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赵州晓雨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2 07:05: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一方水土赵州晓雨散文

一方水土赵州晓雨散文

应该是赵州小雨的,落笔时,我却鬼使神差,写下了晓。

确实,雨不大,没有轰轰烈烈,电闪雷鸣,甚至太阳也没有完全被浓云遮蔽,那雨就毫无迹象地来了。雨稀稀落落,却很结实,如果不是脸上的点点湿润,还有地上的麻花碎影,还以为是哪位玩童,站在高处,正往地下撒落一些豌豆。确实是雨。仿佛是一个早已筹划好的仪式,刚好此时此刻开始。不知是迎接,还是开幕致辞,我不知道这雨的来意。总之,就在我从五台山出发,经石家庄栾城赵县,带着一个怀揣了几十年的梦与神秘,趟过一路的秋高气爽,步入赵州桥景区大门的时候,那雨就蟋蟋蟀蟀下了起来;而当我在一个个神话传说的列阵中,穿过长长的林荫引道,来到赵州桥头时,那雨又嘎然而止。从头到尾,干净利索,我还未曾撑伞,或者说还不忍心撑伞。这就怪了,连同刚才的神秘、讶异与惊奇,都被这来无踪,去无影的雨拉长,不见头尾,也无法寻找诠释。就这样,我被这雨的身份搞晕。

也许,当一个人带着欲望时,总是很容易被搞晕;当被搞晕时,总是希望明白;而当真正明白时,却又懂得了最珍贵的是放弃。命运中的纠缠,就是如此复杂。这是早上游览五台山,听取高僧做法事时得到的启示。我相信,这雨的到来,本身就带着证明。我想到了晓。不是拂晓的晓,此刻不是拂晓,而是午后,太阳把人影拉斜,形影之间构成一个简洁的V字。而是知晓的晓,也可以理解为明白的意思,也许与峨眉山的洪春晓雨差不多吧。我相信,晕的是我,而不是雨。雨是明白的。否则,这雨为什么那么恰如其分,令远道而来的我,心未想而事成。当然,所谓事成,成的并不是什么宏图大略,而只是一种心情,一种明白的获得。一个人阅尽红尘,行走天下,还有什么比心情更重要的呢。的确,这雨的到来,令我精神为之一爽。尽管,落在脸上的雨,与滞留的汗渍混合,还有一些粘腻,并不舒服,但那只是肌肤的,表面的,几天来的旅途颠簸,仍被这雨一下涤净。

当然,我所说的明白,并不仅仅是指这雨与汗,清爽与腻烦,而是这桥的前世今生。就像水与舟相联,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一样,桥总是与水相联的。不是么,没有水哪来的桥呢,没有水拿桥来做什么呢?创世之初,洪水泛滥,那时还没有桥,我们不能渡到无边的对岸,只好在漫无边际的洪荒中等待救赎;那时也没有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诺亚方舟,让脆弱的生命得以泅渡。但这里的水不是洪水,更没有肆虐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说,洨水(xiáo shuǐ)河更接近母亲河的本真。她温情可人,只有哺育,没有肆虐,只有付出,没有获得。她自从获鹿、井陉接壤的五峰山走出,就一路的浅吟低唱,唱不尽千万年的摇篮曲,经获鹿、栾城、赵县,入宁晋,与沙河会合,进入滏阳河,都忠实地履行母仪的天性,哺乳生灵,慰藉大地,夏秋两季,还可为舟楫往来开辟捷径,给一片平铺直叙的土地增添妩媚。有水,就有了分割,有了阻隔和距离,洨河也不例外。虽然,并不是一切分割阻、隔和距离都是坏事,但洨河两岸的人需要方便。赶集的乡人,往来的商贾,相亲的情侣,回娘家的媳妇,清明祭祀的孝子贤孙,都希望像从母亲的左臂,温馨挪到右臂一样,顺畅地往来于洨河两岸。我想,这就是赵州桥又叫“安济桥”的本意吧,平安,帮济,不是既是一种祝愿,又是一种帮衬?

有河就有桥,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使命。只是,这使命来得太早,在1400年前,在全世界的人都还习惯于以木为桥,以舟渡岸的时候,这使命就落到了李春的身上。

我对李春并不了解。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平时爱装什么样的衣服,有什么习惯爱好。这不是神话传说,这是历史,因此我相信,李春是一个既普普通通,又与众不同的人,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他明白洨河的水性,明白百姓的企盼,明白造桥的要旨,更明白自己的使命。于是,我站在桥头,凝望那一尊尊与这桥有关的塑像,久久发呆,无论传说的,还是现实的,我都希望自己的贴近,能够穿越千年时空,还原鲜活的历史。可是,思索再久,面对明白的李春,我还是有许多不明白。我不明白李春的气魄。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何以如此超越,在宽阔的洨河上造一座惊世骇俗的桥。我不明白李春的智巧。他创造的“敞肩拱”,比法国泰克河上类似敝肩形的赛雷桥,整整早了700多年;他设计的桥梁构造,为什么至今仍然桥梁设计的经典。你看,大拱两肩衬小拱,既扩大了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自重,又形成重力分解,增强了桥的稳定与负载。我不明白一座经历了千年风雨、战乱和地震,仍桥水相依,固若金汤的石桥,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却生命渐枯,灵性衰减,有形无神。导游的`解说是随意的,却句句刺痛我的心。导游说,洨河的航运史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60年代后,上游水源逐渐减少,最终于70年代断流……

从导游的解说中我才知道,现在的赵州桥飞架的洨河故道,实际上已是一条消失的河。只是,碍于赵州桥名气太大,只好让它消而不失。于是,智慧的当地政府出钱,按照修旧复旧的原则,不仅在原址修复了赵州桥,而且在桥下造了一段人工河。水是用抽水机抽排的,在这段蓄水池般的人工河里机械地循环。如果不抽排,死寂的水不仅会很快发绿发黑发臭,而且而且会很快干枯,让河与桥都异化为一个没有存在依据的怪物。何况,这洨河是只有付出,未求获取,哺乳了我们千年的母亲。据说,洨河已改道,那么,坚守的赵州桥,已就失去原来的意义了。这段无头无尾的河,依然谓之洨河,可是已无昔日洨河的活水,洨河的灵性,洨河的母仪了。或者说,河与桥依在,在那里坚守着一个千年的辉煌,千年的骄傲,也是千年的神话,只是,它已丧失了水与桥原本的意义,演化成一座作秀的桥,飞架在一段作秀的河上,为崇拜的外地人寻找烈藉,为精明的当地小贩赚取商机。

哦,我终于明白这不期而至的雨,赵州晓雨,明白了它的来意。它是要以点滴的鲜活之水,为洨河和赵州桥,还有陪同的主人,以及带着朝圣之心,远道而来的我消除尴尬啊!

第2篇:一方水土 十里乡贤

一方水土 十里乡贤

今天,从幸存的乡村老宅走过,也许还能看到“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之类的门楣题字,人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曾经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的道德修束。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绅或乡贤始终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乡绅大都是乡村社区兴办学务,修建各种社学、义学、族学甚至私塾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在灾荒年代,乡绅又是政府重要的社会协助救济力量,在捐资和主持乡赈的活动中不可或缺。平时,他们还常常组织兴办一些诸如育婴堂、栖流所、施棺会、救生局之类的慈善机构,以帮助救济鳏寡孤独或残疾等一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在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晁夫人就是一个非常有菩萨心肠的乡绅遗孀,在当地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时,她一次次主动捐出家产,搭建粥厂,广济灾民。因此,“乐善好施的乡村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对乡绅的主流认识:“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协助,则劝戒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

除了做慈善,乡绅还是制约官权的重要力量,有能力“为民请命”,当官府权力与乡土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能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保障乡土社会利益。事实上,官府在征收赋税或执行其它公务时,必须征得他们同意才能付诸实施。

作为“乡贤”,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后人的尊重和推崇。比如宋朝的朱熹就在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再如《洪洞县志?人物志》记录的靳之隆“解任归,筑读书精舍,数百里负笈从游者,不下百数,各因其才,多所成就。处乡党以中正和平为一邑表率”。这样的乡绅往往因其“贤德”被大力旌表,如在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到了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

一方水土,十里乡贤。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由乡贤主导的乡贤文化历来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四川有哪些知名的乡贤? 曾海宽:广施善行获乡邻敬爱

曾海宽,明代泸州人,从小受家庭影响,饱读五经史籍,博学而笃志。康熙《四川总志》卷十八《隐逸志》载:“曾海宽,泸人,善诗。家贫不仕,授徒于合江。常晚浴于渡口,举遗金七百,还其主。又以学资给鬻女偿官钱者,其人纳卷授女,宽焚而遣之。”

曾海宽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子孙后代多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直至今天,泸州境内的曾氏后人仍受曾海宽的影响,以“修身、诚信”为家训,并由此延伸出其他家训,载于族谱。

当时家乡大塘(今泸县方洞镇牌坊村)杂繁差役多,于是他携全家迁居到风景秀丽的合江县笔架山麓,自己设馆教学,以微薄的学资养家糊口。自来到合江笔架山以后,曾海宽待人谦和,和睦四邻,诲人不倦。经常尽自己绵薄之力,广做善事,口碑甚好。

隆冬季节,曾海宽在路上遇到衣不蔽体的在外讨饭的人,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披上,还给一些散碎钱财解决温饱。曾海宽经常在傍晚时去江里洗澡消暑。有一次他洗完澡要准备回家时,忽然发现岸边有一个包袱,他打开一看,里面有白银七百两。他就在江边守护着这些银两,直到深夜失主找来而奉还。失而复得的失主,要拿出银两感谢他,曾海宽婉拒了。

曾海宽去世后,他的种种善行和良好的美德,受到当时政府的褒奖,被崇祀在泸州乡贤祠内。康熙《四川总志》、乾隆《合江县志》、嘉庆《直隶泸州志》皆将他列入乡贤志。

乾隆年间,曾氏族谱 眉山彭端淑:归蜀掌教献身育人事业

彭端淑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四川眉州丹棱高桥桑黄坝(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桂香阁)人。他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出生于一??富庶的大家庭,《清史列传-彭端淑》称他:“幼而颖异,十岁能文。”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乡试中举,后进士及第,任升吏部员外郎,文选吏司郎中,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广东肇罗道署察使等官职。彭端淑在其任上,以“清慎”自励,他身为朝廷命官节制重镇,但出行议事,巡视察访,却轻衣减从,并严禁“迎送馈”,违者严惩,其作为深为地方“吏民称歌”。对于民事纠纷、刑律诉讼,则依据案情,权衡事理,循律论断,旬月之间便处置肇罗道所属州县陈积老案三千余件,由是声威大振。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彭端淑辞官归蜀。归蜀后,时任四川学政陈筌聘彭端淑掌教锦江书院,后由主讲晋为山长(院长)。锦江书院是四川当时的省立最高学府。彭端淑掌教锦江书院约二十年时间,其间他以广博的学识,全力于教书育人。蜀中著名学者如李调元、李鼎元、张?G、姜锡嘏、钟文韫等皆出其门下。晚年的彭端淑将其全部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长宁梁正麟:解甲归田续修故乡县志

梁正麟

梁正麟,字叔子,号瑞之,四川长宁县人。辛亥革命后,梁正麟历任广西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四川军政府参事、秘书长、上川南道观察史、四川盐运使、眉山专区督察专员、省参议员、长宁县参议长、国民大会代表,“九一八”事变后任四川省国难救济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的宜宾《长宁县志》记载,梁正麟自三十年代后期“解甲归田”,回到故里,修县志、办学校、做善事,赢得乡贤名声。在长宁,至今乡民们仍流传着他续修县志、倡议和参与修公路、出资创办培风私立中学、支持乡绅建纸厂和筹划开煤矿、兴产业等一件件益事。

由于时势多变,当时的长宁县志年久失修,修志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但梁正麟言难不畏难:抓紧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出包括所及人员配备、办公地点、必要经费开支等若干事项在内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及时上呈主管审批,以取得认同和支持;邀约挚友、邑上举人沈宗元一道承担重任;及时聘请人员,组建精干班底,内设了文牍、会计、书记、绘图、采访员等,作了职责分工;广泛宣传,向社会征集散落于民间的资料,以保志书尽可能少出现缺项和遗漏。

在梁正麟的加紧筹划下,修志“工程”进展顺利。县上及时设立了修志局,开辟了必要的经费开支渠道,且在县衙内腾出几间房屋作办公地点,并特为梁、沈二人各备一间办公和休息的简便套房。至此,整个修志“工程”迅速打开局面,走上正常运作轨道。续修告成的长宁县民国志,成为一部珍贵的地方史志文献。

“晚清民国两朝仕宦,洧江河畔一代贤达”,有书如此赞誉梁正麟,而他也成为长宁人心目中位分极高的乡贤。

第3篇: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推荐]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执教:王必方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

2、尊重民族礼仪。

3、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二、重难点关键:

1、知道我国的56个民族。

2、了解贵阳的民族文化。

3、不能直接参以各民族文化节日,只能从图片上了解。

三、课型:综合性学习。

四、教法:引领、合作、探究、实践。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一)引言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汉、苗、布依、侗、彝、水、回、忆佬、壮、瑶等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贵州高原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根据调查和各县文化馆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全省有大大小小的民族节日集会四百四十八次。按民族分,苗族二百七十次,布依族八十二次,侗族三十六次,水族十三次,讫佬族八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一方水土画板上的柳江散文

一方水土画板上的柳江散文

这话不假:夏日柳江之美,重在古镇映衬的山水神韵。

据说,有几位美术学院的学生,暑期到柳江写生,一来到柳江,就被这里的神韵搞懵了。美是一回事,重要的是迷失,季节的迷失。明明是夏,这里却没有洪水肆虐,只有青山映溪,波澜不惊。杨村河的水,其静其幽其大雅天成,决不逊色于书门闺秀。要说是春,虽也有点点娇艳,撒落月季杜鹃枝头,却不能说红肥依旧。这里的茂林修竹,绿得滴翠,戴上放大镜,也找不到“碧云天,黄叶地”的影子。更不要说山寒水瘦了,只能被人笑为痴人说梦。

难落笔了,难落笔了。老师教的审美发现不管用了,往日魔幻般的七彩色板,也突然变得木纳僵硬不好调遣。几位学生东瞧瞧,西瞅瞅,磨皮擦痒地折腾了大半天,灵感没找到,人早已弄得精疲力竭。于是问了一下导游,一路找到大榕树下,选了个露天餐厅面江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思乡随笔:念一方水土

思乡随笔:念一方水土(精选16篇)由网友 “古德奈先生”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思乡随笔:念一方水土,欢迎大家分享。

篇1:思乡随笔:念一方水土

冬日的萧条点缀着寂静的大山谷,晨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嬉闹枝头,偶尔有几只领头鸟会大胆的走上打麦场,寻找主人遗弃的颗粒糜谷……我就生长在这里,一名深山里的农民汉子。

我是跟着父亲来到这座大山的。风雨数十载,劳作终不休,亲眼目睹着父亲从刚挺笔直到弯腰驼背。如今,年迈的父亲已经抱膝卧床,年老体衰的呻吟听着让人心疼、让人揪心、让人不舍,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心膝前尽孝,安详晚年!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养活一家人的重担落在了我肩上。记得1993年,宁南地区的大旱让这个原本贫瘠的山谷更是雪上加霜,靠天吃饭的这些大山里的农民汉子,这个季节基本上颗粒无收,很多家庭靠外出打工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一方水土赵州晓雨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方水土赵州晓雨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