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食物从何处来》名词解释(网友来稿)
zzg
1.自养植物
以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矿物质元素的盐类)合成复杂有机物,供给自身生长发育需要的植物。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以及进行化学能合成作用的硫细菌、铁细菌。
2.叶绿体
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有色质体。形如双凸透镜,直径3-10微米。外包双层薄膜,内部为膜层形成的许多扁囊堆积成基粒,其间充满胶状基质。每一基粒含有百万以上叶绿素分子和酶,能利用二氧化碳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产生淀粉和油脂。因此,叶绿体是制造食物的工厂。
3.叶绿素
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的一类极重要的绿色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
4.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的过程。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利用日光能最重要的过程,和规模最大的由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制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质的过程。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大气中的氧也来源于光合作用。绝大多数生物(包括人类)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光合作用所提供的有机物质和能量而生存。
第2篇:《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说课教案
说课人:周 峰 说课时间:2006年5月27日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科学道理 2.了解先异后同的逻辑说明顺序 3.复习多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4.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 5.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字词 2.段落层次
3.说明方法:设问、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比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百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教师出示已写好汉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肪 贮藏
供应 参天 糠麸 供给
吃荤 细菌 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5分钟后可以找两个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段落层次答案)
(针对黑板上的两个答案,发动同学讨论归纳,教师小结)、第一部分(1-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13)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12)自养和异养。4-8自养。(说明重点)9-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
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比喻法。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 齐读课文。
六 布置作业。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先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讲评作业:找几个同学,把答题读给大家听,然后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8-99)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
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属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以练习
五、练习六为例研究)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事理说明文写作指导(以教师讲为主)
①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释、介绍、阐述的事物,可以是实体的,例如器械、山岳、湖泊、花、草、虫、鱼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场、观点、名词概念、学术流派等。
运用说明方式写成的文章,叫做说明文。
②最近学的三篇说明文,都是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憬然有悟,了然于胸,这样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③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准确的语言,以保证文章的科学性。
说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读者有所“知”。说明,是对事物作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解释。
因此,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点写。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曾说:“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铨释,立一个定义„„以下铨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铨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以下参考《教师教学用书》P102-104)
五、布置作业。按书本上有关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课外写便于查找资料,因此留做家庭作业。
(如课上还有时间,可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各自的写作设想,以启发大家,充实自己,教师不用干预;如学生的基础较差,则教师需再准备一些材料,讲给学生听)
第3篇:《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你如何理解?其实不光是人,其他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需要食物。那么,这些食物究竟从哪里来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食物从何处来
二、复习介绍科学知识,通常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我们学了导读课《统筹方法》,请你回忆:1、你了解了哪些说明文知识?
2、阅读一篇说明文应当从哪几方面入手?
三、自读训练
1、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自读这篇文章,请看学习目标:
1)学习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深入理解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的.关系。
3)认识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无穷潜力。
2、默读课文,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谈谈你感知到哪些内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对象食物的来源
①、食物的重要性及定义
②、如何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