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0 07:14: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

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

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

【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致走向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

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通过识图培养

学生观察能力和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2.能力与方法

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

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相关史料图片的识读,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交流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

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预习导学】

1.一条以_______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_______和今________,翻越_______,通向西

亚和欧洲。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________,所以叫“丝绸之路”。

2.汉朝时,以______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3.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东汉政府接

待了来使,汉光武帝赠给“____________________”金印一枚。

4.公元97年,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_____出使_____,到达_______,没继续前行。

5._____年,____________派使臣访问______,这是_____与______第一次直接交往。

【问题探究】

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

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请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例题精析】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A.大秦遣使来汉B.张骞出使西域C.班超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西汉”二字,

A、C、D三项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故选B项。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张骞通西域,使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

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物质

生活。故选A项。

【目标检测】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3.“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

主要是因为 ( )

A.汉朝向外输出的最重要的物资是丝绸,影响深远,该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便于记忆

D.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的西运,故命此名

4.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5.中国与日本交往有了文字记载,始于()

A.周朝时B.秦朝时C.西汉时D.东汉时

6.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被作为中日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物。这枚金印是汉朝哪位皇帝赠给日本的?(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光武帝D.汉景帝

7.下列被东汉官员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是()

A.卫青B.霍去病C.张骞D.甘英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大秦B.欧洲C.印度洋D.波斯湾

9.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班超经营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D.大秦遣使来汉

10.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质疑反思】

【预习导学】

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葱岭丝绸2.成都3.汉委奴国王4.甘英大秦波斯湾

5.166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东汉中国欧洲

【问题探究】

启示:不同的文明只要通过“对话”与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目标检测】

1.A2.A3.A4.A5.C6.C7.D8.D9.D

第2篇: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编制:×××

一、课程标准: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2.能力和方法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公元纪年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四、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五、教法设计:

展示法、讲解法、提问法。课型:授新课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ppt.板书: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宣传片《锦绣中华》导入

边看视频边想:在我国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是什么?(丝绸)我国的丝绸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其他国家,享誉世界的呢?(“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形成于什么时期?(汉朝)汉朝是我国古代的盛世之一,它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本课仍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

【首先,我们对两汉进行简单了解。两汉指的是:西汉和东汉。西汉我们上节课学过,重点了解下东汉。看到教材第75页,东汉疆域图。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他是刘邦的子孙,皇室后裔。但他父亲的官职只相当于一个县令,为什么?(结合我们学过的内容:推恩令)。东汉的都城:(洛阳)请同学们对比西汉和东汉的疆域图的不同之处。(乌孙不属于东汉)对,东汉时期,乌孙不再归属于汉朝。所以,如果地图中汉朝的疆域包括乌孙是(西汉),不包括的是(东汉)。】

本课,将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首先我们看“丝绸之路”,什么是“丝绸之路”呢?我们来看看它的含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概括回答什么是“丝绸之路”?(商路,主要输出的是丝绸,所以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一条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古商路,因其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看史海拾贝“丝绸之路”一词的来历。19世纪末,冯李希霍芬在考察中国后,把这条从长安出发,到欧洲、非洲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域道”这个称呼。西域道指的是?(张骞通西域后形成的道路)

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

看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地图册第25页)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 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  根据地图描绘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根据地图指出:“丝绸之路”路线的特点。

(张骞通西域)对,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就是在他的路线上发展形成的。

(一路向西,起点是长安。从长安出发,出过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到达今天新疆地区,翻葱岭,到达今天的欧洲和非洲)

(特点:从东向西;长;贯穿亚欧大陆;连接许多国家;路线多;泽被东西;)

除了这条主要的丝绸之路外,还有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他们的起点和大致方向分别是?(成都,到古印度;广州,沿海到西亚)备注好。还有东方丝绸之路。到达朝鲜、日本。

“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泽被东西,它起着什么作用呢?(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世界古代重要的商路,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组图片:

1)烽火台、粉袋、马蹄印。烽火台是用来做什么的?深深的马蹄印说明了什么?(传递信息,加强管理;技术高超,以丝绸为主;丝路经济往来密切、繁荣)

2)东汉陶船、船厂遗址。陶船分为三等舱,还有船舵,遗址较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航海技术如此发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的可能。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向东的丝绸之路。从我国乘船向东,可以到达哪里?看到地图册。(日本、朝鲜)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汉朝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首先我们来看汉与朝鲜的交流。朝鲜指的是现在朝鲜半岛。还可以从陆上到达朝鲜半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4页,找出汉与朝鲜交流的史实。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交流频繁;技术先进)这些史实证明了汉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推动、促进作用)

汉朝对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与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呢?一起来了解汉与日本的交流。

再看看这幅图——“汉委奴国王”金印。看到教材第75页。结合教材叙述相关史实,此史实说明了什么?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南部列岛的倭奴国“汉委奴国王”金印。如今,这枚金印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它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那西汉有和日本交往吗?到了西汉时,日本列岛的国家派使者到中国,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资料可考。

中国除了与邻近国家朝鲜、日本友好交往外,也重视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当凯撒的长袍惊艳罗马,中国的丝绸散发着令人痴迷的光芒,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友好往来开始了。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大海:波斯湾)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ji)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后汉书〃西域传》

【都护:西域都护。班超(投笔从戎)条支:今两河流域,波斯湾。】  根据材料指出:甘英最后到达的地点,并分析原因。 结合教材,甘英最后到达条支而未到大秦,有什么影响?

(没有。海域宽阔,时间长;海上航行,路途艰险。(自然环境恶劣))(虽然没有到达大秦,但了解了沿途及欧洲的一些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材料二: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jiao)外献象牙、犀角、瑇瑁(dai mao),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

【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中元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

概述材料内容,说明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东汉时代与欧洲的直接交往。也是最早记载。)

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

重点:丝绸之路、与日本交流、甘英出使大秦意义。

(小结完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汉时期外交繁荣的原因?给我们什么启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外交)

原因:(政治: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文化:大一统、多元文化 外交:对外政策开发 交通:交通发达)启示:

国家实力为后盾;

坚持对外开放;

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通畅的对外交流道路。

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丝路的繁荣发展对当今世界意义深远。今天,我们重提丝绸之路,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重提建设新丝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古:

今:加强联系、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

引去更多的人口及资金,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中国的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将东部过剩的产业向将新疆、兰州等地变成新的工业基地,物流枢纽,形成一个集金融、物流、人文为一身共同发展的生态圈。

世界:(亚欧60多个国家)

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级地区的发展、开发; 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的过道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共建繁荣世界。

第3篇:《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