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6 07:14: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方得余

我担任五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教材第四单元为简易方程,讲解如何解方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添加了一个未知数“x”,同学们对这个“x”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却不能坚持很久,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很多同学就开始觉得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好玩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怎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材中,解方程首先要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一个因数乘于另一个因数等于积、被除数除于除数等于商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然而,现在的教材里却没有提到这些关系,而是把它改成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来讨论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知道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如何相等的,这样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成了实物的呈现,学生感知等式就变得更加的容易。但这仅仅是学生知道方程的平衡原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却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下面说说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平衡的把握。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说的方程两边平衡,指的是方程两边的值相等,而方程两边的值恰恰是我们不知道的,因为方程的一边或另一边或两边一定是有未知数的,因而我们无法判断方程两边是否相等,那如何把方程两边平衡说的更具体,让学生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成了棘手的问题。

二、方程与递等式的区别

递等式,即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中,按照运算顺序把计算过程依次用等式表示出来,这样的等式叫做递等式。方程不同于递等式,这个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学生却经常把方程和递等式联系在一起,以为它们就是一样的。每个同学都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一,要含有未知数;第二,要是等式。如果叫同学来判断某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多数同学都能判断得对,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同学书写的格式却是按照递等式的格式来书写的,这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方程与递等式的关系。

三、未知数的理解

未知数即未来知道的数,既然是未来知道的数,那么说来它还是一个数,只是我们暂时不知道这个数是多少而已。每个方程都一定含有未知数,解方程也就是要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学生在这一点很难理解,总认为本来就是一个字母,怎么会是一个数呢。

四、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的格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在解方程时,等号要对齐,每一步都只能有一个等号,每一步都要含有未知数“x”等,这些都是我们解方程不可缺少的,这里也是学生经常犯的一个误区。

五、解方程的目的解方程的目的说的就是解方程是为了什么,实际上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也就是未知数“x”的值,让未知的数变成已知的过程,很多同学不能清楚的把握这一点,简单的认为是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而不会利用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关系进行求解方程。

六、如何找出等量关系

如何找出等量关系是用方程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正确找出等量关系才能正确的列出方程。一个题目中可能有很多个等量关系,如何分析题目找到一个好的等量关系成为学生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

七、等量关系与所列方程的关系

一个题目,能否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完全决定所列方程求解过程,甚至如果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还可能导致方程的错误列出,因此,在一个题目中,能否找出正确而优异的等量关系成为解方程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一个因数乘于另一个因数等于积、被除数除于除数等于商等之间的关系和天平的平衡原理解方程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移向的方法来求解方程,可以从方程的左边移向右边,也可以从方程的右边移向左边,这样也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知识。

在解方程中,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注意的,在本章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2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兰光小学 杨明义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3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通过复习哪些是方程,巩固方程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的想法,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在后面的巩固练习当中加入口答检验,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出示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了概念。自学完概念后,应让学生对两概念讲讲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画出重点字,然后才是教师对概念重点的强调,这样更能区分两概念不同的含义,对难点的突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易混易错的地方,清楚理解后,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1.认知基础的“顽固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熟练地掌握某种法则以后,往往就很难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也就不容易顺利地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在一至四年级,学生都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计算的,它既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运算规律,同时又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合适的基础。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样参与运算,从这个角度去看,当然也可以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而且,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顽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新学的等式的性质,导致思维的“过早封闭”。因此,大多数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理解了。2.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

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单。第二种方法从表面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40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林银海

教学环节:

1、方程的解

(出示例题):X+3=9 师:在这个方程中,X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生:X=6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Y-15=20中,Y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生:Y=35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板书)

X=6是方程X+3=9的解。Y=35是方程Y=35的解。

2、解方程

例1 解方程X+3=9 1)自学解方程

师: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只是今天在格式方面有了新的要求。自学课本,想想有哪些新的格式要求。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

解方程应该先写解。

题中的相当于什么数?(加数)

怎么求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教师板书:解:X=9-3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学生直接想“?+8=10”,从而得出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减8”的方法。y+8-8=10-8,y=2。这样解方程,刚开始时,为了学生理解方便,等号左边的“+8-8”都要写出来,会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对解方程这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我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解方程》教学反思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学生直接想“?+8=10”,从而得出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减8”的方法。y+8-8=10-8,y=2。这样解方程,刚开始时,为了学生理解方便,等号左边的“+8-8”都要写出来,会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对解方程这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我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解方程》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方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