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1 07:13: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理想与现实

~-6-10 字数:1615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你的运道决对不可能久长,转眼之间就会处处遇灾殃,你的喜悦不过是梦中幻想…”也许是天意,或者更像是注定了的,公爵家的女仆一时戏言唱出的词句,竟成了拉曼查的绅士堂吉诃德骑士生涯的真实写照。而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则以前所未有的清晰与残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主角拉曼查的绅士,“好人”阿隆索.吉哈诺,因阅读骑士小说而萌发成为游侠骑士,行侠仗义助弱扶贫扬名万世的念头,更名堂吉诃德,从此开始为人所耻笑而又艰辛的生活--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路然而,堂吉诃德所走的道路,之所以为世人所惊诧,不仅在于其艰辛,更主要在于其脱离现实。这其中,如果说“艰辛”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要说它的“脱离现实”是有现实意义和讽刺意味的—在当时或是今天,当一个人为之奋斗的希望无法达成时,我们怎么说?--“深表遗憾”,而如果他依然走自己的路,我们又怎么说?--“他是个疯子!”现实不像软土可以随意塑造,而活在现实中的人却又不像钻石那样善于包持本色,更何况在今天让钻石发生变化也并非难事。堂吉诃德在见到上古骑士的圣像后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这些圣人和骑士在世的时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侠仗义。我同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圣人,为神道而战;我是凡人,为人道而战。他们凭借自己的骁勇赢得了天国,因为天国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进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还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劳换回了什么……。”是的,凭这样的梦想是不会换回太多荣耀或幸福的,然而,有着这样的梦想难道是一种罪过吗?试问一句,作为人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吗?然而现实却又告诉我们什么?它说,“不”。所得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究竟得到了什么吧—伤痕,这只是他所得的一小部分。其它部分难以言表,不是不能,而是不忍。不然,就听听这位好先生是怎么说的吧—“噢,先生!但愿上帝能饶恕您,因为,想让世界上最为幽默的疯子恢复神智无疑是对天下人的冒犯。先生,您难道不明白一个神智正常的堂吉诃德可能有的益处绝对抵不上他的疯癫言行带给人们的乐趣吗?……他的每一言每一行可是都足以化愁苦为欢颜啊……”这算什么?对他的感恩还是赞叹?但这就是世人给他的赏赐。再来看看他的侍从又是怎么说的吧—“说实在的,说实在的,我端详过您老人家好多回,从脚尖一直到头发梢,没发现您有什么招人爱的地方,反倒觉得您挺吓人的…您老人家无美可言…”…无需再看别的,以上就足以说明人们对他的感情而我们的骑士他的所得又是多么的丰厚。最终有哲人说,以为世事能够一尘不变纯粹是痴心妄想,恰恰相反,一切都像是在轮转,确切地说是周而复始。春去而夏来,夏初则酷暑至,继酷暑的是清秋,接清秋的有寒冬,冬过重又见阳春,岁月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循环不止。唯独人生有限,犹如流光般地倏忽,去而无返,直抵永无尽期的冥世。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诺。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堂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堂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这倒是很符合其赖以孕育的监狱环境,那里包藏着一切哀怨,汇集着一切悲

第2篇: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一、主题活动目的和意义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周恩来在中学时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毛泽东也曾在中学时用一首律诗表达自己的雄心抱负,秋瑾女士更是用剑胆琴心来表达报国雄心,虽然时世造英雄,市场经济讲究个人价值最大化,作为年轻人,爱国奉献、民族自尊、社会责任等美好理想是断然不能缺失的。我们在强调个人权欲的同时,不能总是忽略自己作为高尚人应承担的义务。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我们的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有一定文化技能的人,更是需要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灵魂、有追求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这也是我们开展理想教育主题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之所在。

二、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的活动,进行一次寻找理想、探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而认清理想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青少年学生应树立起人身奋斗的目标——立志从现在开始,并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三、活动准备

1、小品

小品1概要:

有两个小孩求教一位老人:“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 ”结果,老人给他们一人一颗种子说:“谁能把它保存最好,便能通达理想”。几年后,老人去看他们;结

果,一个把种子放在锦盒里,样子仍和以前一样;另一位则把种子种在地里,每天浇水,现已长出遍地的果实。最后老人说:“?”

小品2概要:

有一名学生常立志,立短志。(冲动型,常受外界影响,结果一事无成。)

2、每人写下自己的理想,折叠后备用。

3、主题班会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总结前一阶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对理想与现实问题作进一步地探讨。

4、随笔《“理想与现实”之我见》(活动后的延续)

主题班会教案:

理想与现实

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事情:在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退休后拿

出当年孩子们留下的“我的理想”作文,逐一找到那些已长大成人的孩子,“核对”他们理想的实现程度,结果发现有近半数人实现了当年的理想,还有两成人接近于实现理想。于是他得出结论:理想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我们的事业与生

活的精神支柱。那么,我们在座的各位是这样认为的吗?经过前一阶段的活动,我想大家对理想一定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同时,对理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请出今天班会的主持人,一起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吧。

主持人:大家好,让我们先以一首短诗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吧。(配乐)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多媒体课件)

那么,看看我们的同学有些什么样的理想呢?

第一部分谈一谈

从同学们写的理想纸条中随机抽取,请大家谈谈对它们的看

法。(主持人根据大家的发言即兴评论。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小品《常立志,立短志》

学生发言(略)

主持人(或请同学)简单小结

第二部分议一议(小组讨论交流、小结。)

马加爵临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什么理想了,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

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没

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是失败的”;

“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你对他临刑前的这番话怎么看?

小组发言交流(略)

现在还没有理想怎么办?

(一时还不能明确说出自己长大了要干什么的人,不等于没有理想。先请听名人的理想,想想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第三部分想一想

小品《一粒种子》

老人说:“理想只有用汗水浇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理想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性,二者融汇在现实的发展台阶之中,才能铺就一个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阶石。脱离现实的理想是幻想,没有真实的力量;没有理想的现实是僵土,不可能有生机与活力。

朗诵:《最低的一级石阶》

我是山脚下最低的一级石阶。

所有的远眺和俯瞰,全都远离了我。

我也想欣赏苍茫的云海,想领略一收眼底的万千风光;但为了那么

多旅游鞋的攀登,我甘愿在这里默默地卧守一生。

虽然旅游者的纪念册里往往只有一挂飞瀑,万丈深渊,却没有

我,但我依然有我的自豪;那些到达顶峰的微笑,在他们山路般冗

长的记忆里,我是最初的一层铺垫。。主持人: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追求的理想不管有多高远,总离不

开一步一步的攀登。也就是说:理想离不开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但有些人却无法实现,原因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只想不劳而获,或怕困难就放弃了;但也有许多不怕辛苦默默耕耘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实现着自己的愿望。所以,能不能实现你的理想,全看你如何做了……

第四部分做一做

现场采访(有目的地采访身边有理想的同学,让他们谈谈在生活中怎样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理想的,理想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又有哪些的影响。)

每人绘制一份从现在到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的行动图表。

(简洁、明了、可操作。)

主持人: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这个追求的过程便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归纳小结)

布置任务:每人完成随笔一篇《“理想与现实”之我见》。

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附:

背景资料:

当前在未成年人理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值得注意和克服的极端倾向:一是不讲理想,任其随波逐流,游戏人生;二是空谈理想,强制灌输,追求一律,脱离实际,事倍功半。这两极相通,都误解了理想,也无法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平时经常对学生们说的是,“努力学习,考个高分数”;“成绩才是你的骄傲,分数才是你的资本”。我们的教育行为围绕着功利性,而那些与成绩无关的副科、美术音乐、生活乐趣、个人奉献、做人境界却没时间讲述,没心思讲述。刚开始还知道讲,久之,被作业弄得头大眼昏,也就没了心思。什么理想,都比不上考上重点校更让人觉得光彩!教育更多地关注眼前蝇头小利,忽视发展性和远期效果,更不关注学生未来、潜在的发展前景,这已经是不争的教育事实。

若有时间,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学生,尽管学习是紧张的,但追星

族并未减少;尽管课堂纪律是严格的,但动漫一族还是“冒险”与老师捉迷藏;尽管他们都知道网吧害处多多,但并未阻止部分孩子的脚步。当我们感叹学生们道德问题时,有没有考虑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主导着学生们的生活?他们了解自己、有自己的追求吗?

我曾经对本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堂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请问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他们给我的答案可谓高度的一致——为将来有好工作、赚大钱。(几乎占了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当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他们毕竟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过多现实的考虑埋没了应有的纯真,正确与错误、美好与丑陋都在功利面前失去了分明的界限。人生不能没有精神的追求,他们缺少的不正是这一点吗?所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胜于再多的知识积累(当然知识是基础,非常重要)。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愿望与想象,现实生活中,人生的理想往往与某些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尊重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学生们把好工作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一样,但我们不能把人生理想仅归结为某种职业。一些人生的理想可以通过对某种职业的向往表现出来;但向往某种职业不等于就是有理想。理想应作为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对一个人的成长起激励作用。

人生的理想应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的人生理想是个人的最大兴趣点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理想既有一定的共同性,体现着社会对个体的普遍性要求

与规范,又有相当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只有为个人所真正认同并能自觉为之所奋斗才能发挥作用。同时理想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性,二者融汇在现实的发展台阶之中,才能铺就一个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阶石。脱离现实的理想是幻想,没有真实的力量;没有理想的现实是僵土,不可能有生机与活力。理想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提出与实施一个一个的具体理想,更在于激发人性中的开拓需要与创新能力,养成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去挑战现实中的自我与社会。在这种意义上,只有让理想的光辉照亮脚下的阶石,眼前的每一步才能成为趋向未来理想世界的坚实基础,理想也才能最终实现!

理想是自由的,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梦想,但当理想转化为我们的使命后,就成为一个确定的行动,它不可动摇,不能放弃。永远处于求变之中是追求理想的必然,一个心中存在理想的人必然也是不满足于现实,力求超越现实的人。

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满怀理想,生活目标明确,那么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们从心底认可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与做”。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当然,这是很理想化的教育愿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而努力的。

下载理想与现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与现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