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
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解方程教学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困难?让你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体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一
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一开始就有些担心学生不容易学好。因为方程的思维方式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难接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弯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是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简便好用,因为对他们来说用起来不熟练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验算、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并熟练地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在上课时,我是先按照书上例子展开教学。然后我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是把实际情况最直接地表示出来,比如天平左边是杯子和水,水的质量是x 克,就写100+x ,右边是砝码250 克,左右平衡,用等号连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
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 等于多少,学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但是学生的方法都是根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来是用这种方法。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 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认识了概念后,要及时加以巩固。我出了两道题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二是让学生来解方程。学生很快能算出来,我告诉学生解方程的写法跟我们以前的计算写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边讲解格式一边板书。要求学生读一读解方程的过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过程。然后重新做了一道加以巩固。接下来的难点是验算。我先讲解怎么验算,再请学生来说验算过程,然后把验算过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写下来。
学生作业反馈时,有几个问题:一、用方程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写法容易出错;三、方程的解的验算过程不是很理解,经常出错。
作业讲评时我们一起纠正了错误,概括了错误类型,要求学生避免这些错误,然而一些学生依然在重复原来的错误。这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有些题目第一次用了错误的方法,往往纠正很多次还是习惯用错误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也有几点想法:
一、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出现困难,是通过我的帮助列出方程,我并没有及时让学生巩固方法。
二、解方程、验算的过程和格式的教学以我的讲解为主,而那时我没有想办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练习时丢三落四较多。
三、我的讲解过多,学生自己的思考过少,类似于灌输,学生学习较被动,到最后模仿解法和格式为主,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学生有时正确,有时出错,没有掌握好。
四、这个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点较多,而我并没有为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减负思考,一股脑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倒给学生,造成学生超负荷。
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 1 ,让学生列出方程 x+3=9 ,用课件演示 x+3 个方块 =9 个方块,提问: “ 如果要称出 x 有多块,怎么办? ” ,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 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 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有学生说, “ 为了得到一个 x 得多少 ”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 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础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 0 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3 ,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 3 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 3 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 x-3=6 ,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 x 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 x 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 x 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三
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四
这次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楚,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上出优质课。
第2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方得余
我担任五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教材第四单元为简易方程,讲解如何解方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添加了一个未知数“x”,同学们对这个“x”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却不能坚持很久,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很多同学就开始觉得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好玩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怎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材中,解方程首先要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一个因数乘于另一个因数等于积、被除数除于除数等于商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然而,现在的教材里却没有提到这些关系,而是把它改成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来讨论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知道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如何相等的,这样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成了实物的呈现,学生感知等式就变得更加的容易。但这仅仅是学生知道方程的平衡原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却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下面说说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平衡的把握。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说的方程两边平衡,指的是方程两边的值相等,而方程两边的值恰恰是我们不知道的,因为方程的一边或另一边或两边一定是有未知数的,因而我们无法判断方程两边是否相等,那如何把方程两边平衡说的更具体,让学生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成了棘手的问题。
二、方程与递等式的区别
递等式,即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中,按照运算顺序把计算过程依次用等式表示出来,这样的等式叫做递等式。方程不同于递等式,这个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学生却经常把方程和递等式联系在一起,以为它们就是一样的。每个同学都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一,要含有未知数;第二,要是等式。如果叫同学来判断某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多数同学都能判断得对,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同学书写的格式却是按照递等式的格式来书写的,这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方程与递等式的关系。
三、未知数的理解
未知数即未来知道的数,既然是未来知道的数,那么说来它还是一个数,只是我们暂时不知道这个数是多少而已。每个方程都一定含有未知数,解方程也就是要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学生在这一点很难理解,总认为本来就是一个字母,怎么会是一个数呢。
四、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的格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在解方程时,等号要对齐,每一步都只能有一个等号,每一步都要含有未知数“x”等,这些都是我们解方程不可缺少的,这里也是学生经常犯的一个误区。
五、解方程的目的解方程的目的说的就是解方程是为了什么,实际上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也就是未知数“x”的值,让未知的数变成已知的过程,很多同学不能清楚的把握这一点,简单的认为是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而不会利用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关系进行求解方程。
六、如何找出等量关系
如何找出等量关系是用方程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正确找出等量关系才能正确的列出方程。一个题目中可能有很多个等量关系,如何分析题目找到一个好的等量关系成为学生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
七、等量关系与所列方程的关系
一个题目,能否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完全决定所列方程求解过程,甚至如果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还可能导致方程的错误列出,因此,在一个题目中,能否找出正确而优异的等量关系成为解方程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一个因数乘于另一个因数等于积、被除数除于除数等于商等之间的关系和天平的平衡原理解方程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移向的方法来求解方程,可以从方程的左边移向右边,也可以从方程的右边移向左边,这样也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知识。
在解方程中,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注意的,在本章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3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兰光小学 杨明义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
第4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通过复习哪些是方程,巩固方程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的想法,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在后面的巩固练习当中加入口答检验,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出示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了概念。自学完概念后,应让学生对两概念讲讲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画出重点字,然后才是教师对概念重点的强调,这样更能区分两概念不同的含义,对难点的突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易混易错的地方,清楚理解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