说:我舍不得离开,离开这个我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这个温暖的班级,离开你这个教了我六年的老师。

我可爱的同学们啊,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六年的时光,早以让我们之间埋下了深厚的友谊。谁都无法否认,如今的离别,心中的忧伤。

在我飞扬的`青春岁月里,我感谢你们的存在。不久我们就要各奔东西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再有想见的一天,只能彼此在心中默默的祝愿。童年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情,播种着我们的梦想。

我和你们有的非常熟悉,有的并不甚了解,现在却都免不了离别的心伤。因为六年的相处,早以彼此都把友谊的种子播进心田,在朝夕相处中,我们一道成长。请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让友谊地久天长!

在以后的日子里,当今天变成昨天,再回忆起校园里永远长不大的记忆,恍若隔世,却忍不住露出淡淡的笑容,纪念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

第3篇:散文阅读童年记忆

散文阅读童年记忆

回味我的童年,至今记忆犹新。尽管出生在穷乡僻壤,大山深处,但童年依然充满了快乐。

童年的乐趣概括起来说,大抵是游戏、读书和帮大人干活。

也许是生活在信息最为闭塞落后、条件最为艰难困苦的山村,童年游戏里没有唐老鸭和米老鼠,更没有现在儿童看的灰太狼和喜羊羊。游戏最多的就是捉迷藏、捏泥人、溜山坡、吹柳咪、踩泥印、扇元宝、刨草根、踢石块、滑冰车......算来也比较丰富。捉迷藏是小时候玩的最多的一项,几个小孩分为两组,一组闭住眼睛,等待另一组藏好了发话去寻找,往往循声而查,找遍每个可能藏起来的角落。

甚至被藏的伙伴就在身边,屏息凝视,生怕发出声响漏了马脚,但往往却被发觉,捉住对方的那份快乐,藏起来的那份隐蔽,快慰无比。小时候没有儿童公园里的滑梯,那黄土山坡就是天然的滑梯了,从最高端顺着往下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童年记忆记叙散文

童年记忆记叙散文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与父亲在爷爷的小屋里住过一段时间。

老屋在一个较为偏僻的小山村。方圆十几里稀稀疏疏的住着十几户人家。,彼此之间极少来往,每家都窝在自己那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爷爷家隔壁的人家姓王,子女很少回来,因此,家中除了老人之外再无他人。

奶奶曾多次告诉过我,不要去理那老头。因为奶奶曾经为了一快河坪与那家人闹过。她还模仿了些许不堪入耳的话语,旨在表现那老头是如何如何可恶,我便真的不理他了。

但矛盾归矛盾,路还是要走的——因为那时候每天都要穿过她家那片晒谷场去对面玩耍。然而我那时年纪尚小,但头脑中总是记着奶奶告诉我的那些东西。因此,每当经过那时,我总是将一张小脸高傲的仰着,表示我绝不看你往家一眼,也绝对在生着你王家的气。可眼睛却总是时不时地瞄向那块水泥河坪。(在当时,那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童年记忆中的雪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童年记忆中的雪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