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9 07:14: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生何以“致远”

石万东

⑴我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人生命题。这里的“远”,代表着梦想与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体现着人生的质量和水平。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那么,何以“致远”?

⑵登高“致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古诗名句表明,一个人若想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必须提升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的高度。正所谓“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评价朱德同志: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忘掉身边的艰难困苦而乐观向前;他总能用坚定的信仰、高远的情怀点燃将士理想,照亮前进征程。黄克诚将军在60多年革命生涯中,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然而他丹心向党、始终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革命先辈的言行昭示我们: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有高度,视野就开阔,头脑就清醒,精神就振奋,就能“致远”;反之,方向易迷失,精神易萎靡,步伐易错乱,就难“致远”。

⑶厚积“致远”。《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千里之行尚需3个月来聚集粮草,人生之路何止千里,更需要丰厚的积累。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砺、苦寒的过程,就是准备、积累的过程。厚积者,应积学,即不断增长学识。古人云:人生当以积学为先,重学、善学、勤学,无有不进者。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读有字之书,悟立身之理,咨前世之师,交有益之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厚积者,应积能,即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源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摔打磨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是提高能力的不二法门。有诗为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与用、知与行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如此反复,才能有效地提升能力。

⑷宁静“致远”。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终难有所成就;只有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方能抗得住诱惑和干扰,实现人生目标。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三国智者诸葛亮深深体会到“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自己和后人。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形象地说: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纵览历史,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人,莫不以宁静来涵养德行、砥砺节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一个人要走得更远,就更加需要秉持淡泊之心、涵养宁静之气,力戒空谈、注重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15.02期)

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4分)

15.第⑵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理解。(3分)

17.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人生致远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4)

答案解析:

14.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具有丰厚的积累,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15.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权威有力地论述了登高“致远”(或“心有高标,方可致远”)这一中心。

16.人应该淡泊名利,抗得住诱惑和干扰。

17.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三个分论点中的任何一个,结合自己的事例,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人生致远最重要的一点是登高“致远”。 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我刚进入初中时,整天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成绩很差。老师、家长教育后,我明白了人应该有理想,有目标,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明确后,学习有了动力,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2篇: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品行,是以“静”修身的,是以“俭”养德的。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心静性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格外看重“淡泊”和“宁静”的。54岁的诸葛亮教8岁儿子以“静”来致学,以“俭”来修身。静,后文“宁静”与之呼应;俭,后文“淡泊”与之呼应。这里的“俭”不是“节俭”,而是通“简”,即“简朴”。君子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就要返朴归真。“非淡泊无以明志”,突显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治学。那么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这些话秉承了我国儒家传统思想,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倒觉得,道家思想要更加确切。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就是心境的空明宁静。心境受外界干扰、诱惑,心灵就会蔽塞或不安,必须“致虚”和“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的,“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的,二者相通。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母鸡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荀子《解蔽》上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认为“解蔽”方法就是“虚一”和“静”。所谓“虚一”,就是虚极而达“道”;所谓“静”,就是思想宁静。荀子认为“心”要达“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这就是“宁静”。

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泊是道家一种思想,淡泊是心境怡适的一种境界,用恬淡净清来透悟人生。庄子亦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间的交情要像水一样清纯洁净,不参杂一丝杂念。这就是“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其根在于“虚极”;“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基在于“静笃”。所以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方可致远。

第3篇:致远期末试题及答案

致远实验学校2012~~~~~2013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基础知识(30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6分)

lǐngwãishǔliáodàoqiâ

()角()杆()光()天()()

jiǎnlàifùbìcháng yáng

眼()信()吩()麻()()()

二. 按要求填空。(2分)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字按音序排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根据提示写词、句。(10分)

1.写两个带“雪”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窗外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窗外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一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