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秧歌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3: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

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我看见街上人人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下面是关于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1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2

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都市;不论是在黄土飞扬的沙坡上,还是在高雅闲适的广场上,都有它的影子——秧歌。喜气洋洋的秧歌,土生土长的秧歌,永远让人欢乐。

也许那舞者并不起眼,但是,当锣鼓齐鸣、喇叭齐唱的时候,可就大不一样了。瞧,那是一群飞鸟,伴着锣鼓喇叭一起舞动,张开了翅膀。那一片红绿动了起来,仿佛赤中泛青的云霞,飘了来又飘过去。一会儿变幻成几匹野马,一会又凝聚成一团绒球。又像粉红的杏花,碧绿的杨柳,随曲摇摆,炫耀色彩;又仿佛燃烧的烈火,狂泻的飞瀑,流露出不羁,流露出粗犷,但又体现出娇嫩,体现出柔情。怎一个“美”字了得!

看那时急时缓的脚步,多么自然。快步,如鼓点。咚咚咚,是它的节奏,刷刷刷,是它的.速度。噼呖啪啦,干脆利落。或如踢踏舞般灵敏,或如芭蕾般轻快。慢步,如晴蜓般点水,轻柔稳健,踏实缓慢,让观者更陶醉其中。在小小的空地上,竟有这般优美的舞蹈诗篇,竟能演绎如此的秧歌风景。

那结实的手臂,灵巧的手腕,宛若两条龙不停地翻越踊动。正如乐天所说: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和着拍子,两只手擎紧火红的布扇,上下飞腾。手动、扇舞;手不动、扇亦舞。舞者就用这一双扇子,舞出生活。把扇子横放胸前,似提篮疾走;把扇子竖插发后,若对镜梳妆;把扇子高举半空,像绽开的花团锦簇;把扇子低压身下,又如裙摆左右摇动。噢,这一片红红火火,一片朝霞升腾。

在这里,没有死气沉沉,没有孤独压抑。你只会看到孩子的天真活泼,中年人的强壮坦荡,老人的健康快乐。这就是秧歌的力量,打碎心的牢笼,释放心的能量,抛开心的包袱,冲去心的污尘。给心灵一次释放,给生命一次解脱。

好一个充满活力的秧歌!团结、红火、兴旺,这就是秧歌。永远给我震撼、给我希望、给我快乐!

今天我去看秧歌,我远远地就听到啦锣鼓声,我走过去看见有很多围观的人,人山人海,太多了。我看见了锣鼓车那些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拿着扇子,头上带着花,后面咋着一条长长的辫 子,在队伍中有一个孙悟空左扭扭,右扭扭,前妞妞,后妞妞,真有趣。她朝我走过来,把我吓得向后退,我从侧面看见她的脸笑啦!我想有孙悟空就有*八戒,他那大大的肚子,她的鼻子像一个杯子,扛着大耙子,耙子上面有一个 佛字,他没扭只是懒懒地走,还有一个要饭的,拿着一个半截棍子从那晃来晃去,走在队后面。又过来几对秧歌其中有踩高跷的,头上包手巾的,这个村子真是穷呀!夕阳红最精彩很多老 爷爷老奶奶,天那么冷,妞的还那么精神。

今天是正月十五,大家高高兴兴的过个团圆年,希望今年五谷丰收,平平安安。不再有地震,国家越来越强大。

正月十五看秧歌作文3

“咚,咚,呛,咚,呛……”还在睡梦之中,我就被这锣鼓声吵醒了。那粗犷豪放的节奏格外令人激奋。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换上衣服,拎了相机,直奔大街,汇入看秧歌的人流之中。

大街上人山人海,观者如堵,交警不得不指挥疏导着行人。人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秧歌队。

过来了,过来了,年看看,年年看不厌的秧歌,锣鼓喧天地扭过来了。一辆敞篷大卡车缓缓而行,车厢的四围都用彩绘纸包装起来,车顶上立着一块大牌匾,写着“陕北秧歌队”。车上载着鼓手和锁呐手,他们一个个都是精壮的汉子,头缠白羊肚手巾,身着洁白的仿羊皮袄,腰系红绸带,下身是一条黑色的灯笼裤,看起来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卡车缓缓地驶到我们的面前便停下了。这时,围观者一浪接一浪地蜂涌着,幸亏有交警的阻拦,否则他们可能都要扑到车上了。好多人都拿出相机或是手机拍照,我也选好角度啪啪啪拍了几张。

扭秧歌的大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与大姑娘。他们脸上施了浓重的脂粉,穿着秧歌盛装,手舞大红绸扇,足蹬绣花舞蹈鞋,个个都英姿飒爽。他们甩开膀子,脚底生风,进退自如,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秧歌队在欢声笑语中缓缓前行,将整条街都渲染的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的新年平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

第2篇:看秧歌作文(通用17篇)

看秧歌作文(通用1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看秧歌作文(通用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秧歌作文 篇1

我最喜欢看秧歌了。

先在屋里听到热热闹闹的锣鼓声,从远而近,我便飞奔出门。挤在人群中间向远处观望,只见一队花花绿绿的人马沿着街道缓缓而来,最先看清的是敲锣打鼓的。然后就扭秧歌的了。他们打扮成京戏中小姐书生的模样。只是穿得更加新鲜艳丽。脸上还画了浓浓的妆,脚上踩着半人高的高跷,有的手中拿着彩色的扇子。有的腰上系一根长长的红绸带,双手各拎一角。踏着节奏挥舞开两只胳膊,投入而神气的扭动。那股神常常会把一些孩子吸引进队伍里去。

扭秧歌的队伍中有时还会有唐僧师徒,老汉推车、小媳妇骑驴等有趣的造型。他们在一样的节奏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显得更逼真,更有趣,也更吸引人。

扭秧歌的队伍很快就扭过去了。我常常会跟出去很远很远,追着看。

看秧歌作文 篇2

电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晚会,主要节目是秧歌汇演和焰火燃放,今年也不例外。

吃过元宵后,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就来到了大街上,秧歌汇演还没有开始,可大街上早已聚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手里拿着串通红通红的糖葫芦;有的孩子提着可爱的小兔灯笼,在人群中快活地钻来钻去;还有些淘气的小男孩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鞭炮,趁别人不注意时点燃,鞭炮的炸响惹来周围人群的惊声尖叫。

随着清脆悦耳的唢呐声和欢庆的锣鼓声,秧歌汇演开始了,秧歌队员身着花花绿绿的服装,手里拿着扇子和手帕,随着鼓点的节奏扭动着腰肢,还不时地随着领队的口哨声变换着队形。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队伍后面的唐僧师徒,唐僧的白龙马不见了,禅杖也丢了,只穿了一件黄袈裟,拿着把扇子扭得还挺来劲儿呢;猪八戒扛着钉耙,腆着大肚皮,不时地朝观众们做着鬼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秧歌汇演结束了,人们都纷纷向明珠宾馆涌去,在那里将要燃放焰火。正当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突然,几条火蛇吱吱乱叫着钻上了夜空,在空中画出了几条优美的弧线,焰火表演开始了。“嗵、嗵”几声礼炮响过,几个暗红色的亮点飞上了夜空,随着“呯呯”巨响,亮点在空中炸开,粉色的、黄色的礼花在夜空中竞相绽放,犹如夏日那盛开的野菊花般艳丽,让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夜空中那怒放的焰火有的象飞泻而下的瀑布,让人不禁联想到李白那著名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的礼花盛开后变成了可爱的笑脸,仿佛在向人们表达着节日的祝福;有的象秋日里的蒲公英向大地抛撒着金色的种子……

精彩的秧歌表达着人们喜悦,盛开的焰火向人们传递着祝福。

看秧歌作文 篇3

今年的正月十五我在河南外婆家过的,乡村过年虽然不象北京那么繁华但也非常热闹。

刚到外婆家,就被表姐拉着去看扭秧歌,原来,村里有个秧歌队,我的外婆、二外婆都是秧歌队员。为增加过节的喜庆,逢年过节都要锣鼓喧天地表演几场。

等了好长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开始演出,乐队在前,有打鼓的,有吹笛子的……有个骑毛驴的老太太,是一位伯伯扮演的,样子很是滑稽:矮矮的个了,瘦长的黑脸膛擦着厚厚的白面粉,粉红的腮红,红红的嘴唇,小小的眼睛睁不开似的眯着,枯黄的假发在脑后挽了一个小发髻,戴一头绢做的红花,穿着绿上衣,红裤子,摇头晃脑的,拿着小鞭子一摇一摇地在前边开道。

外婆、二外婆穿着扭秧歌的衣服、头戴大红花排在第一排,舞动扇子,随着音乐就走两步退两步地扭起来,扭秧歌的全是女的,不像拉丁舞一样有男有女。秧歌队有40多人,好长的一个队伍象一条舞动的龙!还有几个人扮成娃娃、孙悟空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在后压镇……

看秧歌的人特别多,几乎全村人都出来了,真引人注目!外婆她们走的很远,整个村的四条街道都要扭一遍。

表演完之后,我连忙过去帮助外婆拿东西,我问外婆累吗?高兴吗?外婆说:不累,很高兴。原来带给大家欢乐自己才能更快乐!

我和外婆、姐姐一起愉快地回家了。

看秧歌作文 篇4

晚饭罢了,带着一天的紧张与劳累,一家子相拥走出家门溜弯。

小风飕飕的刮着,与人们在刚刚吃过饭的热气和头顶的汗珠较量着,很是舒服……爽!近了,近了……远方传来的又随着人的脚步一步步逼近的打鼓与喇叭的声音越来越热闹,一圈衣着古代仆式衣服的挥舞着扇子的老人迈者秧歌步,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

似乎是一部中国各年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白发苍苍的杨白老迈着颤抖的脚步低头弯腰可怜兮兮的与嘴叼金色烟袋眼着黑色墨镜一头乌黑“秀发”“雍容华贵”的黄世仁苦苦周旋;身披袈裟手拿金色佛杖抬起胳膊捻者佛珠的手至嘴角不远处口中不停絮叨的唐僧似乎在教导蹦跳不安定惹是生非将金箍棒耍成旋风似的孙悟空,还有老苯的黑衣挺者大肚子举者耙子的八戒在引诱旁边衣着干净长相秀气的娇羞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嘴歪的傻子走路东倒西歪象喝醉了的酒鬼,手拿鞭子抽打黑色的驴子似乎在埋怨不争气的驴子……既真实又夸张的再现了离我们遥远的经典的历史故事与传统的乡村生活。

让你忍不住也想加入其中。打鼓手脚有节奏的点着地,充满豪气在空中抡起鼓槌,有坚定的落在鼓面上,铿锵有力!吹喇叭的师傅更是起劲,摇晃着充满音乐细胞的小脑袋,将腮邦吹的一鼓一鼓的,那腮部白皙的皮肤鼓成一个球,好像小孩吹的水晶泡泡粘在了脸上,可爱而滑稽,顺着他坚定的眼神忘去,远远的他的媳妇正在队中尽情的跳者,这眼神似乎诉说着那平淡却真挚的爱恋。

看秧歌作文 篇5

只是晚餐。带着一天的紧张和疲惫,一家人相拥着走出了家门。小风在吹,刚吃完饭就和人的热气、头上的汗较劲,很舒服。酷!

近,近。远处传来的鼓声和喇叭声,随着人们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越来越热闹。一圈老人穿着古老的仆人式服装,挥舞着扇子,跳着秧歌,一点一点向前移动。

这似乎是中国不同时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

白发苍苍的杨白劳低着头,迈着颤抖的脚步弯下腰,与黄世仁搏斗,后者嘴里衔着黑色墨镜,黑色的“头发”和“优雅奢华”;身穿袈裟,手持金佛棒,举起绕口令佛珠的手,直到嘴角不远处,一直喋喋不休的唐僧,像是在教跳不稳的孙悟空把金箍棒做成旋风,黑衣大腹便便的老苯八戒在诱惑看起来娇滴滴的羞涩小姑娘;还有一个嘴歪的傻子,走路像个醉鬼,手里拿着鞭子打黑驴,好像在抱怨一头不争气的驴…

重现远离我们的经典历史故事和传统农村生活是真实而夸张的…所以你忍不住想加入。

击鼓,有节奏地触地,鼓槌在充满英气的空中扬起,稳稳地落在鼓面上,使之铿锵有力!

吹小号的师傅更是干劲十足,摇着满是音乐细胞的小脑袋,鼓着腮帮子。他面颊上的白皮肤鼓成了一个球。好像是小孩子吹的水晶泡泡粘在脸上,可爱又好笑。他用坚定的眼神忘记了。他媳妇远远地在队伍里跳来跳去,似乎在诉说着平淡却真挚的爱情。

看秧歌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看秧歌作文 篇7

随着录音机里播出的大秧歌鼓点,站在阳台上的奶奶欢快地扭动起来,那潇洒的脚步,那快乐的神情,谁能相信这是个年近六十的老人呢?看着奶奶如今大大方方地扭秧歌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往事。两年前,奶奶退休了,整天呆在家里,摆弄着锅碗瓢盆,实在是腻歪人。她心里一烦,病就都找上来了,这里痛了,那里痒了,火气也大得不得了。爸爸妈妈劝奶奶扭一扭大秧歌,活动活动身子骨,奶奶却没好气地说:“扭来扭去,像鸭子一样,这么大岁数出这洋相,别人不笑我,我自己也羞死了!”爸爸妈妈不吃那一套,给奶奶买了不少大秧歌磁带,没事就在屋里播放。

有一天,电视里播放着“东北大秧歌”,奶奶坐在电视前,看得入了神。爸爸趁机说话了:“妈,看看人家不也那么大岁数吗?”奶奶听了抿嘴一乐,没有说话。一次我放学回家,路过广场,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正在欢快地扭着大秧歌。在队伍中,有个人的身影是那么熟悉,是奶奶!看着看着,我忍不住大叫一声:“奶奶,你扭得太好了!”奶奶一惊,脸“刷”地红了,但是马上又神气起来,扭得比刚才更欢快了。

现在,奶奶已经是秧歌队里的老成员了,还参加过市里举办的扭秧歌大赛呢!奶奶的身体也变好了许多,心情开朗了,腰也不疼了,背也不痛了,大家都说奶奶越活越年轻了。

看秧歌作文 篇8

我的姑姑住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春节里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那里都市繁华,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那里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那里的男女老少哪一个都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锁呐声,像一种号令,不一会人们就到了广场,有的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带着妻子和儿女。小贩则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她们也在尽情的挥洒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地加入秧歌的队伍当中。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的加长。队伍的周围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锁呐不停地交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嚣的场面一直到深夜才会结束。

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东北小镇的大秧歌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甜,醉着小镇上人的心。

我盼望着来年再到那个让人留恋的小镇上去。

看秧歌作文 篇9

上个星期,雪后晴朗的好天气,使我们忍不住要出去转一下,地点是宁溪的一个农家山庄。

我们吃惯了城市的大鱼大肉,现在品尝一下乡村的特色农家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就在我们酒醉饭饱的时候,那边传来了一阵热闹的锣鼓声,这是怎么回事呢?出去一看,原来是广场上正在举行扭秧歌活动。

这个广场四面环山,虽然是冬天,但周边的有些树木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平坦宽阔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脸上都充满了笑容,特别是小孩子,异常兴奋,东奔西跑,也想上去扭两步。

这时候,人越来越多,连小山坡都站满了。欢快地乐曲中,一个穿着绿衣裤,右手拿着金边大扇子,左手捏着红色绸带一角的人,脚踩着鼓点,拉开了这次活动的序幕。

一刹那,广场上红绸飞舞,鼓声惊天,她们动作整齐,手中的绸布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摆动,如银蛇,似飞练,让人眼花缭乱,博得观众阵阵喝彩。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老奶奶,你看,她们左扭一下,右扭一下,双手不断变着花样,左手拿着八角巾,右手拿着红扇子。八角巾一会儿甩在肩上,一会儿摇下来,扇子一开一合,灵活无比,真是精神十足,绝不逊色于那些小伙子。

热闹的场面一直延续到下午三点左右,喇叭声,锣鼓声,把这个寒冬的冬意吹得一干二净。我们都在看着,听着,在幸福和欢乐中陶醉着……

看秧歌作文 篇10

瑶瑶,快起床。”我睁开眼一看是姐姐在叫我起床,我穿好衣服发现奶奶不在家便问姐姐:“姐,奶奶呢?”“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秧歌大赛了。”姐姐接着说:“快点起床,一会去比赛现场观看比赛。”我飞速洗完脸、梳完头,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和姐姐去比赛现场观看比赛了。

还没开始比赛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我和姐姐像两只小耗子似的挤进人群中,走到了第一排,比赛情形一目了然。比赛开始了锣鼓喧天,鞭炮齐呜。

比赛的节目分三类,一类是舞龙;一类是高跷,还有一类是秧歌儿,舞龙的节目只有一队,是由十几人人组成的,这条龙每一段就会有一根杆子。他们一个人一个杆子,左右摇动,他们的动作那么协调、那么有序,把龙舞得活灵活现的。

高跷的节目也只有一队,他们衣着整齐,站在高跷上如履平地,近看他们的服装你就会知道他们平时有多么累了。

轮到奶奶的队伍出场了,他们一场就响起阵阵欢呼声,叫喊声连成一片。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神采飞扬,他们穿着整齐的服装,奶奶带着红帽子,穿的是绿色上衣和裤子,上衣还乡着一条龙,亮眼极了。随着锣鼓声轻盈的舞动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现在的奶奶好象年轻了二十几岁。我和姐姐都暗暗的想:奶奶一定会进前三名的。我们看见奶奶就向她招手此时的奶奶笑着更加灿烂了。

最后爷爷、奶奶们用实力告诉我们他们是最棒的。人们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他们让我看见最绚丽多彩的夕阳红。

看秧歌作文 篇11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转眼又到了元宵佳节。

过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放烟花,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在全国地都不过如此。然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除此之外,还有久负盛名的秧歌。

瞧!在劲厉的风中,陕北女人着盛装矗立,宛如雕塑一般。但是,看!当宁静的天地被惊天动地的锣鼓声敲碎,变成一番火热,就像燥热蒸土地忍受不了烈烈骄阳的烘烤时,喷薄而出。

女人们奋力舞支手中的红绸,渲池着她们内心按捺不作的激昂,大红嘴唇深画眉,洋溢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扭愈烈的腰肢,体现着她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她们是春的信侠,晨的呼唤,美的奉献,和的明天!

每年的正月十五,延安城区都格外热闹,人们倾城出动盾秧歌,那场面,那阵势,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今年,也毫不例外。

曾记得今天看过的秧歌,最有新意的当数牡丹舞。女子们的发上插5—6朵鲜艳的牡丹花,背着一大朵牡丹花模型。手里握着两把羽毛扇,红衣黄裙,裙边,手腕用绿丝带缠着翩翩起舞,时合时散,时舞时潼。水风中的“牡丹花”的,娇嫩无比,争相竟入。

秧歌是我们陕北特有的民俗,历史源远流长。当年,我们的毛主席还曾与陕北老百姓在正月十五扭秧歌哩!

在延安各界同心同力地构建和谐魅力延安的今天。秧歌作为冲水头阵,为我们带来了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带领我们上前去。

陕北秧歌,我将永远为骄傲自豪!

看秧歌作文 篇12

今天是正月十四,一年一度的秧歌会。我很是期待。吃过午饭我和妈妈来到了中心街。

我原本以为我们去的很早,会有一个好位置,但是一到那儿,我就知道我们错了。这里已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警察早已拉好了警戒线,任何人不得跨越。可人们还是想尽量把头探出去,把脖子伸长。把脚尖尽量踮起,可又不能持久,身子前后晃动或脚上下颤,大概正在恨自己不是姚明。

妈妈放下车以后我们就找地方,跑了好多地方也没找到合适的,不是前面有人挡着看不见,就是地方太偏。很多小朋友也在呼朋引伴,前前后后的跑,想找个观看的最佳位置。叫声,笑声、呼喊声响成一片。这儿也引来很多卖小吃的,如糖葫芦、米花糖等,成了小吃一条街,我马上让妈妈买了条铁板鱿鱼吃,美味极了。突然锣鼓喧天,人群一阵骚动,舞狮开始了,我却只闻其声不见其物,后来好不容易看见了一辆三轮车,也不顾谁的就站了上去,看见了上下翻腾的龙和花红柳绿的秧歌队:老年队的有骑毛驴的,跑旱船的,卡通队有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人物。听大人们说一个单位一个队,旁边跟着的是本单位的乐队。

人们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脸上喜气洋洋,庆祝元宵佳节。我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下一年我一定也让姥姥来看看我们这儿的秧歌。

看秧歌作文 篇13

“咚,咚,呛,咚,呛……”还在睡梦之中,我就被这锣鼓声吵醒了。那粗犷豪放的节奏格外令人激奋。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换上衣服,拎了相机,直奔大街,汇入看秧歌的人流之中。

大街上人山人海,观者如堵,交警不得不指挥疏导着行人。人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秧歌队。

过来了,过来了,年看看,年年看不厌的秧歌,锣鼓喧天地扭过来了。一辆敞篷大卡车缓缓而行,车厢的四围都用彩绘纸包装起来,车顶上立着一块大牌匾,写着“陕北秧歌队”。车上载着鼓手和锁呐手,他们一个个都是精壮的汉子,头缠白羊肚手巾,身着洁白的仿羊皮袄,腰系红绸带,下身是一条黑色的灯笼裤,看起来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卡车缓缓地驶到我们的面前便停下了。这时,围观者一浪接一浪地蜂涌着,幸亏有交警的阻拦,否则他们可能都要扑到车上了。好多人都拿出相机或是手机拍照,我也选好角度啪啪啪拍了几张。

扭秧歌的大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与大姑娘。他们脸上施了浓重的脂粉,穿着秧歌盛装,手舞大红绸扇,足蹬绣花舞蹈鞋,个个都英姿飒爽。他们甩开膀子,脚底生风,进退自如,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秧歌队在欢声笑语中缓缓前行,将整条街都渲染的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的新年平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

看秧歌作文 篇14

说起家乡的文化来那可是多不胜数,例如吃饺子,剪纸皮影等等。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过年的大秧歌,每年过节人们都会提前一个多月准备大秧歌,然后再春节的那天表演,还到市里比赛呢!

说起秧歌队啊!你们可能不会猜到他会是怎样的一个队伍呢!他是有什么样的人组织的呢!等等的疑惑吧!我将会一一告诉你们这一家乡的文化。

秧歌队是由一群老奶奶和老爷爷组织而成的;最大的70岁;最小的50岁;别看他们老;他们可一点都不显得老啊!那秧歌跳起来;恐怕没有人说他们是老人了;那活泼;起劲别提多热闹了。

毛驴、彩扇、烟管、腰长镂等等,在前面带队,一跳一蹦的;再往后面则是一个囚抬轿子,里面有一个新娘,一走一退跳着秧歌。在后面则是大队秧歌队了,五彩缤纷的彩扇,五颜六色腰彩带挥舞着那场景美丽极了。

嗡咚—~嗡咚~嗡咚,什么声音?哇!原来是秧歌队的大鼓响了,人们跳得更是起劲了,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份,自己还是一位老人,他们脸上充满了欢笑,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怎么样?我的家乡是不是很吸引你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还有呢!我就不再一一说了,是不是也吸气啊了你的舞动之心呢!在秧歌响起的时候,你也随之动摇了呢!那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吧!见证我们家乡更多的家乡的文化吧!

看秧歌作文 篇15

最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咚咚锵”的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很好奇,于是我昨天晚上,放下饭碗,去探个究竟。

在我家北边一个十字路口,聚集着许多老人。哦,原来在扭秧歌啊!其中两位老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因为没有鼓,所以用塑料桶代替。“咚咚”和“锵锵”两种声音一唱一和,可又趣了!

跟着节奏,老奶奶们开始扭了,她们手拿一把漂亮的扇子,然后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了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奶奶们嘴里还说着:“咚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

有些调皮的孩子,不时还窜到人群中瞎扭一番,那手舞足蹈的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起来。细心稳重的女生,则在一旁观看。看着那奇怪的动作,我说:“怎么看怎么像是喝醉了酒的人,路都走不稳了。像是在耍醉拳!”“呵呵呵……”

几把椅子,一个塑料桶,几个铜板,几根棍子,加上几个“扭秧歌的演员,构成了一个小舞台。

九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了。睡在床上,耳边又响起打鼓敲锣的声音。秧歌儿声伴着我进入了梦乡……

看秧歌作文 篇16

国庆节长假里,我跟着妈妈来到了姥姥家。一见面,我就发现姥姥变样了:脸色红润,动作灵活,好像年轻了好几岁呢。要知道,原先的姥姥身材胖胖的,每次到我家玩,就怕爬楼梯,老是说自己腿上没劲。姥姥还有句口头禅:“老了,不中用了!”其实,她今年才刚刚58岁。我忍不住问姥姥这其中的原因,姥姥神秘地说:“晚上我领你们去一个地方,去了你就明白了。”

吃过晚饭,我和妈妈跟姥姥来到小区的广场上,说是广场,其实就是几座家属楼之间的空地,这儿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其中有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七十多岁的“老革命”,更多的则是像姥姥这样六十岁左右的“中年骨干”。不一会儿,音乐响起来了,人们随着节拍翩翩起舞。瞧那位奶奶,看年纪最少也有70岁了,满头银发,可是精神抖擞,舞步还是那么轻盈。扭了一会儿大秧歌,一位30多岁的阿姨向姥姥走来,姥姥介绍说,这是她的交谊舞老师。只见这位阿姨手把手地教姥姥跳起了交谊舞,她教得那么耐心,姥姥学得又是那么认真,真让人看了感动。这下我明白了,原来是姥姥参加了社区里的秧歌队,怪不得姥姥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妈妈说,姥姥他们的秧歌队非常好,文明、健康、时尚,是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典型,既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也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给居民带来了欢乐。姥姥活得可真精彩,真心祝愿姥姥和他们的秧歌队越来越红火!

看秧歌作文 篇17

期待已久的体艺节如期而至,从本周返校那天开始,同学们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上课的氛围也开始变得有些浮躁。

周三下午的开幕式虽比以往压缩了不少,但有句老话“浓缩就是精华”准是没错。高三年级的学生表演方阵令人震撼,其中我们班表演的“秧歌”更是让众人眼前一亮,而我竟是这光彩中欢乐的一份子。

犹记得,几天前晚修,我们跟着王超老师排练,一天下来,王老师的腿就充血不能跳了,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心疼他。看着老师一瘸一拐地继续指导我们排练,我们越发下定决心要表演好这个节目。

上课之外,每天放学,晚修,我们都在排练。这是我第一次做我不擅长的事情,刚开始我实在是很抗拒,在那么多人面前跳秧歌感觉实在难堪,但是老师一直在开导我们,叫我们动作要放开,跳的时候只想着是自己一个人,就不会害怕了。

每天晚上大家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虽然身体有散架的感觉,但内心却无比充实。我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有些像去年忙忙碌碌参加各种活动的我,而能找到那年的自己,真好。

开幕式那天,天气格外好,像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彩带在风中飘扬,飘出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我们的表演虽然有瑕疵,但老师依然给我们竖起大拇指。在明媚阳光下流着汗的我们,是多么美好啊。

我好想好想回到那段有泪有笑跳秧歌的欢乐日子,却只能带着留恋一直向前走。不管前路多辛苦,我都会无所怨尤,如歌远方。

第3篇:秧歌作文

咱们胶州大秧歌 十四中学 八年级四班 孙颖

在山东半岛,黄海之滨有一坐美丽富饶,富有生机的海滨城市——胶州。我呢,就是一个出生在大沽河畔,喝着大沽河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胶州人,作为一名胶 州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项艺术运动——秧歌,我就不得不跟大家道一道了。

胶州秧歌起源于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又称“地秧歌”、“三道弯”,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舞蹈理论界总结说,胶州大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1954年,胶州大秧歌赴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胶州秧歌是山东人民最喜爱的秧歌,也是我们老百姓最爱的健身艺术。

彩绸飞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秧歌

《串红毡》

(1)东海叶儿青呀,花开牡丹红。我家有一女,还没有许过人.(2)媒婆婆我家跑,爹娘没开口。不知道银钱有呀吗有多少。(3)银钱驾马驼,布儿用车拉。把咱的喜娃儿找上吗两三个。

(4)正月里定了亲,二月里引出门。送亲的亲朋晤前来后来的跟。(5)上了七架山呀,过了八道湾。抬轿的哥哥抬出了一身汗。(6)亲人到门前,忙吧板凳端。行上两个喜象人,忙吧红毡串。(7)红毡串在大喜院,爹娘心喜欢。先拜上天地神,后拜上祖先。(8)亲人上了炕呀,俩人配成双。核桃吗枣儿,扬了满一炕。

(9)丝锦没抬头呀,包头要多少。生了个儿娃子,封了个状元郎。

《完》

《转娘家》

婆:哟哟、人人都有十七

八、媳妇子老子变阿家、要想家庭团结好、常把媳妇子好处夸、人前

说好不说瞎、就能当个好阿家、谁人不用这办法、恐怕变成仇疙瘩。有事和媳妇子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元宵秧歌作文

元宵秧歌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秧歌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

这天早晨,作为横山教育系统秧歌队伍中的`一员,我早早来到学校,学校里早已有人排在队伍中等待化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十一点。我们整装待发,就等校长一声令下。在确定全部化妆完毕后,校长宣布出发。

大街上实行了临时交通管制,一辆车也没有,三百的大队伍顺着大街浩浩荡荡向横山中学方向行进,来赶红火的人们投来异样的目光。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横山中学操场,操场一眼望不到边,操场中心已经有秧歌队偶开始表演了,他们拿出了拿手绝活,展示着他们特有的风采。

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同学个个精神抖擞,准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秧歌大赛

***杯·锣鼓秧歌大赛

2015年兰考县锣鼓秧歌大赛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繁荣和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力打响“豫东大地·文化兰考”品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繁荣发扬全县群众文化的要求,举办“豫东大地·文化兰考”正月十五全县锣鼓秧歌大赛。具体内容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兰考电视台生活频道

承办:********

协办:冠名单位

二、参赛范围:

各镇、街道所属村、社区锣鼓、秧歌表演队;锣鼓秧歌协会各会员单位。

三、比赛要求:

1、大赛自3月4日开始,集合全县锣鼓秧歌队伍,进行比赛。

2、锣鼓队,每支队伍自选两套鼓谱参赛。每套鼓谱时长5分钟左右。秧歌队,每支队伍准备不同内容的参赛曲目1—2个,每个时长5分钟左右。

3、秧歌队可自带锣鼓队伴奏,也可以使用音乐伴奏。

四、评比标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秧歌教案

大班舞蹈教案:《秧歌舞》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秧歌舞是我们中国汉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河南是一个典型的汉族聚居区,了解和学习我们汉族特有的民族舞是很有必要的。大班舞蹈《秧歌舞》共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以了解和学习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十字步为重点,第二课时以舞蹈表演及动作创编为重点。本次活动——秧歌舞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直观欣赏和参与秧歌舞的表演、课件演示、要领讲解、探索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逐步掌握十字步的动作要领,进而为第二课时的创编和表现秧歌舞打下知识和技能基础。活动目标:

1.感知秧歌舞热闹、喜庆的特点,知道秧歌舞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看秧歌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秧歌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