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9 07:12: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第2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范文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1

《大洲和大洋》是初中地理学习里面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之一,通过对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个星球被命名为地球是否合理?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他们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这些知识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的状况,因此上好此课十分关键!

教学所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我想只要引导性的合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设计了:自由辩论(地球?水球?)、找“洲长”(七大洲)、一笔画“世界”(大洲大洋学完后)、知识抢答(知识巩固)、拼图游戏等活动,并用“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和“中国神舟五号”在太空中拍摄的视频及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和图片牢牢地抓住学生们的心,不断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渡过了45分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洲长”们还获得了锻炼口头表达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存在的不足:第一:本节内容知识容量较大,比如在“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等相关概念的掌握中不需花费那么多时间讲解,只要学生能够看懂理解就行;第二,课件拷贝到教室后相应的链接出错,导致课件播放不够流畅,应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课堂效果更佳。第三,联系实际较少。

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体验及科组老师们的探讨,我们发现,当授课时结合生活或生产实际时,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最为牢固。因此,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其实,学好地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见识,其实地理还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如广州、中山等地的“骑楼”,两周前中山市石歧区因咸潮的影响供水一度紧张,阜沙镇这片土地若干年前还是一片汪洋等等,只要我们地理教师细心观察、善于收集整理,记录生活点滴,将他们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去,让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我们的地理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才会受学生欢迎!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一、课堂教学精彩剪辑:

甲同学:我认为应该叫“水球”,因为全球海陆分布中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全球71%,我们常说“少数服从多数”就应该叫“水球”。

乙同学:我认为应该叫“地球”,因为全球海陆分布中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只占全球29%。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就应该叫“地球”。

A同学: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目前我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陆地对我们人类来说又非常重要,因而应该叫“地球”。

B同学:21世纪被称为“蓝色的世纪”,人们将向海洋进军,变海洋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所以应该叫“水球”。

C同学:老师我认为应该叫“气球”,因为地球表面有一个保护它不受伤害的大气层,而且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也是大气层的杰作,应该叫“气球”。

D同学:老师我认为应该叫“足球”,用脚在陆地上行走。

E同学:老师为什么要叫“什么球”呢,我说:‘球’表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我想叫“earth星”,既继承了“地球”的历史,又和其它星球统一。

课后的思索:

我最初只是想通过海陆分布比例的差异去认识地球的名字“水球”好还是“地球”好,孩子们的思维潮水一旦被调动起来想法真是五花八门,我惊叹他们集思广益后的异彩纷呈,让我越发感觉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思维震荡场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百家争鸣”中最大限度扩大了知识的外延,同时在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二)一场拼图游戏的心得体会

为了让活动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冥思苦想,在海陆分布的教与学中“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位置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怎样能在乐学中学会是我的着眼点,游戏竞赛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于是我着手准备:

教师明确比赛规则:

A、先是小组讨论学习;

B、在每大组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上台拼图;

C、计时:用时最短为胜。

D、不许带地图册或教材到黑板前拼图,在拼图的过程中不能回到座位上,发现问题,派另外学生代表来修改。

课后的思索:

课上实施这种比赛教师的组织者、激励者身份尤为突出:教师计时要公平公正。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调整学生们拼图时的一些心理反应:有些同学不敢出头露面,教师要鼓励他们“自古英雄少年”,“勇者先行”;有些同学嘲笑别人,自己在下面品头论足,却没勇气到前面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就提起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些同学仓促上阵,我及时提醒,“冷静思考,计划得好才能做得好。”教师对比赛的结果评价要把握分寸,注意多肯定优点但也要兼顾不足,同时提出期望。

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活动中彰显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正确面对;虽然有大部分同学不能到前面拼图,但他们在参与,关注同学拼图过程中的得与失,有的看出问题后开始指指点点,有的自己冲到前面去……在大家齐心合力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熟悉了七大洲的空间位置。这样的活动不用求快,要求稳,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激活大脑的思维,震荡出自己的智慧,从而在活动中真正有收获,这种获取知识的快乐也会令人回味无穷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

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新的课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灵敏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索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爱好,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给学生创造多想,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本节课在这方面主要做到的是: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本节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如《世界地形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阅读材料如: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和绘图题如书本P31活动4,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大洋洲、南极洲,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大洲、大洋的轮廓图,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如在讲授海陆的各种形式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并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六块大陆、半岛和岛屿,并能具体说明最大的大陆是欧亚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势发展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第3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我感觉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比较理想。本节课通过“太空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平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在学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 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通 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推荐18篇)由网友 “静晓宁莫”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