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巧运用
论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巧运用
当人们目不转睛或聚精会神把整个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一定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地认识和做出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可能对同一刺激进行有意注意,总是交替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手段和时间分配,更好地完成每一节课。
一、如何利用无意注意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引导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避免那些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布置的简单、自己穿着的大方得体,上课前老师要提前进入教室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轻轻松松地在没有明显迫使感的配合教学,如教学要避免语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多运用PPT,多做化学实验,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标新立异,教学内容安排的丰富且逻辑性强,设置突发变化,教师还可以设置特别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要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学生的状态,课下多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知晓本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发言是否踊跃,思维是否敏捷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
二、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然与主体的兴趣、经验、知识、意志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只是一方面,它们都受主体当时明确的活动目的的制约,换句话说,老师对学生有意注意的保持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灌输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每一阶段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怎么样的,定时定任务。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设置问题要难易适中,让学生对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把握,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的措施保证学生的有意注意。如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开小差”时给予警示和批评,注重班级内部的奖罚制度,
三、如何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一节课45分钟,学生不能一直专心致志按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有意注意,会交替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尽量始终使学生摄入加工教学内容相关信息。在教学中如果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听讲和记忆,容易引起倦怠而难以持久;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上课,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也不利于他们勇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有目的的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使两种注意巧妙利用,交错有致,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优化。每节课开始,教师应采取措施,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课形成有意注意。如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或者一些正在发生的新闻,很火的电视剧、电影、诗歌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设置悬念,使他们伴着愉快的心情和带着迫切解决问题的渴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硅”这一节时,可引用“西游记”里炼化石猴金刚不坏之身和火眼金睛的原因导入新课。这样可以尽快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有意注意后,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比如讲一个贴近生活、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或让学生小组讨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或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上的有关资料、内容,或者留一个家庭小实验等,这时无意注意在起作用,快下课时,学生疲惫涣散,可以练几道课后题,用提问和同学纠错的方式督促学生都参与进来。
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主导者怎么来“导”这节课,与老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创造性开展教学,优化课堂氛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实战经验,虚心探讨心得,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好的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
第2篇:《儿童心理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在谈到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时,还应当特别指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但丝毫也没有否定无意注意的意思。无论在儿童的学习上或在成人的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节奏地交替,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巨大的紧张的意志努力,不能一直保持很久的时间。观察材料证明: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左右,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在有意注意以后,就需要用无意注意来加以调节。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互相轮换。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在每一节课中,在正常的条件下,平均每次能保持10~20分钟的有意注意(当然,这是随年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情况而不同的),这时可以进行比较困难的课业或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教师就要运用直观教材、有趣味的语言或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在无意注意以后,还可以再度引起有意注意。这样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轮换,就可以使课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并可以减少儿童的疲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到无意注意,一味迁就儿童的兴趣、情绪,这将会阻碍儿童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发展。如果只考虑有意注意,时时需要儿童紧张的努力,那也会使教学失去丰富多彩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消极的学习态度。
第3篇: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推荐)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上,教师最讨厌坐不住或者不时东摸西搞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仍不见起色,真有恨铁不成钢之叹息。那么,真的是“不可救药”、“没有办法”了吗?其实,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注意的两种类型;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完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会分散,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相反,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完成,也会感到难于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