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莲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7 07:12: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梁实秋散文《莲子》

梁实秋散文《莲子》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梁实秋散文《莲子》,欢迎阅读与借鉴!

《莲子》

梁实秋

有莲花的地方就有莲子。莲子就是莲实。古乐府子夜夏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我小时候,每到夏季必侍先君游什刹海。荷塘十里,游人如织。傍晚辄饭于会贤堂。入座后必先进大冰碗,冰块上敷以鲜藕、菱角、桃仁、杏仁、莲子之属。饭后还要擎着几枝荷花莲蓬回家。剥莲蓬甚为好玩,剥出的莲实有好几层皮,去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胡同里也有小贩吆喝着卖莲蓬的,但是那个季节很短。

到台湾好多年,偶然看到荷花池里的莲蓬,却绝少机会吃到新鲜莲子。糖莲子倒是有得吃,中医教我每日含食十枚,有生津健胃之效,后因糖尿病发,糖莲子也只好停食了。

一般酒席上偶然有莲子羹,稀汤?水一大碗,碗底可以捞上几颗莲子,有时候还夹杂着一些白木耳,三两颗红樱桃。从前吃莲子羹,用专用的小巧的莲子碗,小银羹匙。我祖母常以小碗莲子为早点,有专人伺候,用沙薄铫儿煮,不能用金属锅。煮出来的莲子硬是漂亮。小锅饭和大锅饭不同。

考究一点的酒席常用一道“蜜汁莲子”来代替八宝饭什么的甜食。如果做得好,是很受欢迎的。莲子先用水浸,然后煮熟,放在碗里再用大火蒸,蒸到酥软趴烂近似番薯泥的程度,翻扣在一个大盘里,浇上滚热的蜜汁,表面上加几块山楂糕更好。冰糖汁也行,不及蜜汁香。

莲子品质不同,相差很多。有些莲子格格生生,怎样煮也不烂,是为下品。有些莲子一煮就烂,但是颜色不对,据说是经过处理的,下过苏打什么的,内行人一吃就能分辨出来。大家公认湖南的莲子最好,号称湘莲。我有一年在重庆的“味腴”宴客,在座的有杨绵仲先生,他是湘潭人,风流潇洒,也很会吃。席中有一道蜜汁莲子,很够标准。莲子短粗,白白净净,而且酥软异常。绵仲吃了一匙就说:“这一定是湘莲。”有人说:“那倒也未必。”绵仲不悦,唤了堂倌过来,问:“这莲子是哪里来的?”那傻不愣登的堂倌说:“是莲蓬里剥出来的。”众大笑。绵仲红头涨脸的又问:“你是哪里来的?”他说:“我是本地人。”众又哄堂。干贝

干贝应作乾贝,正式名称是江珧柱,亦作江瑶柱。瑶亦作鳐。一般简写都作干贝了。

干贝是贝属,也就是蚌的一类。软体动物有两片贝壳,薄而大。司贝壳启闭的肉柱二,一在壳之中央,比较粗大,在前方者较小。这肉柱取下晒干便是干贝。

新鲜的江瑶柱,我在大陆上没有吃过。在美国东西海岸的海鲜店里,炸江瑶柱是普通的食品之一。美国人吃法简单,许是只会油炸。油炸江瑶柱,块头相当大,裹以面糊,炸得焦焦黄黄的,也很可口。嫩嫩的,不似我们的干贝之愈咀嚼愈有味。

江瑶柱产在何处,我不知道。陆游?老学庵笔记:“明州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可种,逾年则成江瑶矣。”明州在今之浙江省。是不是浙江乃产江瑶柱的地方之一?

苏东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似闻江鳐斫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有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看这位老饕“吃一看二眼观三”,有荔枝吃,还想到江瑶柱与河豚鱼!他所说的似是新鲜的江瑶柱,不是干贝。

干贝的吃法很多。因是干货,须先发开。用水发不如用黄酒发。最好头一天发,可以发得透。大的干贝好看,但不一定比小的好吃。小的干贝往往味醇而浓。普通的吃法如“干贝萝卜球”,削萝卜球太费事,自己家里做,切条就可以了。“干贝烧菜心”,是分别把菜心和干贝烧好,然后和在一起加热勾芡。“芙蓉干贝”是蒸好一碗蛋羹然后把干贝放在上面再蒸,不过发干贝的汤不拘是水是酒要打在蛋里。以上三种吃法,都要把干贝撕碎。其实整个的干贝,如果烧得透,岂不更好?只是多破费一些罢了。我母亲做干贝,捡其大小适度而匀称者,垫以火腿片、冬笋片,及二寸来长的大干虾米若干个,装在一大碗里,注入上好绍兴酒,上笼屉蒸二小时。其味之美无可形容。烙饼

饼而曰烙,可知不是煎、不是炸、不是烤,更不是蒸。烙饼的锅曰铛,在这里音撑,差亨切,阴平声。铛是平底锅,通常无足无耳无柄,大小不一定。铛是铁打的,相当的厚重,不容易烧热,可是烧热了也不容易凉,最适宜于烙饼。洋式的`带柄的平底锅,也可以用来烙饼,而且小巧灵便,但是铝合金制的锅究竟传热太快冷却也太快,控制温度麻烦,不及我们的铛。

烙饼需要和面。和面不简单。没有触摸过白案子,初次和面,大概会弄得一塌糊涂,无有是处。烙饼需用热水和面,不是滚开的沸水,沸水和面就变成烫面了。用热水和面是取其和出来软。和好了面不能立刻烙,要容它“醒”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看情形而定。

如果做家常饼,手续最简单。家常饼是薄薄的,里面的层次也不须太多,表面上更不须刷油,烙出来白磁糊裂的,只要相当软和就成。在北平懒婆娘自己不动手,可以到胡同口外蒸锅铺油盐店之类的地方去定制,论斤卖。一斤面大概可以烙不大不小的四张。北方人贫苦,如果有两张家常饼,配上一盘摊鸡蛋(鸡蛋要摊成直径和饼一样大的两片),把蛋放在饼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一顿丰盛大餐。

孩子想吃甜食,最方便莫如到蒸锅铺去烙几张糖饼,黑糖和芝麻酱要另外算钱,事前要讲明几个铜板的黑糖,几个铜板的芝麻酱。烙饼里夹杂着黑糖和芝麻酱,趁热吃,那分香无法形容。我长大之后,自己在家中烙糖饼,乃加倍的放糖,加倍的放芝麻酱,来弥补幼时之未能十分满足的欲望。

葱油饼到处都有,但是真够标准的还是要求之于家庭主妇。北方善烹饪的家庭主妇,作法细腻,和一般餐馆之粗制滥造不同。一般餐馆所制,多患油腻。在山东,许多处的葱油饼是油炸的,焦黄的样子很好看,吃上一块两块就消受不了。在此处颇有在饼里羼味精的,简直是不可思议。标准的葱油饼要层多,葱多,而油不太多。可以用脂油丁,但是要少放。要层多,则擀面要薄,多卷两次再加葱。葱花要细,要九分白一分绿。撒盐要匀。锅里油要少,锅要热而火要小。烙好之后,两手拿饼直立起来在案板上戳打几下,这个小动作很重要,可以把饼的层次戳松。葱油饼太好吃,不需要菜。

第2篇:莲子呀莲子散文

莲子呀莲子散文

从我小的时候,直到现在,我都垂涎于莲子米;未来,我也保证一定会对这份“莲子佳肴”情有独钟。因为那其中我咀嚼出的是奶奶和母亲对我的爱。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我还住在乡下的奶奶家。我喜欢吃莲子,也喜欢甜食,奶奶便经常给我做银耳莲子汤和莲子糯米饭。那时,捣鼓莲子菜肴成了奶奶最大的嗜好。每天午后厨房飘出莲子的清香,我就断定奶奶又在“创新”了。“甜不?”奶奶递过莲蓉酥“嗯嗯。”我使劲地点头。当时我总是很贪婪,吃了好几个还向奶奶要。最后弄得奶奶哭笑不得,一把把我环在怀里。“乖宝宝……”然后哼唱着摇篮曲哄我入睡。

在我刚上初中时,我发觉母亲对我的关心比以前更多了,起初一段时间,我的确沉浸在爱的馨香中,但后来愈加渴望独立,那种爱便让我感到厌烦与腻味。一天中午,我和好朋友闹了别扭心情正处于不爽时,母亲却意外的出现在班门口。当我的眼睛对上她热情恳切的目光时,心中的热火一下被点燃了。我走到班门口,看到她手里捧的一个水果盒,立刻明白了一切。盒里装的莲子一颗颗很可爱,可此时它们却像一根根细针刺入我的眼中。我厉声喝着:“不是昨天跟你说过了吗?我中午吃得很饱,用不着给我送莲子。”我发觉自己说这话时眉毛快要拧成一团,心倒是痛快得很。母亲的眼红了,红的可怕,像血一样的红,我却不以为然。“你走吧!”我连看都没有再看母亲,扭头要走。骤然听到身后的水果盒被狠狠地摔落在地下,莲子一个个无辜地滚了出来,我愤懑了:“谁要天天吃你的莲子。”

于是整一天我便在难受之中度过。晚上回家后,心情还是抑郁得很。我锁上门,静静地趴在书桌上,陷入了沉思。

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许多个夜晚,母亲为我剥了一盘又一盘的莲子。她洗干净一颗颗鲜嫩的莲子,含着笑送给正在学习的我,不忍打扰,又关上门默默走了,只留下一句:“莲子,快吃。补充、补充体力。”又一个情景出现了。

一次放学回家后,桌子上摆着几个大莲蓬。我突发奇想:这一定是母亲采购的,不如趁她没下班,给她做个莲子拼盘怎么样。我把一个个小莲子从莲蓬里扯着揪出来,然后用两三个手指相互配合,刮着皮。开始时总是用力过猛,莲肉都被剥出来了,剥出来的莲子形状也极不规整。手指渐渐又酸又痛,想想母亲剥出的晶莹洁白的.莲子,我这才明白剥莲子也是一份精细活。母亲上班赚钱就已经很累了,晚上还要不辞辛苦地为我剥莲子。不知不觉,莲子已剥了一颗又一颗……所有的莲子被整齐地排好队,摆成了桃心的形状。当母亲回家看到它时,眼角又红了,红得像石榴的红,如西边的红霞。我情不自禁抱住她,仿佛我抱住的是整个世界,一向坚强的我那时眼角模糊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我感到有一种酸涩的液体在喉咙里打转。我后悔了。母亲爱我,才会顶着暑热送莲子,而我却那样不通情达理。无法想象在我说那些狠话时母亲的心该是有多伤痛,她该是受了多大委屈……从这以后,我对母亲更加体贴和理解了。

莲子呀莲子,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愫,我的,母亲的,奶奶的。它注定与我们有深厚的渊源,注定将会陪伴着我们,时时让我们感到——爱就在心里,就在身边。

第3篇:莲子优美散文

莲子优美散文

莲子姐脸蛋白净,身材高挑,象牙白的大发卡把微卷的长发扎在脑后,给人端庄大方的印象。我喜欢这个善良、淡雅、美丽的女人。

冬夜,冷极了,在QQ心情里嘚瑟,让它分享我的寒冷。莲子姐瞧着了,从QQ发来信息道:“燕子,你住哪儿?”同是女人,又是文学爱好者,自然对她产生一种特有的好感,给她留下了通迅地址和电话。莲子姐即刻打电话来,道:“燕子,我是无意读了你《母亲嫁衣》,被你的文字吸引,喜欢你那些土得掉灰渣儿的描绘,在你文字里,我常常有种感动与心疼,很想去看看你。”在文字这块儿,我是孤单孤独的,即希望莲子姐来,又有点儿害怕,心想:“破烂不堪的发型屋,还有我大大咧咧的言谈举止,贤子姐能不能接受?”还是回应道:“莲子姐想来就来吧,我也想你。”坐在电脑前,瞅着莲子姐给我《母亲的嫁衣》写的留言:“凄美的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散文(集锦12篇)由网友 “炫我嘴里”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梁实秋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梁实秋散文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 —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梁实秋散文《莲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实秋散文《莲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