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的半傻娘散文
我的半傻娘散文
我的祖籍是山东,所以说身边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都是称呼母亲为“娘”的。“娘”是一种亲切动人的称呼,我自小就有这种感觉。但是80后的我们这一代人都称呼母亲为“妈妈”,时代变了,称呼也在变。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都是称呼奶奶为“娘”的,父亲是个大孝子,每年都会回山东看望爷爷奶奶,给奶奶带回一些东北特产,人参、天麻、川贝之类的滋补中药,用于给奶奶调理身体。但是父亲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在我十岁那年,她和母亲十四年的婚姻终于画上了句号。自此我们家开始“兵分两路”,我和小妹弟弟判给了父亲,姐姐和三妹跟了母亲。儿时最讨厌的词汇当属“母根”“母性”“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虽然父亲并不高,但是他把我们姐弟五人没长高的原因归结为母亲的显性遗传,但是舅舅和姥爷都是高大魁梧,所以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我们都长得不高。
父亲每每提及母亲,必然是因为我们干活慢,反应慢的时候。然后就说:“铁随你妈那个半嘲子”(半嘲子是我们当地方言,就是半傻的意思),父亲没说我们是“嘲巴”,就是傻瓜的意思,我已经很知足了。反正记忆中的父亲永远都是贬低我,我成年后很多时候都是不自信,焦虑的,其实和童年时代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儿时的我对母亲是怨恨的,怨恨她为什么要把我生在父亲这样的家族中。奶奶说我们家的孩子最丑,小眼睛、单眼皮、皮肤又不白,奶奶是大眼睛,双眼皮,虽说皮肤黑,但是年轻时也算是中等偏上的个头。我们家孩子的身高在这个年代是不达标的,老公常常开玩笑,说我这样的个子属于“三等残疾”,不过本人经过多年历练,早已百毒不侵,哈哈一笑,借用一句潘长江的经典名言“浓缩的都是精品”。
因为奶奶和爸爸都说母亲不好,我们的傻和丑也是遗传了母亲的。所以我小时候尤其自卑,因为我是父亲这一派中的“长女”,是老大。长相最像母亲。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又笨又傻又丑,总之是一无是处了,所以自卑了很多年。总是祈祷自己长得像爸爸或者姑姑。因为奶奶说姑姑家的孩子很漂亮,又白又俊,个头也高。最重要表弟表姐都很聪明,无论是干农活,还是学开车,一点就通。我除了喜欢看书、写作,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虽然学习好,也没上大学。所以在家族中我就属于被边缘化了的丑小丫,重活沉活干不了,缝纫裁剪不爱好,农活家务都不出色,感觉就是那种除了吃饭睡觉啥也干不好的“废物”。幸亏后来干了销售行业,总算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所以你只要努力去过好每一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父亲常常会说母亲是个“半嘲子”,对于如此说自己原配的父亲我是瞧不上的,但是无论怎样他都是生养我的父亲,我尽一个儿女的本分,孝顺。就算不能给他很多钱,尽量让他舒心。
父亲和母亲离婚的前两年,我也恰好刚刚进入青春期。和父亲沟通极少,对于父亲背板母亲也是很有怨气,所以父亲常常痛骂我:“母根呀,铁随你妈那个半嘲子。”我又是个倔脾气,不肯变通,梗着脖子不服软,所以挨打挨骂那是家常便饭。偏偏在学校里我又是个很出色的“三好学生”,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我在这种自卑与自负的情绪之间转换,性格差点变得扭曲,目睹父母的婚姻,父亲和继母之间硝烟不断的日子,我对婚姻的态度在当时是非常排斥的,幸亏后来自己努力调节才不至于像继母的小儿子一样精神分裂。
父亲的家教是相当粗暴的,他是绝对家长制,不允许反驳,不允许你争辩,只允许你绝对的服从和执行。但是父亲还算是个爱学习的人,常常看书,也不管我看书,所以在书的海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的绿洲,才成就了如今虽然要强但是心态平和的性格,也许是经历多了,很多时候就会看淡,不去计较得失。
其实长大后回过头看母亲,母亲是一个坚强、乐观、善良、隐忍而又十分能干的好女人。母亲在自己最困难的时期都会坚持供姐姐和妹妹上学。她的重视教育,乐观坚强间接影响了姐姐和三妹,让她们以后的人生充满了鸟语花香和乐观从容。父亲的暴戾、消极、酗酒之后的怨天尤人严重影响了我和小妹和弟弟,弟弟早期的消极与不自信与父亲的粗暴教育和言传身教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说父母真的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继母嫁给父亲后,父亲的生意一落千丈,没钱的日子继母过得并不开心,所以他们之间天天吵闹,冷战。继母的自私和父亲的贪图享乐,不重视教育,同时又重男轻女的思想,最终断送了我的学业。对此,多年后的我其实早已看淡,我下学以后一直也没放弃学习,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我心态平和,一切都原谅了。但是父亲每每酒后就对我说“二丫头,我早就找人给你拆化过(算命的意思),你命中注定文凭不高,没有学才,这都是命呀,不服不行。”我一般不理会,任由他絮絮叨叨说上半天。也许父亲对于当年不让我上学早就后悔,因为弟弟不求上进,高中没毕业死活不上了,牺牲了我依然没成就他的宝贝儿子他也常常后悔吧。但是父亲是一个明明自己错了,也永远不会认错,并且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这样一个人。我又能怎样?无论如何他都是我的父亲,孝道,我尽。废话,真不想听。
我后来常常和母亲开玩笑说起父亲称呼她为“半嘲子“,母亲总是不屑一顾,在母亲眼中父亲就是一个没有主心骨的`“嘲巴”。离异多年后,母亲许是早已看淡父亲对她的评价。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们都能安居乐业,她纵然不吃不喝都是极高兴的。所以每次给她买件衣服她就心疼老半天,好像给她花钱多么浪费似的。母亲总说:“我在家吃的好,喝的好,每月都有退休金,你们谁也不用惦记我,好好攒钱供楼,攒钱拉扯孩子,别在我身上乱花钱”。母爱,就是如此朴实无华。我这个一辈子为了儿女不舍得乱花钱的半傻娘呀。
母亲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但是她的乐观性格却是我最钦佩的。记得当初考驾照,正是刚开始严格的时候,我又要上班,又要学开车,本来也不是悟性很高的人,科二考了两次都不过,我都快丧失信心了,一想到进场地考试就胆战心惊,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轻描淡写的安慰我“这点小事有什么愁的,人这一辈子坎坷艰难的事情多着呢,你才三十出头,脑子还好使得很,考不上就好好练车,再去考一次,也不用怕没面子,谁能保证每个人一次就考过呢?这点小事不值当丧失信心。”我听了母亲一席话后,重拾信心,用心练车,终于在第三次考试一次通过。想想母亲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让我感动不已。一个积极乐观的母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盏导航灯,在人生的大海上漂泊,无论遇到多少风浪都不会害怕,因为心中有一盏最暖最亮的“灯”指引我前行。
我的半傻娘其实一点都不傻,母亲识字不多,还是少年时上夜校学了几个字。但是母亲为了供妹妹上大学,风雨无阻地出摊赶集六七年,都是自己算账。因为起早贪黑劳作,落下了关节炎和偏头疼,但是母亲从来不在儿女面前叫苦喊累,她的坚强乐观,豁达能干让我们这些常常读书看报的儿女们都望尘莫及。
记得有一次和小妹聊天,说起父母的婚姻解体这件大事,小妹作了一番分析。别看小妹最小,却是我们家的爱情婚姻专家。虽然搞笑,无奈确实如此。小妹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在她婆家那个大家族中是口碑最好的儿媳妇、孙媳妇、外甥媳妇,总之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丫头。我为有这样的妹妹而自豪呀,反正我是佩服至极。小妹说起母亲,也是评价母亲是个坚强、能干、善良、朴实、乐观豁达,但是母亲不爱打扮自己,虽说穿衣纤尘不染,但是母亲一直不打理自己。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来都是短发,没换过其他发型,穿着方面也是极普通的。即使是在父亲赚钱很多的那几年,母亲也一如既往地不打理自己。所以当多情美丽,着装优雅得体的母亲走进父亲的视线里时,父亲对母亲的“审美疲劳”越发严重了,这一方面也是最终使他们之间走向婚姻解体的一个因素。想想那段时间我也喜欢继母,继母说话温柔得体,打扮时髦,烫着好看的卷发。母亲永远是中年妇女的发型,永远是最普通的装扮,还大声说话,因为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劳累,现在想想母亲的烦躁也是正常的。所以我至今愧疚当年自己的不作为是不是对父母的婚姻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没能像林海音《城南旧事》中《兰姨娘》里的英子那样帮助母亲斗“小三”。
“咱妈不会撒娇,不矫情,就知道埋头干活,不懂父亲的浪漫情怀。咱爸又是个矫情的老爷们儿,总是希望生活中多一些变化和惊喜。母亲的能干和乏味显然比不过后妈的柔情似水,漂亮外表。后妈说话温柔,会哄会撒娇,长相又漂亮。所以咱妈一开始就输在了外在条件上。”这是小妹曾经和我聊天时说过的一段话。是呀,男人享用女人的贤惠,但还是喜欢靓丽的外表,所以对于没有自控力的男人,出轨就是在所难免了。怪不得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父亲虽然不是风流才子,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可悲的是父亲的“红玫瑰”终究也是变了模样,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打闹了二十多年,锅碗瓢盆协奏曲中再激情的浪漫情怀也会趋于平淡,困顿的生活加上父亲暴戾的性情,让继母的温柔优雅变成了唠叨和抱怨,继母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怨妇。他们之间的婚姻终于也走向了比平淡更为严重的冷漠。只是如今继母卧病在床,吵不动了也打不动了,父亲也终于收敛了他的暴躁脾气,尽心伺候他曾经的“红玫瑰”了。
虽然继母没有逼迫父亲和母亲离婚,可是她间接破坏了父母和谐的夫妻感情。虽然和父亲再婚后,继母也算是尽职尽责照顾我们了,但它毕竟深深伤害了母亲。但是母亲为人善良又豁达,所以多年后因为妹妹烫伤她们再度碰面,母亲没吵没闹,很平静地面对自己当年的邻居和情敌--我的继母。她甚至可怜继母有病后,她的两个儿子都不曾来探望与她,因为继母的两个儿子多年前就相继得了精神病,小儿子精神分裂多年,四处治疗,依然没能缓解,大儿子严重抑郁,不与人交往,四十多了不肯娶妻。继母两个儿子的病情加重,邻居都说是因为继母和前夫的离婚导致的,毕竟她的两个儿子性格内向,心里有事也是压抑于心,不向外人倾诉,积郁成疾,患上心理疾病也是在所难免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我早已结婚生子,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我会珍视自己的婚姻,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儿子也像当年的我一样,认为自己的妈妈又黑又丑,又傻又笨。希望他自己长得像姑姑家的孩子一样帅气白净。我有时感慨万分,一则为婆婆给儿子灌输这样的思想而愤怒不已,二则为自己不能陪伴在儿子身边看他成长而愧疚不已。所以明年无论如何都要留在他身边,因为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也希望在母亲健在的时光里多多陪伴她,只为我们母女那些曾经错过的美好时光。
第2篇:我的傻娘抒情散文
高亢的锁呐声翻过一山又一山,响彻一岭又一岭,娘嫁了。在她十七八的好年岁,狠狠心嫁给了我那一贫如洗、顶上毛发稀疏的父亲。
兴许天命使然,又或是造化弄人,原本出生富足人家的娘,尚未出娘胎便被订下了娃娃亲。对方与娘的家一山之隔,在当时当地家境也算殷实。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据说我那身着一身长马褂、留着两撮山羊胡须的外公,毅然把他最小的两个闺女送进学堂读私塾。娘是读过私塾受过教育的人,后因抗战愈打愈烈而缀了学。读过几年私塾的娘许是受了新文化的熏陶,在她的脑袋瓜子里便有了些不被容许的新觉悟、新思想。随着娘一天天长大,她竟敢壮着胆子挑战我那专制的外婆的威仪。
在那样的年代,妇女缠足的风气尚存,每一个夜深人静的灯下,外婆都会强摁了不驯服于她的娘在床上,先是极力把娘的一双小脚弯曲起来,后再包粽子似的一层层给娘缠上长长的裹布。在疼痛中杀生般嚎叫的娘,打死也不上那“刑具”。在那样一个年代,娘不仅离经叛道地拥有一双大脚丫,更大逆不道的是,不知何时长了反骨的娘还意欲解除外公外婆亲自为她定下的娃娃亲。
对于娘的思想,我是理解的,在娘对我的那些讲述中,娘总是强调那个差点成为我父亲的小娃是如何令她心生厌嫌。想必,幼时的娘真是厌嫌极了那个花着一张脸、嘴唇上常挂着两溜鼻涕的小夫婿。想想,是小娘三岁尚开着裆裤的年岁,即便厌他嫌他,那个无比邋遢的小人儿还是会追着赶着要与我那洁净漂亮、骄傲无比的娘玩,难怪娘会怒目而视,见他一次便出手打他一次。兴许,娘自认为是占理的,但那家的婆子却看不得自家儿子受欺负,尚且是受她未过门的媳妇的欺负。于是,相识相亲又门当户对的两家人渐渐起了间隙鲜有来往,到娘十五六的年岁时,便寻死觅活地退了娃娃亲,于是,直气得我那外公两道山羊胡须往脸上翻,最后竟大病了一场。
兴许这世上,就没有拗得过儿女的父母,后来,娘就嫁了。翻过几座大山越过几道沟堑,从一个穷窝窝嫁到另一个穷山窝窝做了父亲的妻、做了我的娘。
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在那个半只铁锅支撑起一家命运的大家庭,身单力薄子嗣倍出的娘,又将拿什么来与残酷的现实周旋?又将拿什么来与命运抗争?偏自我出生开始,我那父亲又是多病的。在我的记忆中,至我记事开始,面容枯蒿的娘总是常年穿着一身打了补丁、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没日没夜地劳作着。因育有我们六个儿女,因父亲常年患病,娘为了养活我们,却早早地憔悴了容颜、累弯了腰身。在那个靠工分养活一家人的年代,苦命的娘总会绞尽脑汁把日子应对下去。
彼时,即便日子过得再怎样艰辛,就算我们那个家拮据到无米下锅的境地,我娘犯起傻来依然不含糊。
在那个四处闹饥荒的年代,我家下村口住着一户杨姓人家,杨家父母育有八子一女,乡邻赠他们外号杨八郎,是父亲的一个远房亲戚。我深深记得在一个青黄不接麦穗刚上浆的季节,娘听说了杨家八郎快被饿死的消息,于是偷偷地回了家,倾尽一家老小的口粮,还顺带从地里拔了一大筐青菜萝卜送于独眼的杨家婶婶。后来,杨家八郎得救了,而我家却几日无米为炊,为此,我那年幼的二哥饿极时,便伏在自家的门槛上就着乌黑的老木下了口。
娘的一生,这样那样的傻事做过多少,怕她自己也不记得。只是多年以后当她被许多人当恩人一样敬奉时,我才得知,一生连只蚂蚁也怕踩死胆小怕事的娘的很多壮举。在那个疯狂割资产主义尾巴反右派的年代,娘曾多次壮着虎胆,为被关进牛棚的人送过饭菜,为被拷打吊水鸭儿的人松过绑,而娘最大的义举,是父亲的好友被人诬陷上吊时,她曾救下了那位伯伯的一条性命。
娘一生所犯过的傻,或许有时我能理解,有时又不理解,一生在苦难中挣扎的娘,为啥在她的眼中,能看到的仅是他人的苦难呢?
生前,一直把“恶人人怕天不怕,善人人欺天不欺”的这两句话当作人生箴言的娘,她给过自己这样的定语:这一生就好比粪坑里的石头,即便粉身骨碎,亦臭硬兼俱!
一生在苦难中挣扎的娘,总是思及这个顾及那个,即便生命进入到最后几个年轮,依然我行我素地走着傻路,做着傻事。也许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那场大地震,身处地震中心的娘也曾夜夜露宿街头,然而,当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灾区向娘发放时,我那傻娘便生着气跺着脚,非得让向她发放救灾物资的工作人员把一应物品送到受灾更为严重的北川人民手中。
许是应了娘的祷愿,许是娘真就得罪了老天。当娘从电视中看到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瞬间在地震中逝去,她抹了眼泪指着天,一遍又一遍地咒骂:“老天啊!你要收就收了我这无用的老婆子去,何苦要抢走那些年幼的娃……”
后来,在娘带着些色彩的咒骂中,终是把她自己给输了,娘从此真就病倒了。知道自己将时日不多,娘却没有半点恐惧。面对那一场又一场终极疼痛的到来,娘依然紧咬牙关克扣自己的用度做着善事。下至乞丐上至孤寡,娘把那一干人等照应得极是周全。
天冷时,娘为他们洗衣,肚子饿时,娘给他们做饭。对于镇上那个被人遗弃的只能在街道上爬行拣垃圾生存的老婆婆,每一个漫长的冬日到来,娘都会把她搬到家中,为她洗好澡换上衣,让她与自已抵足而眠,按娘的话说,若有一个冬天没人管,那个老婆婆准会被冻死。说这些话时,娘已肺癌晚期骨转移。
六年前的那个初秋,进入生命倒计时的傻娘再也动弹不得。知晓娘要走了,那些多年来接受过娘救济的人在她的病床前站了一圈又一圈,他们闻讯从各处赶到娘的跟前,仅为送娘最后一程。度过七十一岁生日,2009年9月1号的那一天,被十里乡亲授予“大善人”荣誉称号的傻娘,带着对儿孙不舍,带着对尘世的眷恋,永永远远地闭上了她那双慈祥的眼睛。娘走的那一天,就连川北早秋的风雨,也赶了脚似的,匆匆来为娘送行。
娘走了,从此,故乡的山岗上又多出了一个黄土垒就的坟茔。一处,埋着我的父亲,一处,埋着我的娘亲。唢呐声声,唢呐声声,当它穿过一山又一山、越过一岭又一岭也为娘亲送行时,只是这世上,再没了我那傻娘的身影……
第3篇:我的傻娘抒情散文(通用24篇)
我的傻娘抒情散文(通用2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傻娘抒情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傻娘抒情散文 篇1
高亢的锁呐声翻过一山又一山,响彻一岭又一岭,娘嫁了。在她十七八的好年岁,狠狠心嫁给了我那一贫如洗、顶上毛发稀疏的父亲。
兴许天命使然,又或是造化弄人,原本出生富足人家的娘,尚未出娘胎便被订下了娃娃亲。对方与娘的家一山之隔,在当时当地家境也算殷实。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据说我那身着一身长马褂、留着两撮山羊胡须的外公,毅然把他最小的两个闺女送进学堂读私塾。娘是读过私塾受过教育的人,后因抗战愈打愈烈而缀了学。读过几
第4篇:傻娘读后感(精选5篇)
第1篇:我的傻娘抒情散文
高亢的锁呐声翻过一山又一山,响彻一岭又一岭,娘嫁了。在她十七八的好年岁,狠狠心嫁给了我那一贫如洗、顶上毛发稀疏的父亲。
兴许天命使然,又或是造化弄人,原本出生富足人家的娘,尚未出娘胎便被订下了娃娃亲。对方与娘的家一山之隔,在当时当地家境也算殷实。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据说我那身着一身长马褂、留着两撮山羊胡须的外公,毅然把他最小的两个闺女送进学堂读私塾。娘是读过私塾受过教育的人,后因抗战愈打愈烈而缀了学。读过几年私塾的娘许是受了新文化的熏陶,在她的脑袋瓜子里便有了些不被容许的新觉悟、新思想。随着娘一天天长大,她竟敢壮着胆子挑战我那专制的外婆的威仪。
在那样的年代,妇女缠足的风气尚存,每一个夜深人静的灯下,外婆都会强摁了不驯服于她的娘在床上,先是极力把娘的一双小脚弯曲
第5篇:散文|娘
散文|娘
娘过年就七十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只是有点耳背。娘每天都在自己的阵地----灶前锅后忙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并乐此不疲。用她自己的话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娘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过大跃进、文革、自然灾害那段特殊的岁月,过惯了恬淡清贫的生活。如今虽然条件好了,娘仍然很节俭。娘姊妹七个,由于家中孩子多,生活极度困难。又因为姥姥姥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本该上学的年纪,却承担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一天学堂也没进过,连她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娘的手很灵巧,纺花织布、裁衣做被、绣花做鞋样样精通。困难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娘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槐花、榆钱。有一次枯枝断裂,娘从树上摔了下来,可能是心理产生阴影,以至于我小时候经常看着我不让爬树。我上树掏鸟窝,有时也在树枝上休息都是背着娘偷偷进行的。娘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