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挽救母亲零兰花》有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9 07:15: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挽救母亲零兰花》有感

读《挽救母亲零兰花》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挽救母亲零兰花》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晚上,我读了一篇作文——《挽救母亲的零兰花》,总之,读了这篇作文后,我感触很深,几乎心都颤了一下!它让我陷入了沉思。文章大概内容如下。

这是场生与死,得与失的战争!母亲患了绝症——RN症,让“我”心痛不已,正在此时,“我”听说零星上有一种花,叫零兰花,专治这种RN症,可是“我”还听说零星上有一种极不稳定的辐射,虽然时间很短,但其能量极大!可我还是在母爱的召唤下,选择了奉献,这是“我”为母亲的最后奉献......

人活在世界上,总得面临许许多多得分岔口,这其中包扩得与失的选择。我们总是希望两全其美,达到双赢。可上帝总是捉弄人,在你得到一样东西得时候,你却总要失去另一样东西。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得与失贵乎你的选择。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他认为用自己的生命来化换取妈妈的生命是值得的,在得与失之中,他可以说是选择了失,也可以说是选择了得,“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得到”母亲的生存......

平常,如果换是我们班的同学他们肯定是为自己选择,因为有一次,我问过杨翼泽,如果他家受难,比如火灾等,我问他,如果他家遇到这种现象,他是会自己逃跑,还是会救自己的父母 ,他回答我说:“我会自己逃跑。”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说,他们已经老了,迟早有一天会死的,而我还年轻,我长大以后,还要开公司当经理呢!他的这句话使我十分震惊,我想,如果换作古代人,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说去救自己的父母,而今天,21的人们却只想着自己,面对现在的不孝子孙,我感到了万分的羞愧......

第2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他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高尔基的《母亲》,其大概的内容是:小说的中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作和暴戾的丈夫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她的儿子巴威尔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起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身上有着革命理想和热情。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他的母亲很伟大,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也投入到革命中。当巴威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血海扑不灭的。”母亲至死也不向敌人屈服,她最后献出了生命。

看完《母亲》我受益匪浅,我感触最深的是母亲尼洛夫娜对她儿子巴威尔的爱。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受尽压迫的普通妇女,但是当她儿子被抓走时,她觉得应该为儿子做些什么,于是第一次参加到这种与统治阶级做斗争中--往工厂里向工人们发送传单。什么使她有勇气这么做呢?母爱!除了母爱还有什么能够让一个受尽磨难的女人如此勇敢呢?还有当她看到儿子已经决定在五一工人运动中打旗,这样做的后果是:会被警察抓去坐牢,然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母亲希望他不要去。但儿子说这种感情他不需要,这样会拖他后退,母亲听后怕他再说出其他字眼,来伤她的心,就及时把话题中断了。这不禁令我想起,也许做儿女的可能太自私,不是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在身边?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坐牢?去受苦?这些心情也许只有做父母的才能体会得到,体会得最深吧!

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爱她儿子,支持她儿子。有一位作家——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它同样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写的是在作者两条腿残废后,作者选择了以逃避世界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但是作者的母亲选择了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母亲是最伟大,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晕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分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母亲自己最能明白。当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长大时,他在地坛里自省,他缅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他的关爱与启发。而作者在他母亲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母亲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作者再也没有机会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请不要在错过了之后,才想要来珍惜,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你将抱怨终生。

小说主人公巴威尔的母亲为了儿子,可以牺牲一切,这样深沉的爱,每一个做儿女的都会感激终身的。但是当今社会却变得人情冷淡,随着社会的日渐发展,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甚至连亲情都变得淡薄。有些人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不肖不义,有些人就自己享福,不顾父母受苦。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令人愤慨的事:一对夫妻将其多余的一套房子用来租给别人住,以用来收取租金,谋取利益。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却以房子不够的借口,让他们住在一小间随随便便搭起的草屋中……这让人听完后心寒,怎么可以为了一己私欲,竟让辛辛苦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亲受苦。他们的良心难道不会受到谴责吗?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不禁想问一句,古时候人们都把忠、义、孝作为一个英雄必须遵循的守则,但现在我们的社会虽然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大的提高,但相对人们却变得无情无义,难道我们仅仅发展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精神素质还比不上古人吗? 小说中还有一处描写道,令我印象深刻。母亲对巴威尔说:“你不要喝酒,该你喝的那份,你爸爸早已替你喝光了。他叫我受苦可受够了……但你可怜可怜你妈妈,好不好?”母亲这如此悲伤而温和的话,令我生感同情,但值得庆幸的是儿子巴威尔听到母亲的话,他顿然醒悟。

现在有不少的青少年他们动不动就发父母的脾气,他们总是以自己与父母的思想有代沟为理由,不屑与父母沟通,觉得父母做什么事情都逆着他们的意,其实我们是否想过,父母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就算他们真的做得不对,我们也可以平心气和地坐下来和他们谈谈,没必要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他们是否想过每一次我们与父母发生争执时,父母会有多难过!有时候,父母甚至会打我们,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所以我们要试着了解父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我一出生就与我外婆生活,直到六岁才被父母带回家,还记得那天外婆把我带我父母家时,我死命拉着外婆的衣服不让她走,大声叫着:我不要留在这里。父母在一旁看着不知如何是好。在融入父母与我的兄弟姐妹生活的那段时间是很困难的,我经常吵着要回外婆家,要跟外婆一起生活,我甚至不称呼他们做“爸爸、妈妈”,因为觉得是他们拆散了我和外婆。大概过了一年多,在父母的包容与无微不至地照顾下,我感受到他们对我深深的爱,渐渐地明白,当初父母把我送到外婆家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现在他们那么疼爱我,我又何必总是抱怨过去呢!他们现在对我的好,已经足够说明他们是爱我的!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开口叫他们“爸爸、妈妈”时,他们有多激动,眼眶泛泪,只是一个劲地说:“乖,乖,孩子……”现在有时候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真不懂事。我想现在很多人与自己的父母都有发生过矛盾、冲突,或许当时我们不懂,但当你长大成熟一点,你再回想一下往事,你会发现当时的你有多伤害父母的心。父母是赐予我们生命的,没有他们,我们又从何而来?其实我们的父母亲要求的真的是不多,他们要的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比如说:“爸妈,你们最近身体如何?”在父母亲节打个电话跟他们说声:”父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随意买的宵夜,煮 一顿再普通不过的饭,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常回家看看,这都会让他们温馨很久。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么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父母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动的爱,是伴随一生的感恩,它虽然平凡,但是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大学生应该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名著是时间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他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有以一当十的价值。这对我们的成长与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3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把他们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笔下工人是坚强不屈的,他们组织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傻瓜”,我们若一味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就什么也不会得到。“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创新,他就不会有所作为;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母亲》,使我非常感动。这本书是由(苏联)高尔基写的,里面讲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和真理。

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鲜血也不能扑灭的。虽然这位“母亲”永远地走了,但我想,车站上的群众一定会记住她的——一位坚强的母亲。

这位母亲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巴威尔。巴威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沼泽的戈比”事件是巴威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威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1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名字叫《母亲》,读后受益匪浅。

这一书讲的是:以前工人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忧愁,有一名叫威尔的工人,他的母亲很支持他的工作,并冒着危险来帮助他。一向胆小的母亲变得勇敢了,母亲一直帮助着他。

这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什么都不顾了,并从中变得坚强了。她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她会为巴威尔的生活而哭泣。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心里一样心急如焚,巴威尔对她说了不好的话的时候,她会忍着,经常背过去,偷偷地流泪;当外人欺负巴威尔的时候,她会很愤怒。

这一点一滴,岂不是每一位母亲的形象,只不过我们平常没有仔细观察而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她们的每时每刻都对我们有着爱。

最后,祝愿天下每一位母亲都天天快乐。

读《母亲》有感2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童话书,尤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母亲》有感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写过许多举世闻名的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母亲这篇小说则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

《母亲》描叙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反帝国主义分子行动和人民的觉醒。这篇小说曾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母亲》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巴威尔是反帝国的首领,他们经常散发传单和传阅进步的革命书籍,当巴威尔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时非常支持。在儿子的影响下,她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母亲》这本书我虽然看不透澈,但从对人物的刻画、人物语气和神态的描写以及周边环境的体会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状况,理解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他们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冒着很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暴露,一不警惕就可能掉进陷阱,他们每天都在生死之间游动。我非常佩服他们,为了众人的幸福他们不惜牺牲自己······。

这本书十分感人,我很喜欢。希望大家都来读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挽救母亲零兰花》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挽救母亲零兰花》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