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古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2 07:08: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古诗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古诗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一、命题形式

1、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如南通市古诗阅读《春雪》:诗歌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两首同题材诗词比较评价,这种题型往往要求比较阅读两首诗词,对其内容、情感、观点、手法等异同进行比较,如扬州市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作比较赏析,既体现了开放性,又体现了选择性。

二、命题角度

1、概括内容主旨、感悟诗人情怀。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古人云“诗言志”,这里的“志”主要指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有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两种,但诗贵含蓄,所以,考思想感情绝大多数考那些耐人寻味的情怀。如:连云港市陆游的《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南通市《春雪》: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无锡市杜甫《绝句》: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黄冈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2、把握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方面指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即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因为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如昆明市的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对本诗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就涉及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由于被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理解整首诗意、体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营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杨柳、明月、梅花的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思的统一。这类题型往往要求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景、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盐城市《游山西村》: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温州市《送友人》: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什么样的景象?

4、体会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是语言的艺术,“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了炼字炼句追求的境界。品味语言类试题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学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如无锡市杜甫《绝句》: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湖北恩施市赵师秀《约客》:第四句诗(“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同样是陆游的《游山西村》赏析,徐州市从炼字入手: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而连云港市则从炼句入手:简要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的哲理。黄冈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一问没有规定回答问题的角度,考生需要从语言欣赏、情感体悟、内涵探究这三方面中的任两方面作答。这类试题命题常见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领会诗词中某个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最有意味、特色的一句或一联。

做阅读理解的步骤

1、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于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这个脉络要搞清楚,否则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点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4、根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段落寻找答案,让自己的题目做正确。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局限于阅读练习题,应该在平日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6、对于阅读要怀着自己兴趣,不断的思索,读出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水平。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第2篇: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第3篇: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命题形式

1、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如南通市古诗阅读《春雪》:诗歌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两首同题材诗词比较评价,这种题型往往要求比较阅读两首诗词,对其内容、情感、观点、手法等异同进行比较,如扬州市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作比较赏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古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古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