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桃源山记试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2: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有关游桃源山记试题

有关游桃源山记试题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

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方壶斋與地丛钞》

22.文章最后一句“滋后人之惑也”中的“惑”指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3.概括第2段大意。(2分)

24.下列选项中对文意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是仙境,有“遇仙桥”为证。

B.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在民间影响甚广。

C.桃花源的变化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地理的变迁造成的`。

D.人们是为了逃脱魏晋之乱,使自己的内心有所寄托而来此桃源的。

25.第3段连用四个问句,请说出其表达作用。(2分)

第2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命题人:杜娟

审题人:朱丽萍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相”、“极”、“乃”、“以”、“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文言句式。【教学重点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之以的用法。【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二)、朗读正音

庐冢()仆()道 谬()窈()然 咎()何可胜()道 王回深父()褒()禅

(三)、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字词和句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四)、自主归纳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不随以止也()

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一词多义 “盖”

1、日初出大如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文过饰非()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相

无物以相之()则将焉用彼相矣()桓公欲相鲍叔()悔相道之不察兮()儿已薄禄相()及时相遣归()

六、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4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二合作研讨内容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

问:后一点呢? 答: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5、对第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命题人:杜娟

审题人:朱丽萍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教学重点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之以的用法。【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二)、朗读正音

庐冢()仆()道 谬()窈()然 咎()何可胜()道 王回深父()褒()禅

(三)、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字词

褒禅山亦谓(叫做)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名作动,建房子)于其址,而卒(死亡)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名作动,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是,表判断)华山之阳(水之北,山之南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残存的[几个大]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昏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容词做名词),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形容词做动词)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动词做名词)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动词做名词,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词做动词,照明)也。既(已经)其出,则 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第一人称)随之,而不得极(形容词做动词,充分领略到)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感慨)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取独)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瑰丽奇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峻而又遥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形容词做名词)而无物以相(辅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 8

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我)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形容词做动词,弄错)其传而莫能(名)(名词做动词,辨说清楚)者,何可胜(完)道也哉!此所以(什么什么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自主归纳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长乐王回深父。()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而: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3、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4、“以”:

1、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来。“无物以相之”。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

4、表承接。“由山以上”。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助盲人的人

桓公欲相鲍叔

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

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

相:(偏指一方)我六、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二合作研讨内容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可展开)

[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5、对第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属于“无中生有)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B(属于“无中生有”)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第3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教学难点:

掌握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4、5自然段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游记一般写什么内容?(无非是写游览的时间地点和谁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却不是如此。现在请同学先看一下课后练习一,了解一下课文的行文思路。(板书: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介绍作者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城东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宋仁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一.预习部分

(一)注音

褒禅()

庐冢()

仆()道

梵()语

昏惑()华()山

窈()然

瑰()怪

罕()至

胜()道

懈怠()

音谬()

王深回父()无物以相之()

(二)解释重要词语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⑵而卒葬之。而:

卒:

之: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故:

名: ⑷以其

。以:

乃:

阳:

名:

⑸有碑仆道。仆:

⑹其文漫灭。文: ⑺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独:

其:

文:

犹: ⑻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言:

盖:

谬:

⑼有泉侧出。侧出:

⑽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上:

窈(yǎo)然:

⑾入之甚寒。甚: 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 深: 则: 穷:

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 以: ⒁而其见愈奇。见:。⒂有怠而欲出者。怠: ⒃不出,火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释译)

王安石① 褒(bāo)禅(chán)山亦谓之华山。②唐 浮图 慧褒 始舍(shâ舍,筑舍定居,动词)于其址(山麓),而卒(卒,死)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 其后 名(名,取名)之曰褒禅。③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庐,屋舍)冢(冢zhǒng,坟墓)也。④距其院东 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以,因为)其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华山之阳(阳,山之南面)名(名,取名)之也。⑤距洞 百余步,有碑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其文(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⑥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者,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音谬(谬,错误)也。(A者,B也。判断句)

2①其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游桃源山记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桃源山记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