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琵琶行词类活用
琵琶行词类活用
《琵琶行》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之后便写下名篇《琵琶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的词类活用,以及原文和翻译,供各位同学了解原文。
《琵琶行》的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作动词:看重,轻视.)
4.浔阳江头夜送客 在夜晚;名词作状语
5.梦啼妆泪红阑干 做梦;名词作动词
6.歌以赠之 唱歌;名词作动词
7.钿头银篦击节碎 敲碎;形容词作动词
8.江州司马青衫湿 沾湿;形容词作动词
《琵琶行》赏析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第2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1.6)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1.69)
3、书生不堪痛楚,以是诬服。(1.111)
4、天下乖戾,夫君君之心。(1/196)
5、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民,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1/199)
6、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1/224)
7、时之所重,仆之所轻。(1/224)
8、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2/19)
9、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34)
1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48)
1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49)
1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52)
1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53)
14、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2/56)
15、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2/57)
16、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2/59)
17、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2/59)(同上比较)
18、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2/61)
19、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也。(2/70)20、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2/80)
21、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2/105)
22、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2/191)
23、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2/212)(同第21)
24、夫人幼而学,既无致君泽民异事之学......(2/225)
25、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9/13)
26、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9/15)
27、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9/24)
28、唐承天命,遂臣万邦。(9/73)
29、近都邑而一流泉,古今园亭之矣。(9/109)30、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10/16)
31、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10/69)
32、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10/75)
33、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10/80)
34、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10/90)
35、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10/97)
36、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10/125)
37、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11/6)
38、宁戚击牛角而商歌,甚悲,桓公异之,使管仲迎之。(11/10)
39、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11/34)40、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11/46)
41、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11/47)
42、椎牛酾酒,英雄千古谁吊?(11/82)
43、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11/136)
44、容伯饭我观中。(11/142)
45、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4/7)
46、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4/7)
47、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4/17)
48、以恶食食项王使者。(4/33)
49、高祖被酒,夜径泽中。(4/50)50、沛公然其计,从之。(4/60)
51、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4/72)
52、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4/150)
53、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4/166)
54、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4/167)
55、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4/201)
5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4/212)
57、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4/212)
58、(吕)不韦贤之,任以为郎。(4/222)
59、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4/235)60、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4/237)61、贫者富之,贱者贵之。(4/242)
62、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4/253)63、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4/267)64、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4/267)65、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4/268)66、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4/284)67、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4/301)
68、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4/305)69、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3/9)70、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3/9)
7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3/19)72、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3/31)73、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3/41)
74、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3/43)75、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3/45)
76、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3/63)77、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3/69)78、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3/74)79、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3/94)80、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3/113)81、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口,肩举驴上。(3/114)82、今持兔园册,戴笠子,腰韦带,衣宽博矣。(3/119)83、往年衣短褐,侣木石,手不知揖,心不知学。(3/119)84、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3/120)8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5/4)86、洞庭波兮木叶下。(5/4)87、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5/11)88、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5/123)89、帝欲官白,妃辄沮止。(5/194)
90、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5/315)91、岂非动天地而泣鬼神者乎?(5/350)92、伯伯一言既出,真乃生死而肉骨也!(5/356)93、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5/367)94、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6/3)95、吾请为君责而归之。(6/3)96、权使其士,虏使其民。(6/4)97、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6/58)98、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6/234)
99、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7/57)100、人病不求耳。(7/178)
101、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7/185)102、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8/5)10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12/12)104、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12/43)105、宛中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12/50)106、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12/73)107、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13/5)108、孤非周公瑾,不帝矣!(13/17)109、(周)瑜推道南大宅以舍(孙)策。(13/19)
110、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14/4)111、而伯文谓山鬼愁予(14/123)112、痴心报主,愚直仇人。(14/137)113、生数目姥。姥曰:“唯唯。”(13/65)114、去今之墓而葬焉(16/67)
115、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5/6)116、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15/12)117、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15/15)11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15/16)119、今君有区区之薛,不附爱子其民(15/17)120、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15/39)121、洞庭始波,木叶微脱。(15/70)
122、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5/278)
第3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