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雨巷》(戴望舒)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
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鉴赏,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朦胧的情境美。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雨巷》一诗美在何处?
1.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称,可见《雨巷》一诗在创作上极具特色之美,对此如何品评?
2.诗人借助象征意象来创造抒情诗歌的意境治美,请体会《雨巷》情韵之美。
3.如何理解诗歌中优美的“丁香”?
4.根据《雨巷》一诗的意境,请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前后创作经历,你认为戴望舒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人格之美美在何处?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也创作散文、论文等,翻译外国文学。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3.写作背景:
这成名作约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压抑,极度的苦闷彷徨,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丁香,又名紫丁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戴望舒)对应检测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撑着()寂寥()彳亍()彷徨()颓圮()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巷》描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因此获得“”的称号。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共同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③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你认为主要意象是哪些?
答:
2、诗人笔下的“雨巷”是什么样的呢?有着这些特征的“雨巷”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受?“雨巷”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3、知人论世,你认为“雨巷”这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4、诗人并没有对“油纸伞’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意象的?
答:
5、“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为何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你认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6、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怎样的人?
答:
7、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他为什么这么忧伤呢?有人认为《雨巷》就是一首爱情诗,还有人解读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雨巷》的主题的?(可结合《雨巷》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思考)
答:
四、课堂检测。
1、对《雨巷》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情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耐人寻味。
2、比较《雨巷》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答:
3、背诵这首诗歌。
五、课堂拓展
请诵读并品析郑愁予《错误》一诗,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和情感探讨诗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抒情主人公。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必修①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戴望舒)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3.丁香意象:《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见课本)。
丁香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撑着(chēng)寂寥(liáo)彳亍(chìchù)彷徨(pánghuáng)颓圮(tuíp)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巷》描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总体上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这首诗运用的意象有: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雨、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等。最主要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2、诗人笔下的“雨巷”特征:悠长、寂寥
“雨巷”传达出诗人的感受:孤独、落寞、凄清、惆怅
“雨巷”这一意象作用:营造诗歌的环境氛围。长长的青石板路面的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象征当时令人焦虑、不满、惆怅的社会现实。
4、“油纸伞”特征: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油纸伞”这个意象的作用:和“雨巷”、“姑娘”共同营造凄美、朦胧的意境。
5、“丁香”:美丽、高洁、愁怨、易凋谢;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哀婉、惆怅、一飘而过、像梦一般
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又是虚无、飘渺的,像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6、诗中的“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征:孤独迷茫忧愁寂寞有追求。
虽然迷惘、彷徨,但没有停下追寻理想的脚步。
总结:孤独ㄔ亍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7、表层意义: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相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深层意义: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的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
四、课堂检测。
1、B整首诗意境深远,但是哀伤却并让人肝肠寸断。
2、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头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五、课堂拓展
《错误》中的“你”是一个痴痴等待远方心上人归来的思妇。
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和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暗含思妇貌美如花.莲开夏季,惹人怜爱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以比喻来表现你的心扉紧锁,只因你苦苦等待的人还没归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为误会的产生埋下伏笔。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并不是你要等的那个人,我只是一个牵你情思让你误会的过客。
惜缘
第2篇: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引言:《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雨巷》导学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习目标】
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
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简历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丁香意象:丁香的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课前预习】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 )彷徨( )寂寥( )惆怅( )颓圮( )彳亍( )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2、总结该诗在语音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背诵《雨巷》
课堂探究
一、再读,读出感情,理解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自读,交流读的感觉,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2、听名家读,交流感受
3、探究: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4、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5、多种美好的意境的组合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雨巷》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怎样的氛围?
二、三读,深入体会,把握主旨,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个性的解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1、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
三、课内练习:
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义: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四、课外拓展
品析《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第3篇:《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周伟杰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
第4篇: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高中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高中
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对于学习《雨巷》这首现代诗,小编提供《雨巷》导学案,以帮助同学们学习。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并把握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
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方法指导:鉴赏诗歌要具备“读、品、悟”三个环节,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把握大意;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而悟就是要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知识链接:
1、走近大师 走进雨巷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诗人早期诗歌的成名作,影响很大。被誉为“雨巷诗人”。代表诗作是《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