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读后感作文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读后感作文
我曾经自以为懂得了什么是幸福,但当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这后,我才真正弄懂了什么是幸福,幸福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不一样的,幸福是每个人微妙的心灵感受。幸福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大家共同的劳动建设出来的。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18年的.浴血奋战,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壮烈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老百姓说自己摆脱了压迫和剥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上,人们脱去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温饱生活,都说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后,人民进一步提高,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也说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深深知道,无论哪种幸福都是靠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辛勤奋斗的。
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但我发现人们却一天比一天忙,一天比一天辛苦:母亲每天操持家务、下地干活。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为了幸福,他们在辛勤劳动着。我们的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在三尺讲台上辛勤地耕耘着他们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真正弄懂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肩负人民的期望,做幸福中国的建设者,达芬奇有句这样的名言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人民是幸福中国的主人,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要让幸福中国的主人老百姓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国家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也是每一个人的幸福。
我们作为将来的建设者,现在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善于学习、讲道德,掌握一个建设者应有的本领和素质。现在就要爱护花草树木,以养成良好习惯来陶冶我们的精神情操,在生活上朴素、勤劳,做事也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不马虎做一个四好少年。
第2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合上书的瞬间,我的脑海里深深地印上了这六个字:“建设幸福中国”,而我就是建设幸福中国的主人。
每天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这是多么幸福呀!每当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父母会答应我们各种“无理”的要求,这是多么幸福呀!而这些幸福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爸爸妈妈给予的,但今天我要说:“不,这幸福的生活更是祖国妈妈赐予我们的。”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呀!看看我们的大家庭,如今是多么的幸福,我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我们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障、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幸福中国”正飞翔在中国的大地,飞翔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本书和以往的“红书”有所不同,它让我由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它让我了解了许多没有接触到的新名词,“劳动者权益”“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等,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它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它让我知道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做文明小博客,做爱心护助使者。
当然,我最大的收获还是爱心110“帮扶空巢老人”那则短小的故事。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但是它却让我了解了一个新名词-----空巢老人,更让我体会到空巢老人的悲哀。其实,我的姥爷也是“空巢老人“,并不是因为姥爷没有子女,也不是因为姥爷的子女在外地打工,而是因为妈妈忙于工作,他们一年回家看姥爷的次数,我10个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所以说姥爷是空巢老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要呼吁所有的爸爸妈妈:“你们在闲下来的时候,请多去看看自己的父母。”还记得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吗?那是多质朴又感人的歌词:“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陪着爱人,常回家看看……”
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么多,希望这本书能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有所感悟。最后我要说:“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建设我的祖国,让我伟大的祖国永远幸福!
第3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每当唱起这首歌时,我都会慢慢的沉醉在其中,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自从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后,这种情感愈加强烈了,是啊,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人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幸福、红火了!
62年前的那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让全中国人民激动不已,难以忘怀。就在这一天——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这头东方雄狮从睡梦与屈辱中站了起来!
从此,中华儿女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那个贫穷落后的中国不见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朝着幸福快步奔去。
依然记得家乡那条唯一通往城郊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下雨的时候就变成了“水泥路
第4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是什么?起初我还真是比较茫然。但当我认真阅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我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现在的我们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就让我将自己的幸福感悟分享给大家,变成为更多的幸福之花开遍祖国的大地吧!
感悟幸福,给我的感触最大的莫过于学校这几年的变化了,先说说“两免一补”政策吧!我家姐妹两个,记得姐姐刚上学时,每当开学的时候家里人就发愁,愁的是要交学费还有课本费,费用加起来就得三百元左右,而当时家里就靠几亩薄田和父母偶尔的打零工挣的一点钱缴销生活,爷爷去世借钱安葬、奶奶还常生病,爸爸只得卖上几袋粮食,换点钱供我们上学,那时的困难情境现回想起来,真是难言啊!自从党和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学校把学费和课本费全免了,全家人再也不愁眉苦脸了,一下子轻松了许
第5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现在是2012年了,生活条件更好了,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缺衣少食,当然更要丰富精神生活,于是,我便仔细阅读了学校下发的书籍——《建设幸福中国》。
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述了人民的走向致富之路和幸福的过程,阐述了幸福生活需要什么保证,以及 “十二五”给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书中讲述了贾从才、卢启志老人、肖令宪老人、李德敏、帕牧古丽一家人、哈德尔、帕提汗、袁隆平、李高峰等人的幸福生活,用人们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幸福。
我认为,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如同流行语中说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样会很快乐;
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这会让人满足;
保持简单的生活,这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样几乎没有烦恼; 生活条件比以前
第6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1
今天,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书中一个故事叫《上学是大事,千万不能耽误》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主要讲了一位12岁女孩因父亲病故,母亲常年生病,家中一贫如洗,导致这名女孩上学遇到了困难。当交警大队的一名姓褚的知道她的情况后,褚阿姨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这名女孩继续上学。每到开学时,褚阿姨还按时送去应季的衣服和学习用品。最令我感动的是褚阿姨还先后资助了四名同学,这些孩子都亲切的叫她“褚妈妈”。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意义。
我生活在一个
第7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1
前些日子,我有幸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对理想、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的理想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差别。父辈们小时候的理想是: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我们的理想是:除了物质上追求名车和别墅,更要求精神上能够开心快乐。这种理想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这件事了:有一个女孩,因交不起学费,将要面临着失学,有一天,她经过校门时,保安叔叔拦住了她,并递给她一封邮件,她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有一叠钱,另外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我是一名姓刘的警察,知道你面临失学,希望能够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帮你度过难关,同时你要努力学习,若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按信封上的地址与我联系。”
于是她下定决
第8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1
改革开放33年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的日子也都更加富裕了。这是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后最大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家庭面临着口袋空空的威胁。为了把这些可怜的人们拉出贫困的深渊,国家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尽快致富,让他们的钱袋子一点一点的鼓起来;有的边远地方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扎紧了裤腰带供给孩子上学;也有很多患者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疗费
第9篇: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今天,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增加保障房供给》这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细细品味。的确让我受益无穷。文章主要写了住房改革的成绩首先表现在增加供给方面,包括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革等保障性住房的大力建设,为声调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实现了他们住有所居中的梦想。
文中的王萍一家、尹大娘、胡伟民等人都因住上了有电梯、天然气、上下水、暖气的新家,感到温暖而幸福。
其实,这样的“民心工程”遍及全国各地,我们古田也把这“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我的远房小姨,就于2011年年底分配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廉租房,她全家得知这个消息,喜上眉梢。小姨的公公体弱多病,三天两头上医院,医药费昂贵;她的小叔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自幼腿脚不便,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姨丈一人身上。一家人挤在租用的十几平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