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新的历史条件,要想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那究竟该怎样来上好语文呢?结合这些年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首先,储备于平时。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沔尊、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
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准备于课前。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
另外,决胜于课堂。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课堂导学服务,教师与文本对话业已完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已经通过预习也进行完毕。课堂导学是完成导学目标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抓住课堂导学这个环节。
通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一来情感体验就会全面,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以经典篇目《变色龙》为例来谈一谈。
导学进行之前,布置好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好有关的知识。上课开始让两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比一比谁知道地多,记得准确,布置学生出声朗读课文,读后提出较易的问题,本课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在班级内讨论解决不需要教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奥楚蔑洛夫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文中的环境描写在第几段,有什么作用?军大衣的脱和穿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浅入深的逐一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来研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基本标志着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在导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进行
巧妙地艺术地点拨,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地课堂,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更丰满、全面。
最后,巩固于课后。
语文学习不能不掌握住知识,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事实,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地科学地指导。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努力。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可以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这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这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肯定是很明显。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下面以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以布置两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第一,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课下去图书馆或者上网寻找相关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二,布置一篇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相象,进行续写,尤其是回来时的景色应该怎样描写,一定结合课文内容来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语文教师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那么所上的语文课就会更有效果和价值。我们知道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本都经过编者的仔细推敲,是很优秀的篇章,语文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在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经过这样一堂堂语文课的学习,语文课就有趣多了,在加上大量的阅读,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学习语文了。
第2篇: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不仅要解决难懂的字词。而且字里行间处处包含着哲理性的思想,需要老师去点拨,而不是灌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其中的思乡奥秘。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山的那边》中,有“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是指要达到理想境界需要用自己的信念去克服困难,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里不需要你去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一回事,而是需要你用生活事例去点拨、启发他们心中那幼小的心灵,感受获得知识的欢喜。
我上了一堂不太成功的作文课,为什么说不太成功呢?因为我只简单地讲了怎样写作文的一些步骤已经你们作文出现了那些毛病。反应很冷漠,就像水灌输到两头空的水管一样,一边流入,一边流出。应该想过滤器,营养先吸收,那些没用的再排出去。另外在讲课中也有知识贫乏的毛病,除了我准备到的内容,我不知道还要讲什么,也不敢再讲什么,生怕多讲了出错。我也知道一些写作大家,如:鲁迅、老舍、辜鸿铭、郭沫若等人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方法,如果也拿出来讲讲,既生动形象又让同学切实掌握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大师的力量。
声音的好坏是毋庸置疑的,不在于喊,所以不在于大声喊,这样反而很累,效果也不好。声音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特点是震撼力和穿透力,也有起伏性,能够不时惊醒那些想思乡流离在外面的同学,让他们都投入到课堂的气氛当中。有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最多集中精力25分钟。为了最好的提高上课效果,标准的普通话是必须的,经过严格师范教育而走上岗位的教师,普通话一般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重点是个别词语的发音,有的老师贪图一时的悠闲凭自己的猜测来判断,往往会造成失误,给学生予误导。因此,凡是遇到自己觉得有疑惑的字,一定要勤于查字典。
上一堂好课,除了掌握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生动延伸,可以说没有延伸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有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能够把知识贯通,学以致用。博学是重要的,在备课的时候,因为你的博学可以很快地联想到这节课的相关延伸,从而查阅,做好准备。在讲课的时候,因为你的博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灵活地贯通,没有死胡同。敏捷的思维是重要的,因为你的敏捷可以很快从众多的事件中得到一般性的规律,从而给学生予启迪。就像是七色彩虹,简单的几种颜色有无穷的变幻。最忌讳的是老生常谈的的模式,讲那些平凡而枯燥的道理,还美其名曰:强调。殊不知学生在家里也可能“享受”过这样的“强调”,这样就会造成厌学的情绪。这不仅是课堂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课堂的提问、举手发言至关重要,这是师生互动,老师了解学生,学生接受知识的最好方式。最好是在课堂上用极其引导性的语言煽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想发言,想讨论个究竟,让他们充分地开动脑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导课堂,可是对老师的引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有力的引导加上含有思想性的点拨,很难想象课堂会精彩。
师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幽默的老师,威严的老师,他们都有共同点:讲话有份量。课堂的纪律有保证。事实上,上课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上法,但是内涵、精神是相同的。我们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也要保持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2006
第3篇: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上至教育领导,下至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新课程的改革而努力。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浪口风尖,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准备好每一节语文课,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要入情。导入要有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