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09307038 吴倩云 09级工管
我们常说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所探索的基本的、常常是带有普遍性的思想。那么我们在讨论《战争与和平》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其主题的分析上。小说的主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人类动机的荒谬性、探索人生的意义和领袖的局限性。
人类动机的荒谬性
《战争与和平》中大部分都在描写战争,它使我们联想到清晰的战争策略和合情的战争推理,但是托尔斯泰不断强调在和平与战争时期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不符合逻辑。智慧没有与理智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军事行动的诡秘程度及我们自己有关。库图佐夫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不是因为他制定了一个合理的计划且要求下属执行命令,而是因为他审时度势,全面考虑问题。如果计划的某一方面与现实不符他就会相应地调整策略。其他类似的不可思议的行为还包括尼古拉突然决定与玛丽结婚,而在此之前他还决定回到索尼娅身边;娜塔莎出乎意料地同彼埃尔结了婚。在小说中我们读到的几乎所有的不合逻辑的行为都产生了美满的结局,这就与托尔斯泰认为的存在于生活中的冲动情感远远不能为理性的头脑所能理解的观点不谋而合。
探索人生的意义
《战争与和平》中有几个人物曾经顿然发现人类存在毫无意义。例如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死里逃生,他看到了隐藏在虚假的世俗世界背后的真相。他以死亡求得精神升华,而彼埃尔在小说大部分篇幅中都在思考为什们生活如此空虚和虚伪。导致彼埃尔思考的直接原因是他错误的婚姻,但是他思索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海伦,还包括为什么人类要出现在世界上的问题。彼埃尔参与共济会的神秘行动是他为实现生活意义而做的一次努力。然而,托尔斯泰通过彼埃尔渐渐厌倦了共济会成员并对他们的消极思想感到不满,指出了这种努力方式的缺陷。彼埃尔参与政事,他那短命的、疯狂的、刺杀拿破仑的念头也是很肤浅的。最终让他的生命充满意义的还是同娜塔莎的爱情。
领袖的局限性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社会上层和底层人物分别进行了探索,向我们真实地描绘了农民与沙皇、奴仆与帝王的形象。因此,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等高层人物,而且有机会把他们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评论,宏观地评价他们的才干和作用。基于这点,托尔斯泰对公爵们、将军们和其他虚构的领导人的评价是相当严肃和平等的。当然,这个评价不敢恭维。尼古拉第一次看到沙皇,感到震惊,实际上,沙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对拿破仑的看法更为糟糕:当读到拿破仑在浴室里搓着肥胖的身子时,我们很难想到他就是欧洲的征服者。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证明了他对领袖们的挖苦是有道理的。在他看来,历史不是某些伟人创造的,它是无数个小得无法独立分析的独特的因果联系编织在一起的结果。就连认为自己是世界主宰的皇帝们,也受着环境中诸多因素的束缚。
讨论完主题,自然就要了解其主题成分。什么是主题成分呢?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陌生。主题成分是指有助于逐步展现并形成文本主题的再现结构、对比或文学手段。《战争
与和平》的主题成分可以大概概括为以下:不可思议的爱情、经济损失、死亡启示。
首先是不可思议的爱情。《战争与和平》中充满了不顾后果而荒唐地选定配偶的情节,其中一些决定还带来了极为不幸的结果。彼埃尔凭着对异性的热情和信任与美丽的海伦结合,但是当海伦与他的朋友欺骗他时,他的生活立即陷入痛苦之中。娜塔莎被放荡不羁的阿纳托利迷得神魂颠倒,准备同他一起逃走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使她陷入悲惨的境遇。她为自己迷恋阿纳托利付出了代价。由于安德烈不能原谅她的过错,因此娜塔莎失去了与安德烈在一起的机会。在以上两例中,非理性的冲动都以失败告终。然而,托尔斯泰并无指责无理性的爱情。小说结束时发生在娜塔莎与彼埃尔和玛丽与尼古拉之间的两段爱情竟然同时为他们和作为读者的我们所惊诧。虽然在他们的头脑中想的是另外一回事,但他们都突然意识到自己深爱着对方。无法解释的爱情可以是一次可怕的错误,也可能是一次美妙的经历。它深不可测,象征着生活和直觉中不容忽视的神秘力量。
在小说中,大量金钱和财产的损失是一个不断出现的题材,它尤其与罗斯托夫家的关系密切。在小说开始,罗斯托夫家族随着伯爵不负责任地挥霍财产,已经走向衰落。尼古拉在赌场上的失败加快了家族衰败的步伐。最后,在法军入侵时,他们被迫放弃了在莫斯科的宅邸和大部分财产。但是,经济上遭受损失不一定意味着失败。托尔斯泰本人为了获得精神上的重生,在后来的生活中就放弃了财产,他在《战争与和平》中住处罗斯托夫家物质方面的不幸具有积极的一面。罗斯托夫伯爵体面地为尼古拉偿还了债务,表明了父子之间的亲密联系,也使得尼古拉发誓五年之内还钱给父亲。他在小说开始时就明智地放弃了金钱,后来成为一个精明的地主。此外,罗斯托夫家对生活的态度并没有因为经济损失而发生改变。他们养育了两个迷人的孩子,分别与俄国最富有的两个家族——博尔孔斯基家族和别祖霍夫家族的成员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托尔斯泰特别暗示了金钱上的放弃最终能够丰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精神世界。
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死亡不只是一次生命的终结,还是一次能够带来哲学启示的精神活动。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死里逃生时获得的。他躺在战场上幸福地觉得世间万物轻如鸿毛,身上如释重负。安德烈甚至不在乎拿破仑是否亲临,也不对他加以评论,世间的阶级权利观念在他看来毫无意义。托尔斯泰对死亡的启示作用的描述还包括一些人物通过别人的死得到顿悟的情况。彼埃尔在法军营地见到俄国战俘被枪决的情形遂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形成了对疯狂的战争和人类间兄弟友情彻底的认识。他对普拉东的尊敬使得普拉东的死成为他生活的转折点。同样地,安德烈的死让娜塔莎的观念产生了重大转变。她变得爱思考,比以前认真。如果没有经历过失去安德烈的悲痛,她大概不会成熟起来,最终与彼埃尔走到一起。因此,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结束,还是对信仰和思想进行的一次深刻教育。
第2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洁净的器皿和甘露
一八五六年,老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即位,新政使人们对尼古拉一世登基时发生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又产生了新的热情,但是一贯反对权威的托尔斯泰对“挖出这些老古董”很不以为然,因而被比他大十岁的屠格涅夫用书信狠狠地教训了一翻,终于使他对这些人的思想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后他开始构思一篇关于当时得以回国的十二月党人生活的小说,但是他发现为了揭示这些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就要回到一八二五年的起义,而要写一八二五年的起义,又要去写这些人在起义时的思想产生的萌芽,也就是说要回到这些人的青年时期,亦即一八O五、一八O七、一八一二年的反对拿破伦的战争时期,从而使这小说的构思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小说最终没能写成,但正由于这个构思和要把一切弄清楚的专注精神,俄罗斯文学史上产生了这部伟大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只写到十二月革命的前昔,写到书中以十二月党人为原型的皮埃尔•别祖霍夫有志建立秘密协会为止。这部小说的故事以这四个主要人物的思想和生活的转变穿插叙述而成。他们分别是安德列•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尼古拉•罗斯托夫和鲍里斯•德鲁别茨科依,除了安德列公爵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理想原型外——曾致力于改革农奴制的实验(因此他在书中死去),其他三人都在十二月党人中有其原型(因而都活了下来)。特别是皮埃尔•别祖霍夫因为加入共济会而对神秘主义的兴趣(托尔斯泰曾与赫尔岑通信因为确认了这些十二月党人有信奉神秘主义的倾向而兴奋),还有鲍里斯•德鲁别茨科依(现实中是特鲁别茨科依)的临时变节倾向,以及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脾气暴燥,但做事勇敢果断的性格,这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历史中都有记载。
托尔斯泰是写战争的大师,从那三篇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小说,他就把很多写战争的作家甩在身后,这篇小说在在写作上当然更胜一筹了。这本小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写战争,托尔斯泰不仅把每次战争(特别是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和波罗蒂诺大会战)写得各不相同,而且更要反驳战争史中的荒谬的记载。如果说历史学家是把战争符号化,传记家们把战争舞台化,那么他就是把战争外景化、大自然化。
托尔斯泰极力反驳历史学家们的军事天才说,于是他就在这本书里对拿破伦大加嘲弄(总是描写他肥胖的小手和狡诈的手套,以及描写他享受被贴身侍卫象刷他的阿拉伯小马一样刷遍全身的滑稽场景),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那就是他一边嘲弄拿破伦的天才,一边又在书中大力颂扬巴拉格季翁和库图佐夫的天才。其实要解释这个矛盾并不困难,托尔斯泰在颂扬后者的时候,颂扬的不是他们的智谋,而是他们面对战争的那种顺其自然但又威武不屈、依靠人民的心态(库图佐夫虽然在战争中步步退却,但仍是咬定法国人将被迫吃马肉;而巴拉格季翁在指挥战斗的时候,总是对报告请示的人频频点头,但是什么也不说,只在必要的时候以身作责发起冲锋)。在这本小说里,托尔斯泰一方面对“顺其自然“的理念加以诠释,一方面对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加以推崇。
托尔斯泰从很早就开始读卢梭,他的思想总是带有卢梭的烙印。卢梭是法国大革命之父,其思想核心就是反对文明,回归自然。他认为人们越是追求文明,仰慕天才,生活就越来越虚荣、矫饰、窒息、弱不禁风,而只有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制订原始的契约,建造出理想的社会(这一点被伏尔泰大加讽刺,说人们读了卢梭的书以后应该去学习四只脚走路,然后埋头吃草)。卢梭思想的必然推论是没有受到文明教育(或毒化)的下层民众不仅值得颂扬,而且应该是未来的主人,其生活方式也是理想社会的天然雏形。当然喽,卢梭并没推这么远,但这却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他的契约论则有共和主义的萌芽)。而卢梭思想投射到托尔斯泰精神上,就是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从反思文明中追求“心灵净化”和“自我完善”。
在《战争与和平》中,那一段发生在皮埃尔•别祖霍夫生活的转变堪称本书的精华,而且也是一条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主线。它讲的是皮埃尔•别祖霍夫在决斗中意外打伤了他妻子的情夫——本人的老友——多洛霍夫而感到苍惶、茫然、心灰意冷并尽力逃离家庭,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但又不能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和自己今后要怎么生活,苦恼的要死,然后路遇老共济会会员巴兹杰耶夫。这个巴兹杰耶夫几乎一下子就看透了他的生活,并解开了他的生活之结。
巴兹杰耶夫立刻向他指出这是因为他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生活。因为信仰可以让人得到最高智慧,不认识最高智慧就只能活在一种似懂非懂、蒙昧无知、浑浑噩噩的生活之中,既受命运摆布,又受命运愚弄,还要被迫向自己的生活自欺欺人地说幸福。这些漫不经心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某种虚空形式,如果人意识不到这点,那就不是为自己生活,而是为生活牺牲,为生活卖命、奔波、劳苦;为达不到的目标烦恼,为不需要的权利而鼓噪;以倾全力说出一句惊人之语来看不起所有人,用层出不穷的鬼点子证明自己的愚不可及。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在生活的泥潭里打滚,把自己弄得污浊不堪,在人群里发出恶臭。一旦“理想”(假如可以称为理想的话)破灭,就会苦不堪言,但为了解脱还得诤诤有词、言之凿凿,最终留下成堆成堆被人一眼看穿的孤独,多么可怜的生活,太值得人死后再死一次了。
在托尔斯泰的另一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里,伊凡•伊里奇在死前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全家人都生活在这种虚枉的生活形式中,而他之前对他的妻儿态度粗暴也概因于此,于是,当他的儿子来看他的时候,他本想说一句“原谅我吧”,但是最终却没说出来,只是扭过头说了句“让我去吧”,这是多么惊人、可悲、可怕的一幕!一个人死前可以原谅所有的人,却永难原谅这种空壳的生活。
不过令皮埃尔不解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既使人们对文明兹兹以求,带着强烈的向往,以求得这世上所有的艺术和科学知识为目标——这里面绝对不乏最聪明的人——但是为什么就是他们也得不到那种最高的智慧呢?下面是巴兹杰耶夫的回答,这个回答让人惊讶:
”“我不明白。‟皮埃尔说„人的智力为什么不能达到你所说的那种认识呢?‟”共济会员露出忠厚长者的微笑。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他说,‟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以上肯定也是托尔斯泰一辈子所遵循的至理名言了,追求良知,洁心养性,回归自然,必能获得最高智慧看透生活,这也是托尔斯太思想的精神甘露。
第3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
第4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