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闲话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2 07:13: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茶闲话散文

茶闲话散文

张岱有文《闵老子茶》写得好,意趣似不逊其《湖心亭》之“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者。友人周默农说有个叫闵汶水的人极善茶道,张岱闻之,便遥舟渡水前往拜访。久待至夜半更定,所见却乃“婆娑一老”。此翁见客至,知其是慕名而来者,遂起炉煮茶,邀客入一室。室内明窗几净,茶皿十数种而皆精绝,一时里灯色,茶色,杯盏色,合着暗暗咄咄的茶香,几乎将张岱醺倒。几番切磋品评后,客主皆欢,遂成就一段高山流水的茶缘佳话,真真好极妙极。比此更叫人心心念念的,倒是文中所提及那十余种紫砂壶,及青花盏五彩小碗等茶器,想来定漂亮的要命。据闻,明清时有位制作紫砂壶大师时大彬者,其所制之壶砂质温润色若猪肝,古朴典雅不媚时俗,精巧不说,品种还多,有束腰,菱花,有六方,僧帽,更有美人肩,西子乳,听来哪里像是茶盏器具,简直一幅赏心悦目的浣纱图。焉知那闵汶水所藏没有此间一二?

前日偶翻一茶书,始知古之茶多为粉状或饼状,制作方法亦甚繁琐。采,拣,洗,蒸,榨,研,压,焙,一系程序十分讲究,大有稍马虎不慎而功功亏一篑之险。古茶制作讲究,古人喝茶也甚讲究。水讲究,以山泉为上,天落水为佳;煮水用火讲究,宜用洁净炭火,沾了油渍的或劈用过的旧木器皆不可用;煮开的水亦讲究,不可沸,不可不沸,要以见蟹眼而恰;器皿也讲究,煮水壶宜金属,冲茶壶宜陶制。水煮好,茶冲好,还要在茶器里焖一会儿才能入杯,入喉。这焖的时间亦甚讲究,有‘酾(焖)不宜早,饮不宜迟‘之说。想来如此这般的喝上一口茶,真真能琐碎死个人。

茶,可消渴,可清心,可舒神,可遣寂。可茶也实在是个缓慢磨人的营生,是个闲情。陈眉公《小窗幽记》里就讲:“茅斋独坐茶频煮,七碗后气爽神清,竹榻斜眠书漫抛,一枕馀心闲梦稳。”陈眉公是个会生活会处世之人,其布衣于乱世,却因其才气而盛名于天下,有“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府”之说。据闻,开篇所涉制壶人时大彬就与其交好,时大彬初喜作大壶,后得此公指教,方改作小壶而闻名。知堂老人亦有茶文与陈眉公笔下之闲雅神似,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三二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知堂老人亦处乱世,亦是奇才,亦负盛名,不同者,概因其过分贪恋那瓦屋纸窗下的“半日之闲”,才有了其兄言其之“昏”,有了张中行老人笔下惜其之“大事上糊涂”的糊涂,想那清泉绿茶再美再佳,恐怕也洗不掉他附逆的那段尘梦了。好在其自诩如屠芥涅夫小说里所谓多余之人,虽少事成功,却能“把一切损害与侮辱看作浮云似的”,倒也能“自得其乐地活着”。此不失为大智慧也。常人难能。

我不常喝茶也不懂茶及茶器,唯记少时家中来客,必会从茶几小抽屉里取茉莉花茶,撮一二,置玻璃小杯中,以壶水冲之,水气微袅间递至来客手里,并乡语款款曰“喝哇,喝哇”。来客也不拿捏作假,用嘴噗噗吹开水面上半开未沉的茉莉朵,吸吸嘶嘶地喝将起来,俨然可口俨然好味。庄户人家喝茶多如此,不惯矫情也不甚个讲究,粗茶糙器,权作日常之需。乡里小镇夏日的大午后,绿树浓荫下惯见三五七位老者围拢了对弈,常有人捧着硕大的罐头钵,钵内茶浓色艳,马,车,象,卒依那茶钵的盖启盖合为鼓令,在“楚河汉界”上拼死厮杀着,偶有暮色悄悄柔柔地投影到那局面上,美若一幅绝世之岁月静好图,烟火而温馨。在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地区,常有人家将砖茶切磋碎,大铁锅里熬开,灌入暖瓶中,饭间饭后作白水饮。那茶我喝过,酽酽的,倒在搪瓷缸或白瓷大碗里,酒红色泽十分诱人,入嘴很敞很沉,香气也老也涩,别有一番滋味。离乡居城里后,也得过些好茶好茶具。有一套格外好看,一母携六子,熏黄色泽古典雅丽,水草样纹络生在其中,逸逸动动很惹眼。闲来也曾效仿古人做优雅状,煮水,温杯,投茶,洗茶,冲茶,姿态倒也略近,壶水倒也如线,茶香倒也飘绕,只是一应做下来,图没弄出个两腋习习的清凉,倒折腾出三袖五袖的津津热汗来,找来纸扇扇了好一会儿才散爽。看来己性内里还是个粗笨之人,经不得这太过精细讲究的事物。自以为《红楼梦》里用油炸了,鸡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腌过,炒的鸡爪子拌过的茄鲞,吃起来未必就有村灶大锅里炖熬出来的茄子菜味正得口,在茶事上,犹觉大杯大碗在手,间凉间续,从早喝到晚的,那才真切才实在才安稳。于是乎,索性将那曾只“临幸”过一回的茶壶茶盏包裹好,登梯启柜“打入冷宫”,一并束之高阁的,还有那一时一味里效尚慕雅的心。

一芽一叶,经火淬炼,既能容雅,入文人墨客手,出尘不染清新静逸,成就奇章妙典;又能容俗,入平民百姓家,宜糙宜简安贫安凡,过得晨昏日月。此概系茶之佛心素性。且不从深远处论,单只茶名这一项就似个偈子。“毛蟹”,一听就觉在烟火缭绕之厨灶间,“拂手”,一讲倒似去了尘外清静之地;“龙井,毛峰”,文史气十足,“菊花,瓜片”,乡野味具丰;“冻顶乌龙,凌云白毫”,有高山仰止仙界莫近之觉,“大红袍,将军绿”,又似霸王与爱姬戏里戏外温存婉转;最好听莫过于“雨前”,大俗,大雅,实耐啜。

据说武夷山盛产好茶,按品等分为花香,小种,名种,奇种。最难得为奇种。奇种之所以奇,是因此茶树与梅树或木瓜树相近,尽引得此二者之香,遂为珍贵。明人王百谷有诗曰:“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种梅花下种茶。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想着山田香土梅开茶郁时,可着花布衫,笠在头,篓在颈,于破晓之晨,踏未晞夜露,行幽转山路,至山顶腰头,埋首于万丛青翠间,细指尖甲,掐下粒粒嫩绿,换得一手清香,偶或浅唱一曲悠婉的采茶小调,偶或仰眼眺眺那山之青云之白空之蓝,一朝茶筐满,或归,或忘归,皆好,倒比费力捯饬那些个炉炉火火钵钵碗碗来得豁澈惬意。看来此生终是脱不了“农人”这袭衣衫了,也倒合心。

第2篇:闲话茶美文

闲话茶美文

朋友送来一盒竹叶青,包装雅致,说让我尝尝鲜。我说,即是茶,品心养性,总归是一样的。朋友却不以为然:“碧螺春泛于江南烟雨,朦胧淡香,而竹叶青趣守平常,淡薄天真。毛尖则承山峦之气,开阔醇厚。”我当即问,那普洱如何?朋友故作矜持:“生于苍山洱海,云雾之巅,仙风道骨,飘然悠远”这话说得诗一样美,论茶,我自认才学疏浅,论文采学识,更是望尘莫及。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话用到朋友身上是恰如其分的`。关于茶,我知之甚少。听说过唐人陆羽的《茶经》,可惜片言未读。胸中点毫之墨,多半是道听途说来的。前几年去黄山,老爸买了些毛峰。我喝不大习惯,觉得有种草腥味儿。纵然是茶中精品,怎奈无福消受啊。我听说武当山茶是在甘露未消时候采摘的,古时道者品茶,择叶而食,不曾用水冲泡,天人合一,正应了《道德经》里道法自然那句话。还有一种茶,名曰瓜片。清新幽香。以六安之地为最,只取白毫,茶香漂染。清明前采摘为宜,和润春雨,涵养万物。可惜我只喝过一回,是去访友,匆忙来去,没品出什么味道来。

我平时喜欢喝毛尖,一是这种茶最易得,二是习惯了。老爸的铁观音与普洱,我只是偶尔尝之,算不上什么喜欢,叶公好龙而已。我不喝咖啡,觉得那有一股烧焦了的玉米味儿。还是茶好,清清静静,卷开舒合任天真。有时候细想想,品茶之道,浓淡甜涩,其中百味,况若人生,悲欢尽集于此。

好茶需好水,以井水为最,清冽河水亦可。统一绿茶有句广告词:“煮沸三江水。”茶中意境,何其开阔也。用纯净水沏茶,行家挑短。我呢?修行不够,品不出来,便无所谓了。沏茶以紫砂壶为最,青瓷次之。据说,天长日久,紫砂壶内存有余香。我们家那壶,怕是没到那个年纪吧。

茶品若人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比德于玉,茶亦如此。有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焚香默坐消遣世虑。也可围炉夜话,谈笑千古。亦可溅入梵音,通禅汇悟,梦托生死。一叶茶,一杯水,若一羽衣仙子,悠悠青衣渡江来,其中妙处,只可意会。隔岸观火者,不若身临其境......

品茶,不求其中深意,但求平常心。

第3篇:茶里茶外茶闲话抒情散文

茶里茶外茶闲话抒情散文

茶文化与酒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喝茶早就超越了它本身的内涵,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吃茶,一为解渴,二为礼节,三为应酬。“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饮七分品”方能达到灵与肉兼美之类的茶经茶道,作者将茶与茶文化侃侃道来,其中穿插有关茶的诗句,将知识与文学融合起来,使文章形象且生动,增加了可读性。

我好喝茶,但不善品。诸如“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饮七分品”方能达到灵与肉兼美之类的茶经茶道,则是一窍不通。于我等凡夫俗子,吃茶,一为解渴,二为礼节,三为应酬。其余,无他。

一、到老黄家吃茶去

我与茶结缘,全因爷爷喜好喝茶之故。幼年时,我就成了爷爷邀约茶友的跑腿。夜幕初降,每每饭毕,我定然会在爷爷的吩咐下,帮其邀约邻里长者“考茶论道”。

燃一盏油灯,长者二三人,围坐一火炉,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闲话过年散文

闲话过年散文

时间过得真快,春节这几天家人的聚会初五晚上终于结束了,自古以来人生聚少离多,春节其间,令我最开心、最快乐的仍是在哥哥,姐姐家陪伴母亲“搓麻将”,这感觉和往年差不多,但是又有些不一样。因为有了侄孙女妞妞,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侄孙女的老太太和几个舅爹爹、姑奶奶、叔叔,小姨们,轮流逗着她玩,别看侄孙女妞妞只有1周多,表情很丰富,会发明创造一些“鬼脸”,还有很多自己的语言.妞妞高兴时会将鼻子和眼睛挤在一起,撅起小嘴,逗我们大家开怀大笑。面对我们大家的表情,妞妞也会学着你哈哈大笑,跟着你学各种动作,大嫂说:她的孙女妞妞一直都很乖、很好带,她很少有哭闹的时候,当妞妞用哭闹声来表达她不满时,是提醒她的奶奶自己该睡觉了,总之,笑是侄孙女妞妞每天生活的主旋律。

按我家惯例,节日期间兄弟姐妹几个轮流陪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茶闲话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闲话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