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⑵ 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⑶ 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⑵ 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⑶ 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⑷ 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⑵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法】
1、创设情境法;
2、疑读法;
3、议读法。
【学法】
1、小组竞赛法;
2、想象法;
3、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
问题如:
⑴ 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⑵ 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⑶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⑷ 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
⑸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⑹ 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二、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
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三、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⑴ 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 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⑶ 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五、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第2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
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
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五、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第3篇:《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修课□
课题 短文两篇 课时 2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通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懂、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行道树忍受烟尘
(象征奉献者)夜晚苦熬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
献出绿荫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穿行在大街小巷中,我们的目光常常被高耸云端的大厦、来来往往的车辆,或者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所吸引。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
第4篇:《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行道树(张晓风)、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
第5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蝉》《贝壳》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
第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蝉》《贝壳》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