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课堂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3 04:15: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八年级地理课堂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课堂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们提前制定好相关的说课稿,以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八年级地理课堂说课稿,欢迎大家浏览。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说教法】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说学法】

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2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全班同学(52人)分成六个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2、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么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估计数值)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差值的一半。)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估计数值)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现在我们可以帮助芳芳了,请同学们为芳芳设计出计划。

(呼应前面的情景导入,对冬夏气温气温特点知识的学以至用。)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 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第3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地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文科科目,可以这一课《美国》可以让你了解到美国的地理知识,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土地资源》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土地资源》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八年级地理课堂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地理课堂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