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练习题
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练习题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就是关注细节,就是落实。
A.科学化
B.决策
C.执行
D.民主化
2. 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的第一站是()。
A.西安
B.南京
C.沈阳
D.北京
3. 放,就是创新思维中的()。
A.领导人的思路
B.发散思维
C.收敛思维
D.下决心
4. 柯林斯,专门统计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投资收益的情况,区分了大盘股、优秀公司和高瞻远瞩的公司。
A.1960年-1996年
B.1978年-1996年
C.1980年-1996年
D.1990年-1996年
5. ()不仅是要获得形式合法性,主要的是要获得心理合法性,也为执行埋下伏笔。
A.发散思维
B.价值判断
C.走程序
D.事实判断
6. ()提出“我们各级领导人一定要学会尊重经济规律,一定要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少用政治和行政手段,多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
A.十六届一中全会
B.十六届二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六届四中全会
7. ( )发现了青霉素。
A.西蒙
B.杨振宁
C.弗莱明
D.爱因斯坦
8. ()对认知科学和决策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揭示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察觉机制的主要环节。
A.西蒙
B.弗莱明
C.杨振宁
D.爱因斯坦
9. 弱相互作用宇称非守恒定理是()提出的。
A.西蒙
B.爱因斯坦
C.弗莱明
D.杨振宁
10. 深圳市促进和保护改革与创新条例是在()通过的。
A.2005年底
B.2006年底
C.2007年底
D.2008年底
二、多选 ( 共 8 小题,总分: 20 分)
1. 大主意需要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接受()考验。
A.大思路与事实吻合不吻合
B.领导人的大思路、大主意与逻辑、理性、科学吻合不吻合
C.领导人个人的新思路、新主意,与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D.转移、投入到战略性全局性问题
2. “问题”的三个主要的方面有()。
A.思想观念内部的矛盾
B.思想观念与外部事实有矛盾
C.外部观念与思想、事实有矛盾
D.价值立场本身有矛盾
3. 当()矛盾冲突、紊乱、不一致时,当独当一面时,直觉判断才重要。
A.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B.当前判断与事实判断
C.价值判断与当前判断
D.未来判断与当前判断
4. 以下对领导人注意力的集中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对自身多方面兴趣的'自觉节制
B.大思路与事实不吻合
C.转移、投入到战略性全局性问题
D.对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钻进去、有办法
5. 以下对问题察觉机制的环节说法正确的是()。
A.当事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B.有问题,才能发现问题
C.把高度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
D.领导人努力不努力,善于不善于努力的问题
6. 对领导人职责的环节要求是()。
A.发现问题
B.抓住问题、抓问题的要求
C.越是到了重大问题就越是要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D.把高度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
7. 对既定的决策从精神实质上体现它、落实它,不打折扣把这个决策执行好,落实好,是()的基本矛盾。
A.结合的能力
B.变通执行的能力
C.灵活执行的能力
D.执行力
8. 创新思维和领导的决策的基本矛盾是()。
A.放与收
B.决与策
C.执行与决策
D.科学化民主化
三、判断 ( 共 16 小题,总分: 40 分)
1. 舍就一定能得,从舍到得有一个“致命的跳跃”,跳需要胆识和气魄。
正确
错误
2. 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但是真正能够发现那些具有战略全局和方向性的问题的人,永远都是多数人。
正确
错误
3. 注意力的集中,是领导决策中至关重要的匮乏的因素。
正确
错误
4. 矛盾论、实践论首先是光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学的著作,它给我们提出来抓问题要抓矛盾的。
正确
错误
第2篇:02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
创新思维与行政领导决策
——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科文部 副主任 教授 李彦青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
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创新思维的涵义及其特征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内涵及关系
3、创新思维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1、创新思维的涵义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作为人脑的特殊机能,是一个由多种思维要素、多种思维能力相互作用、协同进行的系统化的整体思维过程,其本质是人们能够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创新思维的特征
①客观性
②求异性
③整体性
④灵活性
⑤独创性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内涵及关系
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主体在创新和决策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手段和体制,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充分反映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既符合实际又体现创新思维的科学决策,正确地指导实践。决策科学化的过程,也是主观符合客观并通向客观的过程。
决策民主化是指决策主体在创新和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决策真正建立在充分反映民意和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以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归宿和最终衡量标准。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科学化,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化。因为民主化本身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方法和体制作保障;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就不能广开言路、思路,就不能动员各方面专家为决策服务,就不能发挥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决策的科学化就成了一句空话。
3、创新思维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纵观历史,横榄现实,无不证明,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的优劣得失、决策有无创新价值,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决胜于未来,使事业获得最大的成功。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一纸隆中对,精辟的分析了东汉以来的天下大势,为刘备定下了“夺取荆州,联吴攻魏”的战略决策,使刘备在当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复杂局势下,取得了三足鼎立之一的地位。朱元璋通过三次重大决策,最终统一了天下,完成了霸业,建立了明王朝。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
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走过三阶段
解放战争中气势磅礴的三大战役,打跨了国民党800万军队,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岛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也是触目惊心的。
首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体现。
其次,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三,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二、创新思维与行政决策原则
1、创新思维的客观性与决策的求真务实原则
2、创新思维的整体性与决策的系统思维原则
3、创新思维的可靠性与决策的可行性原则
4、创新思维的动态性与决策的灵活性原则
创新思维的客观性
与决策的求真务实原则
求真就是识本质、求真理、合规律;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原则,就是要求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从决策对象、决策环境和决策主体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开展各项决策活动。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
陶瓷行业发展趋势:日用陶瓷艺术化、建筑陶瓷美学化、卫生陶瓷节能化、艺术陶瓷批量化、特种陶瓷功能化。
求真务实的真,不仅仅是指真实性,而是真实性、概然性和模糊性三者的叠加或集合。
真(真理性)=
真实性+概然性+模糊性
创新思维的整体性
与决策的系统思维原则
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按照创新思维的整体性要求,把决策对象、内容和过程如实地当作系统整体来看待,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结构、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功能等关系入手,把握其自身内部的规律性。坚持系统思维原则,要求打开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视野。
用“大”看“小”——整体观念
用“长”看“短”——发展观念
“正” “负”兼顾——统筹观念
(权衡利弊)
1986年“十一”通车的天津外环线,路宽约60米,长140公里,从破土动工到主线通车不到两年时间,就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规划决策的结果。
埃及阿斯旺水坝的建造破坏了
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创新思维的可靠性
与决策的可行性原则
决策是要付诸实施的,因此制定决策必须具有现实可行性。不仅要认真分析决策实现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而且要充分考虑决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以有利于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可行性的准绳。
创新思维的动态性与
决策的灵活性原则
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发展的头脑、动态的观点、变化的眼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思考、具体分析和处理,从而才能实现有效的决策。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邢台晶牛玻璃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地决定产品策略,不断发展壮大。
变化
机会
挑战
竞争
吉利刀片灵活的市场策略
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汉斯 “遗牌招徕”策略
三、创新思维与行政决策程序
科学决策既是一个由一整套决策程序所构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可以说,在决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着创新思维的闪现。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程序 :
集思广益
拟定方案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决策都是针对一定的问题进行的,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问题不是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它需要决策者有敏锐的嗅觉和洞察能力,善于通过调查研究,从复杂的事物和大量的信息中捕捉问题。
“谋之于未变之前,治之于未乱之时”。新事物刚萌芽,“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能敏锐地发现它,抓住它;问题刚出现,倾向刚露头,“风起青萍之末时”,就能遇见它的趋势和结果。
问题被察觉后,进一步就是界定和确认问题。即要把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对本组织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摸清楚,以求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
问题发现后,就要确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目标是一个组织希望通过决策和该决策的实施,所达到的目的和衡量目的的指标。对目标的要求是必须明确、具体、可行。
明确,就是目标本身要有确定的含义,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骑墙居中。
具体,就是目标要有可以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如达到的程度和时间要求等。
可行,就是实现目标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是否可能,即条件是否允许。
注意防止和克服“布里丹”效应的影响
与目标紧密联系的是价值准则。所谓价值准则,就是运用环境分析、智囊技术等科学方法,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价值指标,并规定这些指标的主次、缓急和发生冲突时的取舍原则。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制定方案的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有区别的方案,才能比较和选择。国外决策理论都很重视这一点,并把那种只有一种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称为“霍布森选择”。
霍布森选择
拟制决策方案必须依靠专家和有关人员,运用智囊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拟定至少两种以上的多种方案。
3、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分析评估主要是运用智囊技术和可行性分析,对已拟制的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评估,以确定各个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
方案选优就是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或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
方案选优必须考虑利害得失,但并非要求“无害”。其实,“害中取小即为大利”。“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主张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也就是设立一个最低限度的满意标准,所选的方案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就行了。
方案选优是决策者的主要职责,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决策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敏锐的直觉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胆识与魄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汽选址长春
针对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政府智囊团提出六个方案:①不预理睬;②施加外交压力;③直接与卡斯特罗谈判;④出动军队,消灭古巴;⑤空袭摧毁导弹基地;⑥用军舰封锁海面,从经济上威胁古巴。
4、试验验证,普遍实施
方案选出后,还应通过具有典型条件的“试点”或局部试验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对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为修正方案、普遍实施提供依据。
经过试验验证后,就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领导者不仅要指导有关部门,吸收有关专家和具体工作人员制定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而且还要组织力量,指挥、带领下属实施方案,使之变为现实。
四、创新思维与行政决策机制
在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以民为本,运用创新思维,逐步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深入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
充分反映民意——科学决策的根本体现。
广泛集中民智——科学决策的基本保证。
切实珍惜民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深入了解民情
——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
在决策之前,能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需求,既关系到决策思想、决策意图的来源是否可靠,也关系到决策的群众基础是否牢固。
一是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民情的存在状况、本质和走向。
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力求对民情的实际状况有透彻的了解和判断。三是拓宽了解民情的渠道,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民情。
1958年彭德怀同志到湖南视察时,曾得到一位红军残废战士送给他的一首打油诗:“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
通过大众传媒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建立起下情上达的信息沟通网络,或通过电台、电视台的热线直播等形式来体察民情,都是了解民情的有效渠道。
充分反映民意
——科学决策的根本体现
决策目标和方案能不能充分反映民意,不仅关系到决策的价值取向,而且是衡量决策有效性的根本标尺。为此,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依据和标准。
一是在“上”与“下”的结合部上科学体现民意。只有“吃透两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意愿、要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沟通起来,变两元性为一元性,才能做出充分反映民意的正确决策,取得两头满意的决策效果。
二是在共性和个性的联结点上正确反映民意,既要首先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又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自觉地将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和眼前利益置于全国的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中。
三是在科学和民意的交叉点上准确把握民意。
衡量科学的价值标准,主要看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理”还是“无理”;衡量民意的价值标准主要看是“多数”还是“少数”,“有利”还是“无利”。
既要符合科学规律,又要正确把握民意和顺从民意,努力使决策建立在既“有理”又“有利”的基础上。
广泛集中民智
——科学决策的基本保证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是决策活动的力量源泉和实践主体。只有依靠群众的智慧,在充分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二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路线和方法
三是充分发挥“外脑”在决策中的作用
上海市徐汇区面对加入WTO后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海外留学人员在政府决策咨询中的作用。
切实珍惜民力
——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人民群众是实现决策的主体。任何决策的作出和实施都应从民力的实际和程度出发,既要把决策建立在民力许可的基础上,又要在决策过程中珍惜和保护民力。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民力,从民力的实际出发,做到量力准确。量力不准确,必然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和行动上的盲目。
二是要真正爱惜和保护民力,少花钱多办事,力求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使人民的财力、物力不受损失和浪费,使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受压抑和损害,得到尊重和保护。
三是要科学运用和发挥民力,合理安排,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民力的效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货畅其流”,产生民力的最佳效果。
“一个骑兵营的攻势力和该营骑兵一个个展开的攻势力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步兵团的攻势力和该团步兵一个个展开的攻势力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同样,劳动者一个个发挥的机械力的总和,也和多数劳动者同时在同一不可分的操作上共同劳动时发出的社会力能,是本质不同的。„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要由协作来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那么就它自身来说,已经必须是一种集体力。”
——卡尔·马克思
天津外环线建设中用废钢渣铺路,变废为宝
“只有混乱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
“垃圾是未被利用的财富。”
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只有提高决策群体的决策素质,增强决策群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夯实决策基础,才能使决策的民主化更接近于科学化。
1、民主化不等于科学化——
2、简单的少数服从多
数并不可取
——只有决策群体形成高度共识,才能增强执行决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在创造中把决策真正落到实处。要使决策群体形成高度共识,必须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使决策成员都能了解要决策的问题和工作。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中,发展是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因此,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成员,都应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经济工作,为经济决策出谋划策。通过参与经济工作,增加共同语言,形成高度共识,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
3、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有制度化、程序化作保证
——只有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决策,才能有效地克服决策的随意性,保证决策的正常做出和有效运行。规范决策权限
规范决策内容
要规范决策程序
决策的后果要受法律监督
4、一个决策的做出并不等于决策的终结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有效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把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推向更高层次。
要重视信息反馈
——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对决策加以修正和完善。要加强检查督办
——只有在实践中,对决策不断加以创造和完善,对决策的执行加强反馈和监督,才能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3篇: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考试(95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就是关注细节,就是落实。
A.科学化 B.决策 C.执行 D.民主化
2.()提出“我们各级领导人一定要学会尊重经济规律,一定要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少用政治和行政手段,多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
A.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