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种福美文
种福美文
大我两岁的姐姐开始信佛了,这使我感到惊讶。姐姐性格温柔,生性善良,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先是学了裁缝,后来又到县城缫丝厂上班,出资供我念完高中,后经朋友介绍,又去海南打工四年,一直挣钱贴补家用。1998年回到家乡,做着小生意为生,后谈婚论嫁,结婚生子,安家在家乡的小县城,与当教师的丈夫一起过着清瘦平静而充实快乐的生活。
我一直羡慕姐姐,她虽人生多磨,日子过得也不算富足,但终是婚姻美满、家庭幸福,被爱情滋润、亲情所暖,是无比的自在、充实和快乐。但姐姐却突然信起佛来,这让我万万没有想到。
通过对姐姐信佛的打探和观察,姐姐信佛,并不是一时的热心与迷信,也不是空虚和寂寞,而是信佛的静,信佛的善,信她与佛有缘。姐姐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有别。人择善而行,人正心宽,无病无疾,遇险能避,遇难能救;择恶而为,天眼能辨,今不罚你,明必惩之。老人信佛,是相信恶善两报,望九九归一后,能在地狱中免除或减轻处罚,多为后代儿孙的平安发达祈福。年轻人信佛,多因感情受挫,生活受压,泯灭了生活的激情,丧失了幸福生活的信心。姐姐信佛,是为善所敬,为善所愿,为善所衷。人一定要正直、宽怀、善良。这是我没有反对姐姐信佛的原因。
佛,乃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尊。我们不迷信鬼神,却大可借信佛之由,普以善德,施以善举,光明正道,申明道德,离远邪恶,和谐社会。佛善无恶,这是对人行善的教唆,也是人对行善的追求。
姐姐信着佛,自然就有她信佛的一套理论。每每回家,她总要苦苦解释相劝,告诫我们,人不得贪心,要积善好德,学会种福。信不信佛,是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姐姐的权利,我无法作出评价和提出反对;也可以对她的说辞加以辨别或不置可否。但姐姐说出“种福”一词,我深感新鲜。企业家办厂加可以加工商品;农民种地,可以种包谷,种水稻,种豆,种瓜,种蔬菜、水果,最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获以收成。没有想到,福也能如庄稼一般种下。种下就一定能收成到福吗?倘若真能种什么收成到什么,那我就种下钱,这一辈子不是就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了?
但慢慢想来,佛是能种的.。今天,我遇一个老人摔倒,上前扶了,老人平安无事的离去,我做了一件好事,心里踏实敞亮,这是换回的一点福;明天,我拾到一个钱包,想办法联系到失主或送交警察,失主失而复得钱包,避免了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和重新补办证件及卡的烦恼,我获得了一份做了好事的快乐,这是换回的一点福;后天,我行至街头,一个陌生人上前问路,我将我所知晓的路途告诉他,让他很快找到目的地,我虽仍是继续散步,但我知晓我又为别人提供了力所能力的帮助,心中畅快自然,这又是回报我的一点福……福福无牵,福福又有必然联系。如果好事做多,善举习常,那心中自是坦诚明亮,自信踏实,日能安食,夜能安睡,反辅健康,再引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睦,这不是福之所至种福得福么?
布施一毫钱,随喜一句言,这是小善之举,初降微福;生死之托,救人于命,这是大善大举,行善积德,大福所付。我不支持姐姐信佛,也不阻止姐姐信佛。姐姐信不信佛,这是他宗教信仰的选择。但我是相信福是能种的。我们能种的福,就是今天怀揣善意之心,多施善举,多行善事,多进善言,宽怀凉解,平心静气,以心换心,换得人际和睦,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收获真正踏实敞亮的开心、快乐和健康。这是福之所至,佛正名归。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没觉得信佛有什么不好,关键是看你以什么样的态度面佛,怎么以对佛的虔诚去布施以创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大小善举。
第2篇:平庸也是福美文
平庸也是福美文
还记得一位老同学给我们说过的警句。
在当年的校园里,这位女同学的人缘真是好得不得了,于是同学们对她羡慕不已。可她竟认真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是完全不具备任何攻击性的一个人。”
学校里女生花枝招展者众,有的属丽质天生,有的则是衣履新颖,后天补先天之不足,依然很具魅力,只是这老同学相貌平平,决非男同学的.追求对象。
论到功课,每级每系均有男女状元榜眼探花,这位同学科科仅仅合格。
再讲到念书之外的十八般武艺,她除了上图书馆,压根儿就什么也不大有兴致。再加上家境一般,零用钱要靠一份小学生补习贴补。在这些条件之下,她在任何一方面对任何一位同学都不构成威胁。当然她品性也是随和,故而没有可能不广结人缘。
人们是不会无端去厌恶身边的朋友的,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交恶大部分在于利益冲突。
第3篇:心安是福美文
心安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善于心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认为“心安胜良药”。他一生仕途多坎坷,即使在遭贬的路上也不忘将肉煮得有滋有味。时人有精英熟食者,以“东坡肘子肉”自居,盖慕其名而言味美也。
心安是一种人生练达的哲学与智慧。做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心平气静,安然自得,过着长久幸福的快乐生活。
心安是福。这福来源于修身养性,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十之八九,要善于在纷乱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要善待功名利禄,既要取之有道,又要视为过眼云烟,不苛求、不妄想,做到“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
如何做到心安是福?有三点极为重要:一是知足。“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如果处处不知足,必然要不断去索取,这样会劳碌一生、忧虑一生,何谈幸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