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堂有明月-文化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0 07:13: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庭有枇杷堂有明月-文化随笔

庭有枇杷堂有明月-文化随笔

(一)

很多人熟悉归有光是因为高中的一篇课文,叫《向脊轩志》。其中有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值,今已亭亭如盖矣”让人印象深刻。多么缱绻的思念,这种深入骨髓的思念如同深渊里的清泉,平日不敢轻易涉足,投下一颗石子便会激起一大圈涟漪。

归有光是在23岁娶的魏氏。魏氏是归有光老师的侄女,他们还小时就订了婚约。生在书香门第里,魏氏知书达理,温婉淑静。“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他们一起读书写字,几案窗明,花樯满架,相趣诗酒,共邀山水,日子过的非常开心,偶尔魏氏还会到她的闺蜜那里秀秀恩爱。只是幸福很短,仅仅四年,短到还来不及好好珍惜。魏氏病了,病后的魏氏就像一只挂在游丝上的风筝,在欲雨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归有光想把所有的牵挂拧成细线,苦苦留住风筝。后来,风筝断了线,飞得越来越远,直到没了踪迹。

他们育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魏氏在生儿子前其实就已经病了,但为了给归家留下香火,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魏氏是一支流干了所有眼泪的蜡烛,在孩子生下的三个月后黯然熄灭了。临走前“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

魏氏把俩个孩子留给归有光,归有光是非常惶恐的,怕照顾不好两个孩子,辜负魏氏的嘱托,愧对母亲的期盼。

孩子一天天长大,羽翼渐渐丰满起来。归子孝遗传了他父亲的才华和相貌,丰神秀异,几岁就能自解三史,喜欢读父亲写的文章,而且胸有大志。应该说,归有光在培养归子孝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子孝不仅读书好,做人也极具人情味。父亲的弟子没吃饭,他会叫人准备;父亲从舅舅家买来房子,他告诉父亲要懂得体恤舅舅;有穷学子来父亲门下求学,他会殷勤招待;父亲打错了学生,他据理力争;父亲病了,他会到父亲床前大声朗诵《离骚》,意在取悦父亲。

嘉靖二十年,归有光带家人住在安亭江,那里山川秀丽,归有光经常带着儿子和侄子出去玩耍。在那,他们快乐地生活了七年。

嘉靖二十七年,也就是在子孝十六岁的时候。外氏家办丧事,子孝当时眼睛患了疾病,本来是不打算去的,后来,还是强忍着病去了。到了归有光外祖父母家,子孝的面容变得非常憔悴,大家一下慌了神,归有光急忙去看他。子孝安慰父亲不要担心自己,不要为自己悲伤, 然后又几次央求父亲把自己带回家。归有光怕搬动会加剧儿子病情,没有答应他。不成想,子孝死在了外氏家。

儿子死后,归有光悲恸异常,“天之毒于余,何其痛哉”。他老是觉得儿子的身影还留在住所旁的山池草木,门阶户席间。于是他建了一个思子亭,在亭上徘徊远眺,长天寥廓,他等待着儿子有一天在云烟杳霭里翩然归来。

(二)

王氏是归有光的第二任妻子,那年归有光三十岁,王氏十八岁。

王氏家是名门望族,成化初年,王家在安亭江建了世美堂,房子很宽很大,而且非常典雅幽静。

王家的后人把世美堂给卖给了别人,当时,归有光正在世美堂读书。王氏不忍心世美堂被卖掉,就跟归有光说;“君在,不可使人顿有离黍之悲。”

归有光二十岁考了童子第一名,之后的乡试,五上南京,五次落榜,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举。中举后的那年冬天,归有光北上参加会试,寒窗数十载,苦心经营,没想到还是名落孙山。考场失意后,他迁居到了安亭江。从他内心讲,这几年的潦倒失意让他非常内疚,他想给王氏带来安全感。王氏的`一句话,让归有光顿生气概,纵然只是一介落魄书生,纵然潦倒穷困,他也不愿意再带着王氏流离颠簸。因为流浪只是伪装的浪漫与诗意,不是幸福。最终他决定把世美堂买下来,钱不够,他就跟那人说分几年付清,那人同意了。

归有光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一心想的都是纸上功名,对于家庭琐事,他是不太理的,也理不过来,家里的重担自然落到了王氏肩上。安亭江穷山恶水,王氏就带领家仆开垦荒地,把原来穷困的家庭打理得欣欣向荣。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他们就把欠的钱还清了。王氏重孝道,懂得处理人关系,知道归有光喜欢读书,还帮他四处求书。王氏的性格和归有光母亲的性格是有相似的地方的,那就是为了心爱的人,她可以呕心沥血,可以无怨无悔。

有一次,归有光落第回家,当时芍药花开得非常浪漫,王氏拿出酒来慰劳他。归有光觉得王氏跟他吃了太多苦,让她受委屈了,就问她“得无有所恨耶?”。王氏没觉得后悔,用非常浪漫的话回答“方共鹿门采药,何恨也?”

归有光的恩师张文隐公去世时,王氏见到归有光哭泣也跟着哭泣,他理解归有光内心的孤独。他为丈夫失去一个懂他,赏识他的老师而感到悲伤。她对归有光说:“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尔。”其实,归有光的知己除了老师,还有他的妻子王氏。

妻子王氏为归有光倾尽了所有,在他的恩师张文毅去世的第二年因劳累而去世了。而在这之前两年,归有光还失去了他的长子子孝。三个对他人生意义非凡的人都狭促的时间段内离他而去,可以想象这对归有光的打击是有多大。如果王氏明白归有光的这种疼痛,她会不会再奋力多活些岁月,尽量把这些伤痛在归有光的生命长河里撒得分散些?

之后的第三年,倭寇来犯,所经过的地方都被洗劫一空,世美堂却奇迹般的存留了下来,归有光回到住宅,见到世美堂犹在,而王氏已去,心中悲痛不已。

后来在王氏的画赞上,他提了一首诗:

“哀窈窕,思关雎,杳不见,乘云霓。堕明月,遗轻裙。风萧萧,惨离别,来陈宝,景帝珠。何珊珊,是耶非?”

也就是在安亭的这几年,归有光完成了他人生一件非常壮丽的事-----考察水利。当时吴淞江畔,常年水患不断,归有光深入实地考察,先后写了《水利论》,《水利后论》,他的这些理论被后来的海瑞采纳了,造福了无数江苏百姓。

(三)

王氏死后,归有光娶了费氏做妻子。费氏很神秘,因为在《震川文集》里,几乎没有写到她。这时的归有光已经快五十岁了,也许是早已过了思慕红袖添香的年纪了,人生积淀到一定程度,不再是红花碧树,而是深沉与澎湃。也有可能费氏还很年轻,老夫少妻的不太好意思拿出来写。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能够站在归有光背后的女人,绝对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关于费氏,《先妣事略》有记这样一件事,归家受到到封赠,按照惯例应该封第一任妻子,以及最后一任妻子。费氏知道归有光待王氏情深,坚持要把封赠让给王氏。

在和费氏的日子里,归有光完成了他人生另外一件非常壮丽的事------抗击倭寇。如果不说,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归有光其实还是一名抗倭英雄。一个满口知乎者也的酸儒,在倭寇来犯时(嘉靖三十二年),跑回昆山和官兵一起守城,之后还总结了许多经验,写了几篇文章,提了好多抗倭建议,对抗击倭寇做了很大贡献。

第2篇:庭有枇杷树作文

庭有枇杷树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庭有枇杷树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题记

已是深秋时节,阳光带着收获的味道细密地铺洒在它所能照到的每一处角落,没有丝毫吝啬。偶尔的几束调皮,远远地打在屋里吵闹电话机上,又快速地移开。电话是儿子打的,说是明天要接老人去城里。过了不久,他轻轻放下电话,许是有些暗,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

许久,老人一手在胸前护着什么,一手提着个小马扎,颤颤巍巍地走到院儿里。将马扎放在树下阴凉处,缓缓地坐下。带上胸前挂着的老花镜,仔细的端详着手中的照片,那是女人生前和他照的唯一一张合照:照片里女人还是年轻的样子,有些拘束。和他并排站着,没有什么亲昵的.举动。

老人回头吃力地望了眼身后的枇杷树,就是当年照片里的那株。他眯缝着眼,掉进了泛黄的回忆里。那时,他和她才刚新婚不久,她说想看雪,可这南方哪来的雪?他便托人在院儿里种下了这株枇杷树。每至十一二月,满树枇杷花开,氤氲了一院的淡香,远远望去,像是落了一树的雪。她说,这是香的雪。

他有多年的咳疾又极其嗜甜,于是每到第二年春天,枇杷树结了果,她便摘下些许枇杷叶,泡上一夜的糯米,给他包上粽子。又摘下枇杷果,做上些蜜饯,供他零食之用。想到这儿,老人咂咂嘴,仿佛在回味着。自女人离去之后,他便再无缘这些小玩意了。

后来啊,岁月被时光喑哑了嗓音,苍老的气息开始慢慢攀爬到他们的双肩。儿子长大离家,原本繁忙的生活开始变得清闲下来。闲来无事时,他便缠着她下棋,就在这株枇杷树下,一清茶,一蜜饯,一棋局,一双人。她棋艺不精,常常下上一子要琢磨一阵工夫,他也不急,只安静地品着茶,偶尔捻两颗蜜饯入口,看着阳光在棋盘上跳来跳去。他也会跟儿子抱怨,说她棋艺太差,每回都要放水才能打个平手。可转过身又摆好棋局,招呼着她来下棋。也许,他们就是这样看着彼此的头发渐渐花白,腰板渐渐佝偻,步履渐渐变慢,皮肤渐渐干枯,看着看着,时间就一点点溜走,彼此也就一点点老去。

人到老时,总喜欢唠叨,她也不例外。有时会戴上老花镜缝补些东西,一边缝补,一边和他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无非就是儿子已经好久没打电话了,张三家的鸡飞到了李四家,隔壁老王的狗跑丢了……有时他懒得应她,便“嗯”一声,有时烦急了,就索性不回她。她推推他,他就发出几声鼾声。那时,她总会笑骂一声:“糟老头子,又嫌我唠叨。”然后起身进屋。不多时,自家的烟囱上就飘起了炊烟,那味道,闻着让人心安。

他从未想过女人会先他一步离开,就在枇杷花开的季节,女人静静的去了。他俯身在女人耳边说:“老婆子,快起来,下雪啦,香的雪。”可无论怎么唤,女人依旧那样安详地闭着眼,似刀刻的皱纹也变得平坦起来。那时他恍若觉得又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

夕阳欲沉,老人已靠在树下昏昏睡去。他仿佛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久违的炊烟,枇杷粽子,蜜饯,他对女人说:‘明天带你看雪去,真的雪。’,他梦见女人笑了,很开心的笑。

光束轻轻投照在老人手中的照片上,周围的人家早已升起了炊烟。清风拂过,花飞满院,下雪了。

第3篇:庭有枇杷树优秀作文600字

庭有枇杷树优秀作文600字

我听过许多凄婉动人的情话,但它们都没有一句特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项脊轩志>,有幸了解了这句话的出处与故事的始末。令我意外的是,这句话竟然是作者在写完文章几年后特意加上去的。多年后,再面对当年的随便小志,为何偏偏要加上这么一笔?

有人说,这棵枇杷树是作者妻子在故去那年与作者一起栽种的,作者每每站立庭院中,见那棵枇杷树,心中充满了往事的点点滴滴,越发不舍,特意加上这一句。也有人说,这棵树是作者在妻子故去后,独自栽下满怀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将这一点情愫寄托于树下,所以这棵枇杷才能亭亭如盖。

韶华尽逝,光阴的`故事总是惹人黯然神伤,多少年故去,作者仍然记得他心爱的妻子,深情凝望着那棵树,想着些什么,这就是古人,虔诚地信奉着细枝末节里至死不渝的爱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明月几时有伤感散文

明月几时有伤感散文

编辑荐:也许是月光下曾经留下了太多的伤害,因此他从来不在月光下散步。也或许是月光下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他已将这美好的回忆封存!

陈卫东发觉自已再也不会在月圆之夜行走在月光下了。难道是没有了月圆的夜晚了?显然不是,月亮依然是有盈有亏,只是少了一份以往的皎洁。有时,偶然也会在月圆之夜出去走上一走,可是,天空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丝丝若云若雾的东西飘浮在空中。以前那种月光如水一般倾泻在地面的景况再也没见过。

“或许现在是住在城镇里?或许现在晚上很少出去?也或许是已厌烦了大自然的乐趣?”

“也许,现在有了电视的陪伴?或者在厌烦了电视后有了麻将的活动?以至于户外很少出去?”陈卫东想。

但是,不管有多少的也许;以往的月光,和月光下发生的情景总是会清晰呈现在陈怀东的脑海里,就像电视的画面。也许,这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有关于明月的诗句

有关于明月的诗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有关于明月的诗句,欢迎参考!

有关于明月的诗句

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2、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3、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6、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梁章钜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10、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1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12、明月松间照,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有关于明月的散文

有关于明月的散文

一轮明月,挂于长天。常常是天上月光柔柔如水,尘间思念袅袅如烟,那一番心绪,还有那一轮明月,令古今多少人望月感叹,牵动着多少人的爱恨情愁?古今文人诗作家们,把天上的明月写到了极致。

想起每年中秋时节,秋风阵阵,落叶飘飞,几度惆怅,几番思绪,几多情愁,让多情的人们感慨万千,情思悠悠。中秋之夜,习习凉风沁人心霏,桂花酒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夜晚周遭宁静如水,花落无声,孤独的人儿常常是对月独酌自饮。

把酒望月,感慨几多,不免想问:那是桂花果的甜美让人心生无限忧思吗?还是那轮偶尔有着疵瑕的明月让人愁绪万千?星月当空,几番光焰洒过尘间。明月,默默遥挂中天,如水的月光与星辰交相辉映,缠绵无限,更使人生出几分顾盼,几分遐思。

月光,有人说,似水一样柔美;有人说,像雾一样朦胧;有人说,她羞涩万千;有人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庭有枇杷堂有明月-文化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庭有枇杷堂有明月-文化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