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
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解答题是语文考试中的一大重难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原文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⑴仲尼:孔子。
⑵适:往,到。
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
⑷佝偻:驼背。
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
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
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
⑼处身:立身。
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
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
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促尼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 ②乃凝于神 ③万事莫贵于义
3.翻译句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比。
3.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
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
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扩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立像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第2篇:江上丈人原文及翻译
江上丈人原文及翻译
导语: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江上丈人原文及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江上丈人原文及翻译
江上丈人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江上丈人者,楚人也〕长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江,古书中作为对长江的专称。丈人,对老年男子的敬称。据《史记?伍子胥列传》,此人是个渔父。。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而杀害了伍奢。楚平王,名居,春秋时楚国君主,前528—前516在位。费无忌,楚国大夫。伍奢,楚平王时作太子太傅。费无忌造谣说太子不好,平王杀了伍奢。,奢子员亡〔奢子员(yún)亡〕伍奢的儿子伍员逃走。楚平王杀伍奢之前,恐怕他的儿子伍尚、伍员报仇,叫伍奢写信把两个儿子都叫回京城,假说儿子回京就赦免伍奢的罪。伍尚兄弟料到此信不足信,商量之后,伍尚回京,伍员逃走。结果伍尚和伍奢一起被害。伍员逃往吴国。,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购员甚急〕悬赏捉拿伍员很紧急。,自恐不脱〔不脱〕逃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因〕于是。,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献〕奉送。。”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得伍员者爵执(guī)〕捉到伍员的人,封以执的爵位。执,楚国最高的爵位。,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手中所持的一种玉器。,金千镒〔金千镒(yì)〕(赏给)一千镒金子。镒,重量单位,等于二十四两。,吾尚〔尚〕尚且,还。不取,何用剑为①〔何用剑为〕干什么要这把剑呢?为,表疑问语气的助词。?”不受而别。莫知其谁〔莫知其谁〕莫知其为谁,不知道他是谁。。
员至吴,为相〔员至吴,为相〕伍员到吴国后作了国相。意思是作了大官。,求〔求〕访求,寻觅。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每食辄祭之〕每逢吃饭就祭他。辄,就。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其唯江上丈人乎〕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助词。?”
韩康
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京兆霸陵〕长安东面的一个县,属京兆尹管辖。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口不二价〕卖商品不说谎,不还价。者三十余年。时〔时〕那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怒康守价〕不满韩康坚持所定价格。,乃曰:“公〔公〕你。敬称。是韩伯休邪,乃〔乃〕竟然。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我欲避名〕我想不让人知道姓名。,今区区〔区区〕小小的,一般的.。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何用药为〕还卖什么药呢??”遂遁〔遁〕逃走。入霸陵山中。
公车〔公车〕传(zhuàn)车,驿站公用的车。汉朝应朝廷征聘的人由公家用车转送。连征不至。桓帝〔桓帝〕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在位。时,乃备玄安车〔玄(xūn)安车〕带着礼品,驾着安车。玄,黑色;,浅绛色:都指丝织品。安车,一种小车,可以安坐,是优待老年人的车。以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奉诏造康〕奉皇帝的命令到韩康那里去。,康不得已,乃佯〔佯(yáng)〕假装。许诺。辞〔辞〕谢绝。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发①〔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自己坐着柴车冒着清晨的寒气先出发了。柴车,粗劣的车。。至亭〔亭〕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最低的地方行政单位。,亭长以韩征君当过〔韩征君当过〕韩康要从这里经过。征君,被皇帝征召的人士。,方发人牛修道桥〔方发人牛修道桥〕正在征调人和牛修理道路和桥梁。,及见康柴车幅巾〔柴车幅巾〕乘坐柴车,只(用绢一幅)束头,不戴冠。,以为田叟〔田叟(sǒu)〕种田的老头儿。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释驾〕卸下牛。释,解下。驾,驾车的牲口。与之。有顷〔有顷〕过了一会儿。,使者至,夺牛翁〔夺牛翁〕被夺去驾牛车的老人。这里句子有省略。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奏杀亭长〕呈报朝廷杀掉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此自老子与之〕这本来是我给他的。自,这里是本来的意思。老子,我老头子,韩康自称。,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康因中路逃遁〕韩康借机会半路逃走。。以寿终〔以寿终〕平平安安地直到老死
《高士传》两则选自《高士传》。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安定朝那人(现在甘肃平凉)。西晋文学家。《高士传》所记载的人物主要是一些避居山林、不慕荣利的隐士。
江上丈人〔丈人〕对老年男子的敬称。《史记·伍子胥列传》说是个渔父。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伍奢。楚平王,名居,春秋时楚国君主,前528—前516年在位。费无忌,楚国大夫。伍奢,楚平王时做太子太傅。奢子员亡,〔奢子员(yún)亡〕伍奢的儿子伍员逃走。伍员即伍子胥,员是名,子胥是字。楚平王杀伍奢之前,恐怕他的儿子伍尚、伍员报仇,叫伍奢写信把两个儿子都叫回京城,假说儿子回京就赦免伍奢的罪。伍尚兄弟料到信里的话不真,商量之后,伍尚回京,伍员逃走。结果伍尚和伍奢一起被害。伍员逃往吴国。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购员甚急〕悬赏捉拿伍员很紧急。自恐不脱。〔不脱〕逃不脱。见丈人,得渡,因〔因〕于是。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献〕奉送。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得伍员者爵执珪(guī)〕捉到伍员的人,封以执珪的爵位。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金千镒,〔金千镒(yì)〕(赏给)一千镒金子。镒,重量单位,等于二十四两。〔何用剑为〕干什么要这把剑呢?为,表疑问语气的助词。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莫知其谁〕不知道他是谁。
员至吴,为相,〔员至吴,为相〕伍员到吴国后做了国相。求〔求〕访求,寻觅。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每食辄祭之〕每逢吃饭就祭他。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其唯江上丈人乎〕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其, 表示推测语气的助词。
韩康〔韩康〕东汉民间医生。
韩康,字伯休,京兆〔京兆〕西汉京都长安的行政区划名,在现在陕西西安一带。霸陵〔霸陵〕长安东面邻近的县名,属京兆尹管辖。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口不二价〕卖商品不虚报价,不让还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怒康守价〕不满韩康坚持所定价格。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乃〕竟然。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我欲避名〕我想不让人知道名声。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何用药为〕还卖什么药呢?遂遁入霸陵山中。
公车〔公车〕传(zhuàn)车,驿站公用的车。汉朝应朝廷征聘的人由公家用车转送。连征不至。桓帝〔桓帝〕东汉桓帝,名志,公元147—167年在位。时,乃备玄安车〔玄(xūn)安车〕带着礼品,驾着安车。玄,黑色;,浅绛色,都指丝织品。安车,一种小车,可以安坐,是优待老年人的车。以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奉诏造康〕奉皇帝的命令到韩康那里去。康不得已,乃佯许诺。辞〔辞〕谢绝。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自己坐着柴车冒着清晨的寒气先出发了。柴车,粗劣的车。至亭,〔亭〕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亭长以韩征君〔韩征君〕即韩康。征君,被皇帝征召的人士。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方发人牛修道桥〕正在征调人和牛修理道路和桥梁。及见康柴车幅巾,〔柴车幅巾〕乘坐柴车,只( 用绢一幅)束头,不戴冠。以为田叟〔田叟〕种田的老头儿。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释驾〕卸下牛。释,解下。驾,驾车的牲口。与之。有顷,使者至,夺牛翁〔夺牛翁〕被夺去驾车牛的老人。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奏杀亭长〕呈报朝廷杀掉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此自老子与之〕这本来是我给他的。自,这里是本来的意思。老子,我老头子,韩康自称。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康因中路逃遁〕韩康借机会半路逃走。以寿终。〔以寿终〕平平安安地老死。
江上丈人重道义,施恩不图报,更不妄求富贵;韩康则视名利为敝屣,避之惟恐不及。他们都具有传统的理想人格,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的高德义行的推崇和宣扬。
阅读时,想一想:江上丈人为辞谢伍员的“千金之剑”而说的一番话,妙在哪里?关于韩康的两个故事的戏剧性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第3篇: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
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
佝偻承蜩,该文写驼背老人讲述自己苦练捕蝉本领之事,借此喻彼,以小喻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选自《庄子·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gōu lóu)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ó,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 zhū,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jué,失去知觉)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
第4篇: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
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
《江上丈人》作者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上丈人原文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江上丈人翻译
渔翁是楚国人。楚平王因为听从了费无忌的谗言而要杀害伍奢。伍子胥(听闻此事就)
第5篇:丈人承蜩文言文原文翻译
丈人承蜩文言文原文翻译
导语:在丈人承蜩本文中,主旨句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丈人承蜩文言文原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仲尼①适②楚,出于林中③,见佝偻④者承蜩⑤,犹掇⑥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⑦,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⑧;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⑨也,若橛⑩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①仲尼:孔子。
②适:往,到。
③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
④佝偻:驼背。
⑤承蜩(tiáo):用竿粘知了。
⑥掇:拾取。
⑦五六月:指夏天。
⑧锱铢:古代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