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品读唐诗的经典散文
品读唐诗的经典散文
唐诗是中国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最可圈可点的奇葩。唐诗不矫揉,不造作,没有雕饰俗套,没有无病呻吟。唐诗里面无论是记一件事,写一处景,叙一段情,发一声牢骚,都词句洗练,韵律流畅,意境美妙,都能让读者感到它的真实和亲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爱的母亲呀,你对远方孩子的牵挂,惦念,期盼都缝进了一针一线,这细密缝织的都是无言而沉重的母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亲爱的人呀,请随身携带家乡的红豆,那颗颗的红豆都是我对你深情的思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的时候,美丽的时光,却往往流逝得那么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制高点,一览无余祖国壮丽秀美的江河山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奇幻美丽,“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自信豁达……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展现出一幅客舍对饮,难分难舍的别离画面。“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杜甫自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日日思念,梦中相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一个这样的知心朋友,即便远离天涯,心里也感觉和近邻一样亲。“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让我们永远结成忘情的好友,相约在天上再相见。这些诗句,足见唐诗描写友情是何等真挚。
唐诗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唐诗的光彩。细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宁静神秘的月色,那烟波浩渺的春江,仿佛人间仙境,让人神往留恋。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流,寥廓长空,会让你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白居易的如花雨,韩愈的天街小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苍,哪一处风景不是千古流传。
唐诗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 的忧伤,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如果没有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的所以感情,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
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心也随同它飞越在古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
唐诗和你的心情连在一起。烦闷时读唐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足以解忧。闲静时读唐诗,长河落日,大漠雄风,渔舟逐水,很能陶冶人的情操。伤心时读唐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旷世的悲凉最能体现你此刻的心情。高兴的时候读唐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极而狂,让你也不禁展颜。失意时读唐诗,知道兴尽悲还来,盈虚终有数,“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怎能不居安思危?
为官者读唐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为官者是百姓的父母,怎能不读不反思?修身者读唐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耐得住寂寞,万事方可做;少年读唐诗,读《金缕曲》,就能不断进取;老年人读唐诗,读《老将行》,老年人就能壮心;出游者读唐诗,读《望岳》,《庐山谣》,《黄鹤楼》……
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唐诗还可以让我们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
唐诗,凝重而古雅,它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情感。品读唐诗,既是品读过去,也是提高自己!
第2篇:品读唐诗作文
品读唐诗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读唐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有的气魄雄浑,沉郁悲沧;有的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十一假期前的周五一节作文交流会中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勾起了我对唐诗的回忆。
周六下午,坐在干净整洁的书桌前,看着一本古色古香的《唐诗三百首》。微风习习,吹来了诗书墨香。构建出一处处古朴凝重的文人雅居;笔韵流转出一首首墨香四溢的传世之作;描绘出一位位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才墨之薮之处,文人浮白载笔;给人一种精神的盛宴,似遨游诗海。以前背诵古诗时,特别是唐诗,便觉枯乏无味,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如今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玉阶怨》中李白透过窗帘仰望着那一抹秋月时“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又远望见那“若非群山玉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闻。”的美人,彩云像是她雍容华贵的衣裳,鲜花好比她的姿容,美得无以言表:画面像古琴的弦音般、蜿蜒的流水般流转,似乎在对面的山上看到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送别场景和桃花潭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唐诗有着她独具风韵的特色,不同于宋词、元曲,唐诗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给人以独特的享受,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如书中所讲“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不同,结果也不同,诗与诗人也是如此。”如“诗仙”李白流放途中,“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与返回途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绪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的对比。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唐诗所带给我的感受,使我陶醉其中,沉醉于此。唐诗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但是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的尘埃,就错把她当是不惹人注目的鱼珠,她需要我们为她擦拭,擦去那层厚重的往事尘埃,让她重现那夺人眼目的光彩!
第3篇:品读唐诗作文800字
品读唐诗作文800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读唐诗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有的气魄雄浑,沉郁悲沧;有的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十一假期前,勾起了我对唐诗的`回忆。
周六下午,坐在干净整洁的书桌前,看着一本古色古香的《唐诗三百首》。微风习习,吹来了诗书墨香。构建出一处处古朴凝重的文人雅居;笔韵流转出一首首墨香四溢的传世之作;描绘出一位位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才墨之薮之处,文人浮白载笔;给人一种精神的盛宴,似
第4篇:品读唐诗的味道作文
品读唐诗的味道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读唐诗的味道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簇白雪净了心房,一池碧水恐沾新裳,谁把文字写进青春,谁的诗行文采飞扬?
年华在左,诗歌在右,且行且尝,且珍惜。品尝这积累下来的幸福,随着光阴流水的沉积,愈发有味儿了。
羡慕唐人,崇拜他们流芳千古的佳作——唐诗,渴望生活在那个洒脱、辉煌的时代,起笔就是名篇。从初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到盛唐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第5篇:《伊州歌》唐诗品读
《伊州歌》唐诗品读(共10篇)由网友 “战啵”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伊州歌》唐诗品读,欢迎阅读借鉴。
篇1:唐诗《伊州歌》
年代: 唐 作者: 益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伊州歌》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
第6篇:《伊州歌》唐诗品读
《伊州歌》唐诗品读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赏析】:
“伊州”为曲调名。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一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手法,古典诗词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