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8 07:15: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

丑 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

寅 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

卯 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背朗精彩片段。、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辰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巳 杨玉环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臵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午 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李隆基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臵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

未 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课堂小结、作业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板书设计:

长恨歌 白居易一、三千宠爱在一身

二、君王掩面救不得

三、魂魄不曾来入梦

四、此恨绵绵无绝期

1、讽喻说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2、爱情说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双重主题说

教学反思

《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

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探讨主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

酉 主旨。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待实践,有可能会出现拖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出现拖堂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课堂内容,避免拖堂现象发生。

第2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探究诗歌主题,寻找李杨悲剧的根源。

2、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精神,学习诗歌在现代国家治理上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形象。2.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学生黑板书写,大声朗读,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唐王朝雍容华贵,仪容万方,体现在诗歌上,即使是抒发悲情,它的抒发也是气定神闲、缓歌曼舞、端庄大气的,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进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情世界。(播放李玉刚《梨花颂》)

二、作者其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早年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的诗歌在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如日本紫式部《源氏物语》光源氏与六条妃子的唱和诗)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三、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做陕西周至县尉。一天,偶然与朋友游览仙游寺,谈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于是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

白居易不仅仅是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统治者引以为戒。李、杨情事:

玄宗初政利用姚崇为相,大力改革时弊,使得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接着宋璟为相出色的解决了朝臣的道德问题,玄宗用相正如蒙曼老师所说,专任而不久任,既能让大臣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避免他们的专权威胁到皇权,姚崇和宋璟一才一德,成功的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杨贵妃,她生于公元719年,这一年她后来的丈夫李隆基已经做了7年的皇帝,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想到她与玄宗李隆基会结成夫妻。

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

杨玉环的叔父,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环,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

公元735年12月,杨玉环出嫁了,但嫁的人却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这一年杨玉环17岁。

天宝四年(754年),农历三月三。李隆基率众踏青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在高力士和李林甫的帮助下先度玉环为女道士,后纳为妃,宠冠后宫。

玄宗皇帝下令:追封杨玉环之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母为凉国夫人。封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硅为光禄卿,再从兄(同一祖父的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琦为侍御史,族兄杨钊为金吾兵曹参军,杨国忠为宰相。

又封杨玉环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因懈怠国事,安史之乱,部下逼迫,处死了杨贵妃。

白居易与湘灵:

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

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可惜这次不是回符离定居,而是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

他没有勇气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的要求。但因为母亲的执意不允和难以对抗、迂腐顽固的门第之念,这对恋人被生生拆散。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白居易《潜别离》

四、概括大意:

宠冠六宫 香消玉殒 仙山追魂

五、概括形象

1,杨玉环的人物形象分析。(重色误国,有真情)2,李隆基的人物形象分析。(倾国倾城,忠贞,多才多艺)3,当堂达标,非常学案7、8、9题。(学生黑板总结,教师评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

——

蒲松龄《婴宁》 教师:古人在描绘女子的美貌上各有出神入化的技巧,蒲松龄写婴宁手持梅花一枝,人美花更美,是正衬。同时抓住女子最具有传神性的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思维是一样的。

六、合作探究:主题的多样性(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你认为呢?“恨”的是什么? 讽喻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杜甫《兵车行》

爱情说

李隆基:爱江山更爱美人

杨玉环:无辜被杀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双重说

前半部分是讽喻,后半部分是赞美爱情。

价值判断的多重角度,作家创作意图的中途转换,有时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

七、《长恨歌》对于治国的启示,100字小作文(学生发言)(联系十九大报告来谈)。

领导层要克制私欲,居安思危,时刻思考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冷静清醒和坚韧执着。

九、总结

在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关系中,李隆基不再是个高高在上,杀伐决断、叱咤风云的冷酷君王而是个有血有肉有真情的普通男子,他在热恋中疯狂,在失恋中绝望,在痛苦中追寻,在追寻中获得虚无的满足与安慰。他本该成为一代明君,带领大唐盛世走得更远,只因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松弛,放纵私欲,致使误国误民,给与我们深刻的警醒。

七、课下作业

请以“自制力”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500字。

第3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

子 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预习安排: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

通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学习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

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等。上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 “猩新一”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长恨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长恨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