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3 07:12: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沁园春长沙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 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教学难点】

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⒈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⒉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⒊比较法。可以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本单元所涉及的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总括:

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 峥嵘 遒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6、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下阕:

7、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

8、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

10、总结归纳全词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⑶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学生背诵全词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阅读作者的其他词作如《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沁 独立寒秋图 万山红遍

园 层林尽染

春 漫江碧透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长 鱼翔浅底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第2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欣赏词、自学词,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要点:在音乐中领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气魄。

教学方法:音乐赏识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沁园春”)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对,初中时我们曾学过《沁园春·雪》,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大家一起来背诵《沁园春·雪》。在背诵的时候我给大家提两个要求:一是闭上眼睛背,二是背的时候在脑海中对词形成一幅图画。

(学生闭眼齐背诵)

现在请一位同学谈谈背诵时所想象的出来的图画。

(学生发言)

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画面(课件显示《沁园春雪》图片),看一下,图片和你想象中的差别。同时,当大家看到这图片时想想刚才我们背诵这首词时应该用一种怎么样的情感,或者说应该怎样才能把这首词所含的境界用声音效果表现出来?

(学生回答)

对,朗诵起来应该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势和胸怀,一种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一首毛泽东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沁园春·长沙》,现在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同样的朗诵品味一下这首词。怎么朗诵?第一我们先把字音读准,这里有几个字大家注意一下(板书:舸(gě)遒(qiú)遏(è));第二,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第三,我们朗诵的时候要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最后同学们在朗诵的时候也构想一下这首词形成的的图画。

(学生朗诵)

很好,现在我们同样请同学描述一下构想时的画面。

(学生回答)

很好,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这着风光写这首词时,你会是怎样的站在橘子洲头的呢?请同学们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

很好,现在大家看看这幅图画,看看和大家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好!现在大家对这首词有了总体的感知,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学这首词。怎么学?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词,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就应该从作者本身开始了解,接着了解写作背景,接着用技术来分析词。(板书)下面我们就按这个思路来看看这首词。不过有些词是个另外,词大家知道词最初的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对,是唱。大家听过唱词吗?象歌曲《明月几时有》一样。现在大家一起听听。(课件《沁园春·长沙》的音乐)

大家听了这词后是不是又有另一翻的感悟?但,我相信大家对作者和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后会更加的深有体会。好!我们接着按我们刚才的思路来看课文,现在请一位同学谈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学生回答)

很好,先现在我补充一下(根据学生回答作补充)[毛泽东(1893—1976)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哲人和诗人,在他一生中,不仅大量阅读古典诗词,而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诗词。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正是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这首词就在毛泽东重回长沙、故地重游的时候写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在初中时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很优秀,很出众,现在你回到你的母校,感觉是怎样的?你会想起什么?自然会回忆起当年的这段光荣历史啦!是不是?毛泽东就在这种心态上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个小的背景。大背景呢?事情发生在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伟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当德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毛泽东就在这大小背景的影响下写了这首词,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和情怀?

好!现在我们再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这种情怀。(课件《沁园春·长沙》音乐)

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胸怀?大气!霸气!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接下来,我们从深层次的分析课文,进一步的研读、揣摩、领会词的意境和韵味。

一般来说我们以前分析词都是按上下片来分析的,对这首词,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先分析上片。上片给了我们一副什么样的图画呢?请同学们听着音乐,认真阅读,我再找个同学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很好,作者在第一片给我们描述了就是这样一幅壮丽秋色,怎样壮丽(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闭上眼睛联想一下。(课件放《沁园春·长沙》音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你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的最高处,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这是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你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联想无数的树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这是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现在大家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感情了吗?咱们再看下片,大家先看课本,想象着(板书)。

好!大家闭上眼睛感受。(课件放《沁园春·长沙》音乐)

(老师旁白)“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的是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啊。现在呢?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你和同学正值青春年少,不但神采飞扬,才华横溢,而且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想着的还有我们祖国和人民!

大家感受到了吗?这是什么?这是大气!这是霸气!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有的胸怀和抱负!

好!大家现在按照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一次课文。

课时小结:今天我们用音乐来感受到了毛泽东的气概、才华与雄心。现在我们再闭上眼睛领会一次。(课件《沁园春·长沙》音乐)

这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超然和洒脱!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黑板思考几个问题(课件《沁园春·长沙》思考题),我们分4组来课后思考:

1.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独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3.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4.想想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深刻领会其中意境。

2.用我们这节课的方法来自学《采桑子·重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词。

教学要点:分析词。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大家闭上眼睛(课件《沁园春·长沙》音乐)

现在每组同学先讨论昨天的思考题2分钟,然后推选一个同学上台说出你们公认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

(针对每个问题进行补充)

1.“独立”,既是指一个人,也含有精神孤独的意味。孤独感往往蕴含着丰富和深刻,在历代文人的诗作中屡屡出现。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苦,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钟情,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都让读者想起。“寒秋”,点明时间,寒冷与江水、孤身一起构成了诗人抒怀的典型环境气氛,萧索而空寂,诗人压抑而孤独,几乎没有多少生机。

2.①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

3、在大的背景下(革命背景)(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自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书法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好,现在同学们背诵一遍这首词。

好,现在我们请同学向您的同桌讲讲昨天自学《采桑子重阳》的情况。(学生讨论)现在请几位同学说说您的同桌自学的情况,并说说你对他的评价。

(学生发言)

好,同学们都学得不错,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音乐,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应该?(联想图画)(课件《采桑子重阳》音乐)。

现在大家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和境界?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发言)

好!我补充一下(根据创作背景、内容大意等补充)

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在一次的感悟一下我们学的两首词。(课件放音乐)。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的闭眼背诵一下《沁园春·长沙》,然后有感情的朗读一下《采桑字重阳》!

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2.熟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作者:(1893—1976)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背景:故地重游(小)远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国内形势(大)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分析: 仰视:鹰击长空(高景)

俯察:鱼翔浅底(低景)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革命、祖国人民

第3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导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沁园春以一百一十四字为正格。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前人认为换头句第二字有人用暗韵,实系偶合。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须用一字豆领以下四句,而所领四句例须用扇对。

什么是"一字豆“?

按古籍的说法:一句为“句”,半句为“豆”。

在词里“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是指由一个字,领出后面若干句子(词组)。因之,“一字豆"也称“一字领”或“领格字”。领字与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一188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词基本特点,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美读诗歌,体验审美情趣,理解全文,获得审美感受。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美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一起来学习《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