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元曲三百首小学读后感
元曲三百首小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曲三百首小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曲小学读后感1
《元曲三百首》是一部文选型作品,全书共选入元好问、杨果、珠帘秀等。70位作者的291首作品,以及无名氏13首,共收录304首元曲。所有曲目按作者进行分类,每个作者名下都有相关的人物生平及创作特点,每篇作品下都有相关注释及名家赏析。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数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的时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以种族论社会地位,其中汉人与南人都属于底下的种族,在社会与政治中备受压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此外,元朝没有规范的科举取士制度,知识分子难以通过科举之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导致士族中出现一批“感士不遇”的文人典型。这种社会政治和民族的压迫,将知识分子从上层政治圈层中驱逐出来,而他们又不能融入到下层平民劳动者的阵营当中,于是,他们选择了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市民阶层。然而他们又不能像普通小市民一样产生对自身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这就形成了文人的尴尬境遇与失落情怀,当忧愤、悲壮的调子已经被前人和今人普遍唱罢之后,便产生了这种忧愤情怀的异化——自嘲与冷峻的幽默。
元朝是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的一个显著社会产物就是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上层的统治阶级也不是下层普通劳动者,市民阶级的兴起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需要,即市民文化。他有别于传统士文化的封建正统式的典雅,而是一种新式的通俗而不是情趣的文化类型,这就促使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积极进行通俗的元曲创作,幽默正是这一种需要的表现之一。
元代文学面临着由士文学向平民文学的转变,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庞大,鲜活的创作群体也集中在了市民阶层。怎样使文学发展适应当时社会的广泛需要是当时文学演变的主题。而通俗幽默的创作风格、通俗晓畅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元曲的幽默化、俚俗化正是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产生的。
总之,幽默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幽默的创作风格为元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收录作家人数众多,所选曲子来源广泛、比较有代表性,且都为传世的经典名作,独具特色。作家及作品相关介绍内容较为翔实,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此同时,注释及赏析内容多选自不同点评家,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认识,是一部较为丰富、全面的介绍元曲的文选型作品,有助于初学者积累知识、开拓眼界。
元曲小学读后感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我曾读过唐诗、宋词,这次看到这本新版的《元曲三百首》就借了。
以我的水平免免强强地读完了《元曲三百首》,这本元曲,本应细品慢嚼,限于时间,不求颇解,只求了解。所以这读后感也只能硬拼强凑而成。也许是研究元曲的人较少,这本《元曲三百首》只有注释,没有译文和时代背景,书中的元曲在小学古诗必读和课本中很少出现,读起来有些费劲。建议给小学生读的元曲不要这么多,100首就夠了,最好能像宋词唐诗那样加以译文和背景。
元曲顾名思义是曲子,其用词通俗,民间哩语多,趋近于民歌,像我这样的水平也能读懂十之七八。通俗化的文学不是更贴近民众的心呢!
我发现元曲中句子中分句的格式丰富,不像格律诗限为二个分句七字或五字,比如查德卿。寄生草。感世:“……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一句就有11字、10字两分句,高克礼。天宝遗事:“……哎,三郎!睡海棠,都则为一曲舞《霓裳》。”一句中就有1字、2字、3字和8字四个分句。丰富的表达格式,不是更容易抒发感情和思想呢!
我国的诗词曲,格律严谨,既要押韵又要平仄,还要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数的限制,层层重重的束缚,压制了发展。虽然我喜欢读读它们,背背它们,但要我作作它们,我承认力不胜任,也无兴趣。
元曲让我想起歌曲,一首歌曲先有曲后有词,或是先有词后有曲呢?我想应该两者都有,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美抒情的曲子,比如赞美诗中的曲子总是百听不厌,如果我们脱出那些已经不流行的古曲调子,依据当代流行的,或世界经典的优秀曲谱,去填词和曲,这样的谱写的词曲不是更有生命力呢?学习国外的自由奔放,结合我国的古典韵律,希望一种新的诗歌词曲出来!让我们小学生在歌唱中学会作诗词曲!
元曲小学读后感3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小学读后感4
最近,应于语文积累的需要,我决定先背一本元曲,不过,我对元曲比较陌生,应为之前从来没有接受过元曲,故感到很新奇。
著名的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必有一代之文学。”相信大家对唐诗、宋词都比较熟悉,文学,乃一个国家对他的文化的代表,你想,那美国能有唐诗吗?显然是不能的,我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渊源的历史,但是无法有一种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这种蕴含着一个朝代的文化底蕴的文字就应用而生,你看那现在这外国人对中国的宋词、唐诗,都很好奇,都很敬佩,关键,他们实在没有呀。我苟认为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气,列如:汉诗的雄气,初唐的华丽,盛唐的浪漫,晚唐的忧愁,宋词的豪壮,元曲呢吸收了前面罗列的文采,采万家之笔,吸万家之风,独成一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希望什么时候,如今的社会能够应用而生一种独特的文体,传承下我们中国的文化,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还是靠我们现代的人呀!
我只想强调一句话——天下的文章,皆好,取长补短,才是王道。
第2篇:《唐诗宋词元曲300首》读后感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读后感
有一种相思叫做举头望明月,有一种母爱叫做临行密密缝,有一种友情叫做天涯若比邻,有一种爱情叫做只羡鸳鸯不羡仙···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歌赋更是耐人寻味,令人向往~唐诗,宋词,元曲更是其中的巅峰。
唐朝是诗歌的全盛时期,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其中我最敬佩就是诗仙李白,他本满怀自信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狂傲的喊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因官场黑暗,仕途迷茫,于是乎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可生性放荡不羁的他不畏权贵,呐喊一句“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游记山河,浪迹天涯。
宋朝的诗歌虽不及唐代,却也有其宋词的代表。其中辛弃疾,欧阳修,李清照,王安石,苏轼,柳永,陆游···更是其中的代表作家。辛弃疾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是道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晚期却因金兵入侵,丈夫去世情调伤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用她的词回应了生活的不公,她的词陪她走完了下半生;苏东坡虽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受到父亲的影响,更是有母亲的“亲授以书”,终于成就一代伟大词人,其中最具代表作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相比之下的元曲就显得落寞了许多,不过其也有别样一番风味。也有着马致远,白朴,关汉卿,张明善等著名曲人,像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我们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了~“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喜欢古诗词所带来的意境,作家们或落地还乡,或愤恨社会黑暗,或生活落魄不堪,他们把对人生的感悟幻化成文字,有诗词歌赋营造一种意境,让我们后世能够了解他们的情感,是他们赋予了诗歌灵魂,更是诗歌重现了他们的身影,所以有了流芳千古的诗篇。再读这些作品时,我便沉醉在其所营造的氛围中,或喜或悲,随着诗歌的语句我的心情也是跌宕起伏,有时感叹诗人的自信豪迈,有时也为诗人不公的命运悲叹,有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喜悦···我不禁感叹古典文学的感染力,在品味了他们的一生时,我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3篇:元曲读后感(精选8篇)
第1篇:元曲三百首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元曲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
书当当买的,大概8块钱。热爱妇女的北京人—关汉卿是在多少岁写的《一枝花.不伏老》?是不是中年男人都会在某一个时间点,默默的在桌子上刻:打败时间,这种句子?
元朝妇女好厉害,女演员朱帘秀,能文能唱,她跟关汉卿的关系,类似当年巩俐与张艺谋,这么好的料,为什么没有被后世编撰拍成电影呢?
腊梅拍的庐山东林寺,出现在马致远的曲里,门前有条虎溪,原来这座寺庙这么有名,我百度了下图片,房子被翻新了很多,山顶树了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美感全无。
王思聪要是能组一少女乐队该多好,全取三个字的艺名,光曲牌名就用不完。
小桃花、
第4篇:元曲(整理)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天净沙(作者:严忠济)【原文】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作者简介】
严忠济(?-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长青(今山东长清县)人。其人仪表不凡,长于骑射,袭父职任东平路行军万户。元世祖忽必烈攻宋,忠济奉诏率兵进军,所战多捷。人千其威权太盛,被召还京。他治理东平时,让当地豪绅代属下和百姓缴纳所欠赋税。卸职后,豪绅们向他讨债,忽必烈听后为他偿还。至元二十三年,特授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浙江省事。因年老,辞不就。能曲,《太和正音谱》列为“词林英杰”。《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首。【写作背景】
作者的前半
第5篇:唐诗宋词元曲
宋词 1.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3.清平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4.满江红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
闻道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月本吾家,今为客。
5.南乡子
辛弃疾 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变作
第6篇:唐诗宋词元曲
上联: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文学七朝六绝唱
下联:李篆曹隶颜楷王行张草金石刀刻,传统书法五体一脉承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某个时代的文学是某个时代的文化的一个元素,同时某个时代的文化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文化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特定时代的文学必然会深深地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唐宋以及宋元的朝代更替,是政治上的巨大变革,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热切地期待社会稳定,经济在受到战争破坏后渐渐复苏、发展,文学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