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1 07:09: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生:木兰诗。

师:对。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

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

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

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

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

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琵琶女出场前,白居易在干什么?

生:送别客人。

师:当时作者的心态?

生:惨将别。

师:此刻,秋月茫茫,思绪茫茫。此时的月亮营造了沉郁的氛围,琵琶女出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生:一位弹琵琶技艺很高超的女子,琵琶艺术家。

师:艺术家,很高的评价。哪里看出来?

生:第一节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很迷人,有感染力。忽闻写出声音的神秘。

师:从侧面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好。

生:这是一位心理很矛盾,有自尊的琵琶女。她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师:这是古代诗歌的出场的经典描绘。中国古代女子出场的特写镜头不是很多。像红楼梦中的凤姐是怎样出场的,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凤姐的开场白是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好记性,假如老师把这句台词放在琵琶女身上,你认为恰当吗?(学生模仿)

生:不行,太粗野,太泼辣。不符合琵琶女的个性,

师:琵琶女是容易受伤的女人,好,我们把琵琶女的出场的动作模仿一遍,我们拿课本做道具琵琶。(学生上台模仿、学生评论)

师:这几位同学扮演的琵琶女的出场,让老师想起了三个字 “不要脸”,脸和面有区别吗?怎样是半遮面?(老师模仿,学生评论)

生:琵琶女的出场侧身出来的,心理很矛盾,见还是不见,是个问题。

生:在晚上,孤单的女子和陌生的男子相见,多有不便,古代男女授受不轻。

师:但最终还是见了。这又是为何呢?犹抱琵琶的犹怎么理解,不抱琵琶可以吗?

生:白居易的诚心打动了这位女子,把船移过去,还发出邀请。再一次摆上酒席,感情很真挚。

生:不抱琵琶不行,那就不是琵琶女了,琵琶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特征。一出场,我们看到的就是琵琶。

生:可能在这位女子的心中,琵琶是最重要的艺术。

师:琵琶就是她的身份证。这叫做未遇其人,先见琵琶。通过她的出场,我们对这位女子有了些了解,我们刚才说了,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女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三节,(生朗读)本节把这位女子的一生浓缩成一段,这就是叙事的魅力。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生:可怜。有过幸福。

师:是怎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

生:才华出众,十三岁就成为琵琶高手。

师:除了才华出众还有

生:相貌出众

师:色艺双全啊。相当于现在的当红的影视明星,歌星。诗歌怎样叙述当时这位女子的幸福甚至有些疯狂的生活。(学生朗读)

生:名属教坊第一部,演奏水平很高。这些都是正面的写

师:侧面写的是

生:演奏水平让音乐教师折服,美丽的自己被其他的女子嫉妒。这些是侧面写色艺双绝。

师:还有吗。

生:演奏时的盛况,十分的壮观,歌迷为之癫狂。

师:这些五陵少年是当时的音乐发烧友,哦,谁是五陵年少。

生:就是唐代的富二代,官二代,争先恐后的送鲜花,送丝绸。

师:当时琵琶女有地位,有名气,有吃、有穿,有歌迷。为何要这样写的如此的灿烂呢?

生:跟后面做对比。

师:说具体些。

生:少年得意风光,而年老沦落色衰。

生:年轻时门庭若市,现在门前冷落。年轻时快乐欢笑,现在独自哭泣。

师:老师有个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为何不趁年轻的时候嫁人呢?寻找自己的幸福?(学生沉思)

师:或者说那些五陵年少对年轻的琵琶女的追逐出于怎样的心态?

生:完全就是因为相貌好,不是因为演奏水平高。

生:艺术一般来说年龄大了,水平越高,而琵琶女年龄大了却受到冷落,正说明当时的富二代不是真正的欣赏琵琶女的艺术。

生: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琵琶女嫁给商人也是迫不得已的。女人吗,总要嫁人的。

生:而商人根本不懂艺术,就懂茶叶。

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形象,琵琶女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或者说她的.悲剧有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

生:在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处于被人玩弄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位。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子的相貌,而不是才华。这就是悲剧。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年老了就不值钱了。

师: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女子从辉煌写到沦落,从明星沦落草根。

师:这样一位女子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感叹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是《琵琶行》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你怎样理解这句经典。

生:只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才有如此的感叹。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朗读课文第四节(生朗读)

生:这是一位生活不得志的生病的诗人,他告别京城,来到浔阳。

生:说的好听些是告辞,其实就是被人赶出来的,混不下去了。心情很不爽。

生:这是一位喜欢音乐的诗人。但是这个地方没有音乐。

师:是没有音乐吗?音乐有没有?

生:有

生:而诗人需要的是,用文中的换来回答

生:丝竹。

师:这是借代。是怎样的音乐。

生:很高雅的,很古典,有艺术享受的。

师:而此地的音乐是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都是很凄凉的声音,和白居易的心境有关。

生:还有山歌与村笛。

师:山歌和村笛很好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怎么会难为听,并且是呕哑嘲哳难为听。

生:在白居易看来,山歌与村笛是很低级的音乐,是不入流的,人家是大城市来的贵族。

生:也说明了白居易的贵族意识很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当然,我们不能对古人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把白居易看作焦裕禄式的和人们打成一片的好干部。但至少白居易和琵琶女可以打成一片,引起共鸣。一方面由于类似的生活经历,由人生的辉煌沦落为落魄,还有一方面是相同的爱好,对音乐的兴趣。可谓说真正的知音。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正是向知音致敬,向音乐致敬,向人世间的美好的感情致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一定有知己。所以在唐代时,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曲。哀怨绵绵的琵琶曲,千百年来让人叹惋。这就是艺术的不朽,也是诗人的伟大。

(第二课时赏析写音乐的艺术。)

第2篇:《琵琶行》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第3篇:《琵琶行》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

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

》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有关诗集琵琶行的课堂教学实录

有关诗集琵琶行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生:木兰诗。

师:对。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琵琶行》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读过《琵琶行》的同学,我想最难忘的、最触动心灵的恐怕是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逢,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一个曾年轻美貌、门庭若市,而如今年长色衰、独守空船;一个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而如今有名无实贬谪司马。辉煌、奢华属于过去,孤独、落寞则是此时,相同的际遇引发了最深挚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也道出了千百年前的千百年后的有着共同遭际的人们的心声。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内心世界。

(二)读诗:

师: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下面大家打开教材读1、3、4、5段落。音乐描写集中的第二段赏析在下一课时。

第一段:齐读第三段:请女同学读

第四段:请男同学读第五段:男女同学合作完成

(三)赏析:

师:同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