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5 21:22: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正确朗读诗文,掌握字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ba)鸡埘(Shi2)

污秽(hui4)鼾(han1)渗合(shen1)叩(kou4)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3)鸡埘:鸡窝。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5)污秽:肮脏。

(6)慈惠:和善而给予好处。

(7)殷勤:热情而周到。 

(8)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二、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刚出生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寄养。这使他从小同情农民。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诗集:(欢呼集)、(春天)、《艾青诗选》;诗论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诗人以象征主义创作了本诗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2.导语。

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萌芽。,这自然界的平凡现象,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它?又有谁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现、体验那每一个蓬勃而出的黎明呢?本诗的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胜利、希望的信息。满怀热忱地“寄寓黎明”深情呼唤。

请注意理解是:

“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黎明”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我们还当注

意到黎明到来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而本诗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其意义又当怎么理解?请朗读这首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朗读、思考、议论。

明确:

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现象。他的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受所充实。

明确:

黎明、毕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凡现象,如直接由它向人们发出通知,显得抽象且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改用诗人来转达它的通知,此时的诗人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大影响,通知由诗人转达无疑会更具体更易被人们接纳。大大增强了本诗的战斗性。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文学创作中,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第一人称写法。“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人物并在抒情性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

明确:

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了黎明的通知,同时藉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第一题。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女人男人

委托母亲产妇黎明的到来

黎明诗人负伤者

欢迎工人技师画家对光明的渴求

一切热爱生活的人

教后记:

学生对新诗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且朗诵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讨论、明确:

“殷勤的女人、鼾声的男人、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困倦的母亲、婴孩、病者、产妇、老人、不幸者、爱生活的人、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所有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即所有被战争困扰的人们、所有受难的人们,他们都是黎明让诗人转达通知的对象。让所有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霾,脱离暗夜的魔爪,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哪怕是“打开窗、打开门”、“呜汽笛、吹号角”、“扫垃圾、贴春联”、“唱歌、跳舞”来迎接它的到来。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讨论、明确:

在祖国正经受严峻的磨难与煎熬的日子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艾青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的诗人,他坚信光明、胜利一定会来到,尤如黎明之到来是不可抗拒一样,但诗人也明白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种黑暗会让人们对黎明的到来失去信心,有必要让人们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增强信心.因此作者借黎明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诗人于是满怀信心地向人们发出“黎明的通知”从心灵深处奏出一曲深沉浑厚的歌。犹如号角,鼓舞中华民族奋发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讨论、明确:

这两句诗的含义是: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4.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作为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艾青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视野。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此时的诗人不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鼓舞人们同仇敌汽,奋起救亡而努力创作,“忠实于时间的则更表明了诗人,坚信抗战必胜,尤如黎明必定会来到一样。两个词的确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象征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本诗中的“黎明”象征了抗战的胜利,抗战的光明前途。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练习二第2、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黎明象征(光明幸福胜利美好)

教后记:黎明的象征意义学生能体会得出,但本文的背诵学生较费工夫。

第2篇: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1、黎明的通知

艾青

学习重点: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理解关键词语及修辞手法

3、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优秀的诗歌像百花园中开不败的花朵,万紫千红,色香各异。它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学习诗歌将给同学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艾青的《黎明的通知》

二、学生朗读此诗

三、思考下面的问题:

1、“黎明”是什么?它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

黎明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它的到来需要人们做好准备。象征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必然的,但是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2、“黎明”象征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光明的到来,幸福生活的到来。

3、诗人让“黎明”作为诗的主人公,让它自述有什么好处?

让“黎明”自述,比诗人直接通知大家要形象生动得多,不仅诗意浓郁,而且构思巧妙、新颖,使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诗的主题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抗日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反侵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强烈愿望。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1-5)是全诗的总起。以“黎明”为主人公对诗人进行第一次嘱托,由诗人转告大家,交代了他的任务--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预示黑暗的大地将迎来人们盼望已久的曙光。“东方”“汹涌波涛”展示了东方欲晓的生机勃勃的画面。用的是祈愿舒缓的语气。

第二部分(6-14)黎明对诗人的第二次嘱托。“黎明”借正直人的嘴去歌颂光明,预言胜利,“忠于时间”表明黎明的到来不会迟误,也是不可抗拒的。要人们拿出具体行动迎接黎明。“门”“窗”使人联想到光明和出路;“汽笛”“号角”代表人们发出战斗的声音。用要求的语气,显出了亲切。

第三部分(15-28)黎明对诗人的第三次嘱托,写的是叫醒的对象--女人、男子、情人、少女、母亲、婴孩、产妇、负伤者、难民,也就是“一切不幸者”“一切爱生活的人”请他们 

欢迎黎明的到来。用要求的语气热情而强烈。

第四部分(后四节)黎明 对诗人的第四次、第五次嘱托,短短几行,嘱托两次,可见时间紧迫,刻不容缓,通知赶快传布出去,让所有人都来迎接。语气肯定而急促。

附板书:

 第四五次嘱托(时间紧迫 赶快传布)

 肯定而急促的语气 

第三次嘱托(说明了叫醒的对象) ↗强

热情而强烈的语气 ╱增 

 第二次嘱托(拿出具体行动来迎接) ╱步

 要求而热切的语气╱逐

第一次嘱托(黎明的任务是╱气

 带来“光”和“热”)╱语

祈愿舒缓的语气

第3篇:黎明的通知 教案教学设计

刘建华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

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刘建华

教学设想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引领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的诗将现实的内容和艺术的技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其诗作中的时代意识非常强烈,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黎明的通知》这首诗以欣喜的心情告诉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黎明就要来了,如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就要诞生。在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中的感情和韵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工商业兼地主家庭。因家中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艾青被寄养在一个贫苦农妇家里生活了五年。少年时喜爱美术,初中毕业后考入了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引领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的诗将现实的内容和艺术的技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其诗作中的时代意识非常强烈,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黎明的通知》这首诗以欣喜的心情告诉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黎明就要来了,如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就要诞生。在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中的感情和韵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工商业兼地主家庭。因家中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艾青被寄养在一个贫苦农妇家里生活了五年。少年时喜爱美术,初中毕业后考入了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勤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

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锦集17篇)由网友 “tt831129” 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

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诗歌中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难点:

1、体会诗中“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2、文中一些诗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结合背景知识,反复朗读,教师适当点拨,在整体把握诗歌思想与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即可。

二、诗中的思想感情

艾青在艺术感知方式和抒情表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重视直觉印象,强调主观情感和意志对感觉、感触、感受的渗透,追求各种感觉能力的综合统一。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拥有将它们迅速转化为新颖形象的能力,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

《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都跟通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单位(受文对象)、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你所见过的通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